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法制和谐社会.docx
《构建法制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法制和谐社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构建法制和谐社会【摘要】 和谐社会须要有公民公共精神的支持。公共精神是分层次和境界的。公共精神的基本特点是公共性、公众性、时代性与继承性、民族性和普世性等。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缘由,中国人公共精神还有相当的欠缺。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公民教化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的公民的公共精神应当特殊强调正义意识、规则意识、环保意识、社会服务意识。要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要注意公民角色认同、内心自觉、爱护公权、发展公民社会。现实【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 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人们对公共利益的关切和行为自觉。要建设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公民公共精神的支持。可以说,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
2、力。 一、公共精神及其特点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分层次的。最低的层次是遵守至少的公共行为准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德;往上一层是对法律的遵守,对法律的遵从,就是对多数人、公共利益的维护;再上一层是对公共事务的参加;更高一层是慈善意识与行为;最高层次是“大公无私”。公共精神也可简洁归结为三个境界:利己不害人、利己利人、利人不利己。公民通过诚恳的劳动,公允的竞争,合法合理获得利益,他的动身点是利己,但不以侵害别人为代价,这种守秩序、遵守法律的精神是公民最至少的公共精神。公民主动参加与他的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务,在维护的自身的利益时,也维护了共同体的利益,这是其次境界。牺牲自己利益乃至生命谋求公共利益,这是公共
3、精神的第三境界。不同的境界又有不同的层次。比如第三境界,充当志愿者、做义工是不求个人利益的奉献,是公民美德;而为了公共利益,置个人生命于不顾的行为则是英雄的壮举。 公共精神还可分为消极的和主动的两个层面。消极的公共精神指不做危害公共利益的事,主动的公共精神指主动为公共事业做贡献。这两个层面,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易,毋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于所指向的“公共领域”的不同,公共精神会有不同的表现。关切群体利益,表现为集体意识;关切社区事务,表现为社区意识;关切国家利益的,表现为国家意识;关切世界利益的,表现了世界意识。一般人更多的是关切与自己的利益有更紧密相关的公共事务,
4、但有些人则可能超越自身利益关注全人类甚至动植物的生存权。对不同领域的事务的关注,有的一样的,有的会发生抵牾,如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和世界利益。公共精神有如下特点:公共性。日益紧密结合的公共生活空间,要求一个公民的意识与行为都要更多地考虑对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工业文明、城市化使人们更多地置身与公共场所中,这就要求人们遵守至少的公共道德准则;在全球化时代,各个民族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作为地球村的村民,其行为甚至有考虑全球利益。只要私德没有公德、只讲“熟人”间的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只有家族意识而没有社会意识与今日的发展的社会不再适应。公众性。我们提倡“无私无畏”的精神,但不能苛求
5、每个公民都有这样的境界。我们所要求的是绝大多数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它要求每个公民的行为顾及他人和社会利益。其最低点是:你要活,也要让别人活;你追求华蜜不要阻碍别人追求华蜜。也就是说,我们是以公民的身份而不是以“圣人”境界来要求人的。 时代性和继承性。公共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在古希腊,公民的公共意识表现为主动参加城邦事务。在近现代的西方,个人的消极自由被强调,强盗公共精神并不意味着要消退人的独立性。在中国古代,公共意识主要表现为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豪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感和志气,仕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意识。此外,中国人的公共精神 还表现在为家
6、族或乡村修建宗祠、建桥修路、赈济贫困、帮助孤寡等等。近代的有识之士提倡的爱国、进取、冒险、尚武和协同一样、公德心等等,大致包含了当时人们所提倡的公共精神。在追求民主法治的时代,讲求公允正义就显得更重要;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今日,爱护生态是全部国家公民的职责。民族性与普世性。由于历史传统和政治制度不同,以及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中西方所强调的公民公共意识的立脚点和侧重点有所差别。西方人的公共精神与基督教思想、自由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西方人的慈善意识往往来自基督教教义;同时,由于自由主义的传统,也使西方人的公共精神,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觉,更多地指向介于国家和私人间的公共领域。中国无论是古代和现代,都没有
7、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公共精神更多地指向国家或“天下”,并要求个人的自我牺牲;同时公共精神扎根于世俗社会中,是一种政治和道德的信仰。随着文明的交融,公共精神具有普世性趋势,遵守至少社会公德、以慈祥为怀、维护社会正义、热心公益事业、爱护环境等等,成为不同民族国家对公民的共同要求。二、中国人公共精神的历史与现实考察由于东西方的历史传统的不同,根据西方人的眼光看,中国人是缺乏公共精神的。影响世界近一百零一年中国观的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其中一章的标题就是“缺乏公共精神”(The absence of public spirit)。作者具体的描述了农夫毁坏马路、车夫在公路中间装卸货物、农夫把树
8、横倒在路上、工匠和小贩占用街道、女人把被褥晒在街上、炮兵在河道上乱布鱼雷、一百零一姓对国家大事极度冷淡的种种情景。麦高温的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也提到中国人只有家庭意识而没有公共意识。他说:“中国人非常专注于家庭生活,并且对他们的家庭有深厚的感情。事实上,这种情感好像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全部内心,从而使他们的爱国热忱不复存在了。”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明恩溥写到:当人们被迫起来抗拒统治者的压迫和苛捐杂税时,总会有一些人站出来成为带头人。这些人最终往往难免一死。“像这样一种不仅冒险、而且几乎一准要丢性命的行为,就是公共精神可能获得的最高体现”是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
9、,有为民请命的人,”这正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公共精神的缺乏不仅是西方人的看法,也是近代中国先进学问分子的共识。郭嵩焘就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不能自治而得自由,重要的缘由是在对待全体和国家利益上缺乏责任感。“西学第一人”的严复认为,西方人虽然利己,但能够把利己和利群、利国家结合起来,而中国人则不能。陈天华的猛回头感叹:中国闹到这个地步,都是因为大家只图私利,不讲公德所致。梁启超认为:“吾中国道德发达,不行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马君武甚至认为,中国人在公德方面到处不如人,商业讹诈屡见不鲜、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见怪不怪、上车拥挤和占座成了天经地义、随意践踏公园里的花
10、草不知为耻。一篇无署名的中国人的性质谈历数了中国人种种“恶劣之性质”,并把“无公德心”列在首位。当时的人们甚至发出“救中国必先培育国民之公德”的呼喊。到了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头,对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的讨伐还持续不断,典型的是林语堂和鲁迅。林语堂指出:“公共精神”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新名词,正如“公民意识”、“社会服务”一样,在中国没有这类东西。那些随时打算跳进水里抢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只是那些被称之为“豪侠”的人。人民可能钦佩那些勇士,但不希望家人出这样的人。所以,在中国是“私人多而公民少”。他还用中国人不喜爱须要协作的体育运动,不喜爱玩桥牌而爱打麻将,来说明“中国人的个人主义特点”。鲁迅深受斯密斯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建 法制 和谐社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