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多跨转子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研究-宾光富.pdf
《基于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多跨转子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研究-宾光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多跨转子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研究-宾光富.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第 52 卷第 21 期 2016 年 11 月 Vol.52 No.21 Nov. 2016 DOI: 10.3901/JME.2016.21.078 基于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多跨转子轴系无试重 整机动平衡研究*宾光富1李学军1沈意平1高金吉2(1. 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备健康维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湘潭 411201; 2. 北京化工大学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要: 针对多跨转子轴系现场动平衡需频繁启停机的问题,结合影响系数平衡法和模态振型平衡法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动力学有限元
2、模型的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法。综合转子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有限元技术,通过仿真构建与轴系结构尺寸和运行参数相符的转子动力学有限元模型。采用柔性转子共振分离原理,分析轴系振型和不平衡振动阶次以确定各跨转子加重平衡平面数和位置,分别在各跨转子平衡位置处施加不平衡激励,获取轴系平衡转速下各振动测点处不平衡响应,计算出相应的加重影响系数,从而取代轴系现场动平衡中需要多次启停机试重测取过程。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通过解平衡矢量方程组得到轴系所需的平衡配重。最后以模拟百万兆瓦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四跨五支承柔性转子轴系试验台为例,应用该方法开展了 2 700 r/min 转速下轴系四个平面同时配重动平衡试验,单点降幅最
3、高达 53%,实现了无试重下柔性转子轴系整机动平衡,可有效减少因盲目试重次数,节省平衡费用和周期。 关键词 : 多跨转子轴系;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加重影响系数;无试重;整机动平衡 中图分类号 : TH113; TK268; TB123 Whole-machine Dynamic Balancing Method without Trial Weights for Multi-span Rotor Shafting Based on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odel BIN Guangfu1LI Xuejun1SHEN Yiping1 GAO Jinji2(1. Healt
4、h Maintenance for Mechanical Equipment Key Lab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2. Diagnosis and Self-recovering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Arm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eld dynamic balancing us
5、ually needs to be started many times for multi-span rotor shafting, a whole-machine dynamic balancing method without trial weights for shafting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modal shape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shafting structure and running parameters, the rotor dy
6、namic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built by using rotor dynamics theory an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With the principle of flexible rotor resonance separation, balancing plane number and places of rotors can b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shafting modes and their orders of shafting unbalance. Unbalance exc
7、itation is applied in the balancing weighed place of multi-span rotors respectively. The shafting weighted influence coefficients for balancing speed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vibration response analysis of each measuring points on the shafting, which can replace field dynamic balancing with many tim
8、es run-up by trial weights. The required shafting balancing weighted of each span rotor can be got by solving balancing vector equations with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Finally, a four-rotor and five-bearing shafting experiment rig for simulating 1 000 MW ultra supercritical turbine rotors is taken a
