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_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docx
《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_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_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_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 摘 要:本文着重回顾并阐述了新加坡戏曲学院近十多年来在创作、编导、表演上,如何以创建性的方式对传统戏曲艺术推陈出新,以及在创新中传承戏曲艺术的理念与形式。新加坡戏曲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戏曲文化沟通活动中发挥了主动的作用,并以培育地方戏曲演员,探讨地方戏曲为己任。此外,戏曲学院在戏曲创作上也走出了新路子。近年来,学院主要创作了以下六类题材的剧目: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间传闻,取材自文学名著改编成折子戏,另外还有原创的现代戏。编剧方面,主要遵循三个美学原则:剧本编写必需以演员为中心,呈现行当艺术;浅显易懂,以求获得跨文化、跨语言的
2、演出效果;强调意境营造,篇幅适中,解除困难布景,讲究换场流畅。 关键词:华族;新加坡戏曲;戏曲学院;传承;创新;题材;编剧;表演;跨文化;跨语言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 华族戏曲在新加坡有近180年的历史。至今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1842年美国远征探险队的司令官查里斯威尔基斯(Charles Wilkes)舰长的航海日志,1842年1月19日,威尔基斯舰长写道:“戏曲表演同时间在多处实行,演出是免费供人观看的。”依据苏瑞福的新加坡的人口的资料显示, 1824年在新加坡总人口只有10,683当中,华人有3,317人。到了1836年,华人数量(13749)起先超过马来人(12487)
3、。1840年,华人高占总人口(35,389人)的一百零一分之五十了。随着华商与契约华工渐渐增加,民间节庆祭祀需求的出现,酬神戏便应运而生。在泰国已经活跃了一段不短的日子的潮剧戏班,也纷纷南下。其他族群,也应节庆的须要,邀请他们熟识的粤剧、高甲戏,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然而,随着生活的改善、审美需求的提高,酬神戏慢慢不能满意观众的需求,向观众收费欣赏演出的戏院,也就应运而生。梨春园、普长春戏园、庆升平戏园和怡园,先后在19世纪80年头,成为华人聚居的牛车水一带的最佳消遣场所了。 华族戏曲随着新加坡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走过了一百零一多年的漫长历史之旅。经验过战前与20世纪50年头两个辉煌时期后,
4、又迎来了20世纪70年头本地制作的电视戏曲片的热潮。从20世纪70年头,新加坡起先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的局面,日益走向富有。在1965年后至2000年的35年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快速上升,城市发展的规划及都市化,政府的语言政策的变更,消遣形式的多样化,给华族戏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及至80年头,尽管来自中国的知名院团相继南来,曾经带来一番喧闹,庙会的酬神戏却门前冷落每况愈下,再也没有往日的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 因此,政府与有识之士起先努力,自11018年以来,以不同的方式筹划活动,企盼在新加坡已经有一百零一年历史的戏曲艺术,得以传承。这包括了官方主办的“芳林公园
5、戏曲演出系列”、“传统戏剧节”、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办的“薪传戏曲汇演”,韭菜笆城隍庙的一百零一日戏曲大汇演、凤山宫的“九皇爷诞辰潮剧汇演”等推广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扩大观众群。加上国家剧场信托局、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会、滨海艺术中心等半官方机构,自11019年在国家剧场、加龙剧场、人民剧场等演出场所主办中国闻名戏曲院团来访,在提升了戏曲观赏水平方面,取得可观的成果。 目前,新加坡有近70个非盈利的业余戏曲团体。这些由戏曲爱好者组成的单位,有些历史悠久根基稳固,如建立于1912年的余娱儒乐社。也有附属于人民协会的组织如麦波申C区居委会潮剧组,票友们热忱燃烧。这些大大小小的民间组织,有数目不等的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传承 新加坡 戏曲 艺术 需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