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通俗化阐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哲学的通俗化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的通俗化阐释.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哲学的通俗化阐释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落花诗政治意识形成的缘由:一、诗人在诗学上对诗歌“匡堆世教”的社会功用的强调,刚好“外周物理”、“情景相和”的美学境界的追求;二、明清之际士大夫独特的政治情感与落花摇落、萧索的物理特征的契合。最终通过文本解读,对落花诗中蕴含的政治意识作以简洁的分析和概括。 关键词:王夫之;落花诗;政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4-7387(2022)03-01101-03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是始终困扰着中国哲学探讨者,那就是中国哲学的话语表达问题。话语表达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语言的运用问题,事实上更涉及到探讨范式、范畴体系、探讨方法等诸
2、多问题。 以往,中国哲学的探讨者都是通过“以外观中”的方式进行中国哲学的表达,即以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说明中国哲学,即使是在强调阶级斗争的时代里,我们也是基本上沿用西方哲学的学术话语。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套新的中文学术话语体系,其中就汲取了大量的来自西方学术的概念、语词。这种话语体系正成为当代中国人思索、论述的基本工具。但是这种西方式的叙述方式和叙事风格,是否能够一百零一分之一百零一地揭示出中国固有的哲学精神和哲学韵味,则是大有疑问的。因而,在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探讨中,有的学者就提倡“中话中说”,主见拒斥西方哲学的话语霸权采纳中国固有的话语表述中国哲学的内容。反对采纳西方的哲学话语表述
3、中国哲学。当然,这种主见的可行性也值得怀疑。一味排斥具有西方文化渊源的学术语汇,现代汉语的沟通和表达功能将会非常有限。 那么,中国人应当如何继承、发展民族的哲学和民族的思想?中国人应当如何叙述民族思想的历史?仍旧是我们摆脱不了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学人进行了探究。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中国哲学史教材的编写中。以前,攻读中国哲学史的学生大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哲学史学科教材枯乏,不仅种类少,而且叙事方式也雷同。硕博士生考试基本上参考同一种教材。上个世纪60年头出版的由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始终到上个世纪90年头末甚至本世纪初还是很多地方学生的专业考试用书。这反映了教材甚至学问体系更新慢、学问老
4、化的现实。而一门学科学问的更新和创新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中,中国哲学史更是如此。 进入21世纪,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中国哲学史教材已如繁花遍地、多姿多彩。无疑,这增加了学习和探讨的选择性,也让读者更多地体验到了中国哲学的特性化表达。虽然目前教材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有高有低,但都体现了学界的一种探究倾向,即希望找到一种更准确、更合适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表达方式和叙述模式。 在这种普遍性的中国哲学的话语探究实践中,我们很兴奋地看到,宋志明教授新近出版的专著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稿。引文出处仅注页码。)该书在基本内容、逻辑结构、逻辑进程、
5、分析框架、人物评价等方面均与同类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创新性探讨。 讲稿的逻辑框架和结构完全突破了以往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来描述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哲学的发展过程的做法,也变更了根据朝代的更替来划分章节的传统编排方法,一方面依据逻辑与历史相一样的原则,严格遵循哲学发展的逻辑,将时代思潮及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演进的逻辑,历史地、全面而系统地予以梳理、概括和阐述。另一方面,则依据系统论的说明原则,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看作是一个总的系统,然后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哲学既有历史的了解,更有总体的、立体的了解。如全书分为总论、上编、中编、下编四大块。“总论”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哲学 通俗化 阐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