9、s an example. The dynamic balancing of four planes at the speed of 2 700 r/min without trial weights is perform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can quality achieve the balancing of flexible shafting with corrective masses at a time with maximum amplitude drop up to percent of 53 f
10、or one point, which reduce the balancing times due to blind trial weight, and save balancing cost and period. Key words: multi-span rotor shafting;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odel; weighted influence coefficient; without trial weights;whole-machine dynamic balancing 0 前言*对于汽轮发电机组、压缩机组等多跨转子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
11、划( 973 计划, 2012CB026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575176, 51375162)和湖湘青年创新人才 (2015RS4043)资助项目。 20151222 收到初稿 ,20160722 收到修改稿 系,现场动平衡是常采用的降低转子振动措施,而其关键是获取加重处的影响系数,该系数常通过多次启机试重或者与同类型机组比较获得。然而由于多机组轴系相邻各转子振动特性耦合强,转子间相互影响大,加上受测试环境、工作条件和测试设备精度等方面因素影响,难以获取有效的加重影响系数,致使现场动平衡过程反复,增加了启停机次数,万方数据月 2016 年 11 月 宾光富等:基于动力学有限元模型
12、的多跨转子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研究 79 消耗大量燃油费用,有时还耽误生产工期,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在满足平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启停机次数,提高现场动平衡效率,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2。 20 世纪 80 年代, PALAZZOLO 等3针对 Jeffcott转子提出了一次加重模态平衡法,该方法仅适用于阻尼较小的单转子系统。 MORTON4提出了一种用数学方法确定不平衡量的无试重动平衡方法。该技术采用固定的油膜动力特性系数,难以精确描述转子系统的模态振型。 GNIELKA5通过大量试验发现模态识别法用于阻尼较小的支承时精度较高,而用于阻尼较大的油膜轴承则效果欠佳。 DA
13、RLOW6则系统总结了高速动平衡的理论、 方法和试验过程。徐宾刚等7研究了基于影响系数法的柔性转子在无试重起车情况下进行动平衡的理论和方法。张西宁等8提出以机组残余振动平方和、 残余振动最大值、残余振动均匀性为优化目标的粒子群平衡配重优化方法来实现轴系全息动平衡配重。黄金平等9在三圆平衡法的基础上引入测点模态比,提出利用起动过程中瞬态幅度信息进行柔性转子双面平衡方法,避免了传统模态平衡法对转子先验模态知识的过多要求,提高了平衡效率。缪红燕等10提出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法进行柔性转子系统虚拟动平衡研究。黄树红等11研究了一种轴系动平衡振动分析系统,可实现轴系振动检测、现场动平衡配重计算与优化等功能
14、。廖与禾等12研究了多故障转子进动趋势与相应的平衡策略。蒋科坚等13通过识别转子不平衡进行主动电磁轴承转子系统自动平衡研究。王维民等14提出一种通过确定转子在轴承处的振动相位相对于平衡面处的激振力相位的滞后角和幅值关系进行无试重现场动平衡方法,应用于压缩机低压转子平衡。 UNTAROIU 等15提出采用凸优化理论求解以残余振动大小和校正质量为约束建立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确保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影响系数求解的平衡效果。 KANG 等16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分析了不同测点和平衡面组合下获取影响系数进行柔性转子平衡的优化方案,以减少动平衡过程启动试机次数。汪振威等17研究了液压自动平衡技术在风机等旋转机械
15、上的应用。高庆水等18分析了单支撑百万兆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不平衡响应,比较了单、双支撑机组不平衡响应差别。郎根峰等19提出一种相位补偿方法修正并优选初相矢对应的配重方案,以消除时间耦合问题的影响。许琦等20研究通过不平衡质量和相位动力学参数匹配来降低多跨转子系统不平衡响应的方法。潘鑫等21研究了旋转机械气压液体式不平衡振动故障靶向自愈调控系统。陈琪等22研究了基于自适应变步长最小均方差算法的磁悬浮电动机自动平衡方法。王晨阳等23开展了转子动力吸振器在线抑制多跨转子过临界振动的试验研究。BIN 等24提出了多转子串联轴系无试重虚拟动平衡法,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了低转速时轴系多个平面的加重影响系数
16、, 开展了动平衡效果验证试验。以上研究多针对单转子系统,而对大型复杂多跨转子轴系动平衡的研究还较少。这主要因为多跨转子轴系受转子间相互强耦合作用、转子不平衡形式和位置判断困难、各转子振型难以区分隔离等影响,导致轴系平衡法不同于单转子平衡法。其中文献 2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国内轴系平衡技术的发展,指出柔性转子轴系平衡的关键技术,提出轴系中单个柔性转子合理平衡的有效途径。随着转子动力学和动平衡理论的不断发展,如何结合现代仿真技术,综合单转子影响系数和模态平衡法的优势,借鉴轴系一次加准法的基本思想,研究新的适合于多转子轴系的无试重整机动平衡方法,通过仿真分析判断出轴系不平衡轴向位置和不平衡形式,确定振动
17、关注测点之间相互影响,也即准确获取平衡校正位置处的加重影响系数,实施最优平衡配重方案,以成为减少轴系动平衡过程中机组启停次数和满足轴系现代动平衡要求的发展趋势。 本文针对多跨转子轴系需要多次启停机进行现场动平衡问题,结合单转子影响系数平衡法和模态平衡法的特点,采用现代仿真技术,提出基于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多跨转子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法。通过分析多跨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根据结构尺寸和实际运行参数构建多转子轴系有限元模型,逐一在轴系各跨转子中平衡配重位置所对应的模型结点处施加不平衡激励,进行轴系稳态不平衡响应分析,分别获取轴系平衡转速下各振动测点处的振动响应值,以准确获得轴系各跨转子配重位置处的加重
18、影响系数,再结合轴系各振动测点的不平衡响应初始值,采用最小二乘法优化求解多组平衡矢量方程得到轴系各跨转子所需的平衡配重组。最后,以模拟百万兆瓦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四跨五支承柔性转子轴系试验台为例,开展多跨转子轴系多个平面同时一次加重整机平衡试验,以减少轴系平衡启机次数,降低目前轴系现场平衡中盲目启停机试重次数,大幅节省平衡费用和周期。 1 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基本原理 1.1 动平衡加重影响系数分析 将多跨转子轴系离散为多自由度系统,其强迫万方数据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第 52 卷第 21 期 期 80 振动微分方程可以表示为 ()()+ + =MX C G X K S X F_ _(1) 式
19、中, M 是系统的质量矩阵,对称阵; C 是阻尼矩阵,非对称阵; G 是陀螺矩阵,反对称阵; K 是刚度矩阵对称部分, S 是其不对称部分; X 为系统广义坐标矢量; F 是作用在系统上的广义外力25。对于转速 和不平衡激振力 F,振动响应 X 为 exp( j )exp j( )tt=+FuXr(2) 式中, r 和 u 分别为测量的不平衡响应和不平衡量, 为滞后角,即振动响应滞后于激振力的角度,将式 (2)代入式 (1),即可得到 2()exp(j)i+ =KMCGr u (3) 或者写为 1=ru (4) 则21()exp(j)i= + KMCG 为影响系数矩阵,它与多转子轴系质量、刚度
20、、阻尼、陀螺力矩、系统滞后角有关,且是转速的函数。换言之,当转子结构属性参数定好后,各个转速下的加重影响系数 也随即确定。目前动平衡通常采用在转子配重平衡位置处进行试重,测取转子测点处的不平衡响应,通过矢量计算来获得加重影响系数 。 对于多平衡平面、多测点和多转速下的多跨转子轴系动平衡,可根据影响系数矩阵 和选定转速下不同测点处的初始不平衡响应列矢量 A0,计 算 出配重 Q,使得转子的残余振动为零或达到最小,其残余振动可表示为 = A0+ Q (5) 平衡过程中, 当平衡面数 N 与测振读点数 M 相等时,式 (5)表示的转子残余振动最小值为零,此时求得的配重 Q 为 Q=1A0(6) 实际
21、过程中,通常会出现 N M 情形,则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得 Q 为 Q=(*T)1*TA0(7) 式中,*T为的共轭转置矩阵。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各读点的残余振动i (i = 1, 2, , M)后, 若最大残余振动 |ik|max超过了残余振动的均方根值,则可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来平抑残余振动。该方法可均化残余振动,使各读点的残余振动值相接近,避免过大残余振动的出现,但有可能使残余振动较小的读点的振动有所增大。 1.2 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力学原理 为从力学上解释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力学原理,首先以图 1 所示的弹簧阻尼质量单转子系统受力分析为例,其中弹性力、阻尼力、惯性力以及激振力之间组成一个
22、封闭的关系矢量图 (在这里, 不计回转效应和材料内阻,并假设阻尼力模型视为线性黏滞阻尼力模型 )26。当不平衡质量为 m,不平衡量的作用半径为 e 时,则 F0= me2。 1为振动位移矢量的相位角,该角度为测量仪器所测得的转子同频振动相位。 2为振动响应 X 落后于激励力 F0的滞后角。 1为激振力 F0的相位,为 1和 2之和,因此在求出激励力 F0的方位后, 就可在其反方向配重施加一个大小相等的力,从而使得转子平衡。 图 1 力的矢量图 由于多跨转子轴系结构复杂,相连各转子振动耦合性强,振动响应相互叠加,单转子振型与连成轴系后区别明显,加之受测点位置和空间受限等环境因素影响,难以通过启停
23、机试重测量或直接照搬单转子平衡经验来准确推算多跨转子轴系各测点处加重影响系数。因此,充分利用转子动力学和有限元仿真技术,构建与轴系结构尺寸和运行参数相符的有限元模型,掌握轴系模态振型规律,结合初始振动测试值,以正确判断出轴系不平衡轴向位置和不平衡形式。通过在仿真模型上施加 me 以模拟不平衡激励 F0,进行稳态响应分析获得轴系各测点处振动响应 X 的大小和相位 1, 即可根据式 (4)计算出平衡转速 下转子指定位置处的加重影响系数 ;然后,根据轴系各跨转子振动测点处基频响应 A0,则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通过求解方程式 (7),即可计算出各跨转子平衡所需配重 Q 的大小和方位,从而实现轴系无试重条
24、件下的整机动平衡。 2 轴系动力学有限元建模与加重响应 2.1 轴系动力学有限元建模与临界转速分析 为分析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一般需对实际转子机械抽象化,把转子本体、轴承、轴承座、密封、周围介质等进行模化处理,分析其动力学行为。若万方数据月 2016 年 11 月 宾光富等:基于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多跨转子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研究 81 计算所得到的临界转速同启停车历史记录临界转速误差在 5%以内,则认为转子系统建模参数选择合理,否则检查模型或进行参数修正27。本文以模拟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四跨五支承刚性联轴器柔性转子轴系试验台为例,其基本结构参数如表 1 所示。 表 1 四跨五支承柔性转子轴系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动力学 有限元 模型 转子 轴系无试 重整 机动 平衡 研究 宾光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