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的视野:文艺学创新的学术平台.docx
《交叉的视野:文艺学创新的学术平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叉的视野:文艺学创新的学术平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交叉的视野:文艺学创新的学术平台 摘 要: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流派层出不穷,其数量之多、花样之新、更迭之快、创新之高,在文学艺术的史册上绝无仅有。这种景象得益于各学科的大融合、学术视野大交叉的大综合趋势。像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将来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文学上各种新的叙事模式的兴起、发展和建构都涉及对科学作出回应,尤其受益于C.达尔文、A.爱因斯坦和S.弗洛伊德等人的科学思想。20世纪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者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或天才地、或敏锐地、或自觉地洞察到时代之魂,即一个时代学问思想汇合融合的精髓,并身体力行地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无人区”去探究、去践行、去开创,为人类的文明史留
2、下了“新的根基”、“新的故事”、“新的结果”,催生出新的科学、新的文学艺术、新的方法、新的学问结构,而且更新了人的哲学观、价值观、自然观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交叉视野;文艺学;创新;学术无人区 作者简介:冯毓云,女,哈尔滨师范高校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艺学探讨。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艺学创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13BZW009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0-750404-0114-09 自20世纪90年头以来,我国文艺学界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叉融合的视野,重新解读、阐释文艺学的某些元理论,挖掘科学和文艺学之间潜在的科学与审美的因子及其相互
3、融通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期打破学科壁垒、更新学术思维、扩高校术视野,促使文艺学走出纯人文学、纯文学的疆域,建构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前沿性和跨学科性的多维、多元的文艺学学问结构,进行了珍贵的、大量的学术探究,硕果累累。但是,由于对科学理性、工具理性的反思、批判仍占据学术界的主流,对人文学科独特性则过度诠释,而对标记着第四次科学革命的困难科学却知之甚少。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叉融合的视野能否催生出有创新性的文艺学学问门类,能否超越传统的作为人文学科的文艺学的疆域,仍旧疑虑重重。其实,从20世纪73年头以来,科学探讨一体化进程以及学科大联合的潮流,早已势在必行,锐不行当。从西方到东方,从欧洲到
4、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和人文学者的对话和践行,并在此践行的艰难历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硕果。 兼具科学家与作家于一身的英国闻名学者斯诺,常常来回于科学家和艺术家这两个团体之间,对他们的对立有着切肤之痛。科学家和艺术家在智能上“可以相互媲美,种族相同,社会出身差别不大,收入也相近,但是几乎完全没有相互交往”,缺乏“共同性”,“以至于从柏灵顿馆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所在地或南肯辛顿到切尔西艺术家聚居的伦敦文化区就像是横渡了一个海洋”1,老死不相往来,甚而相互诋毁。科学家与艺术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隔绝到如此地步,斯诺认为这不是短暂的文化现象,而是“整个西方的问题”,“我信任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
5、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1,这两个极端集团“一极是文学学问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殊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相互憎恨和厌恶”1。正是这种切身的感受,使斯诺提出以第三种文化打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课题”2。 20世纪90年头中期,由“索卡尔诈文事务”引起的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更引发了仁人志士对两种文化的交叉融合的紧迫感、责任感。他们意识到,两种文化的融合早已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其中涉及对传统科学、哲学、文化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批判,甚至颠覆,重建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文科学
6、与自然科学和谐与共的世界图景。其实,这种世界图景并不是当代人类的构想,早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就存有过,只不过那时的人类不是自觉而为之,而是本真地、直觉地为之。 假如从科学史角度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历史已经呈现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炫丽图景。怀特海指出:“公元16世纪时,西方基督教发生了分裂,同时,现代科学也蒸蒸而上地发展起来了。”3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第一次从哲学和宗教中分化出来。这种分化是以乔尔丹诺布鲁诺的受难为代价的,“近代科学的第一个世纪是由于他在1600年的死而开了先河”3。之后,近代科学一发而不行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科学方法论,还有医学、解剖学、生理学、植
7、物学等相继兴起,不一而足。在这些科学风起云涌的大潮下,科学与科学、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显著特征。文艺复兴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取得划时代的、绝无仅有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与两种文化的交融是分不开的。如: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的前驱者”,他“首先提倡复原良好的古典拉丁语,以代替经院哲学派的非正规拉丁语”4,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供应了阅读古希腊丰富的学术资源的工具,这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科学的振兴至关重要。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位奇才、天才,“他对各种学问无不探讨,对于各种艺术无不擅长。他是画家、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且在每一学科里他都登峰
8、造极。在世界历史上可能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纪录”4,所以丹皮尔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其他部门的开路先锋”4。达芬奇坚实地走在交叉学科的融合大道上。他为了使画和雕塑达到惟妙惟肖的极致,驾驭了人体构造的精确学问。据说他不顾教会的传统,弄来很多尸体加以解剖,并绘制了大量精确的、堪称艺术品的人体解剖图。在生理学上,达芬奇也有创举,他早于哈维101多年发觉血液循环,深刻了解血液循环的一般原理。4他预见过后来由伽利略证明的惯性原理,重新发觉了阿基米德的液体压力概念,提出过天体是一架听从确定的自然法则的机器的理论,预见地震现象,注意科学试验方法。凡此种种,足以证明达芬奇是一位真正的巨人,是集艺术家、化学家、生理学
9、家、力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甚至工程师于一身的天才巨匠。像彼特拉克、达芬奇这样的通才,文艺复兴时期数不胜数。 有人片面地认为文艺复兴主要是文学艺术的文化复兴,对此丹皮尔不能苟同。他认为“文艺复兴绝不限于文学,有很多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一次空前未有的智识发酵。虽然文学是最早而且最重要的一个因素”4。他所说的“智识发酵”,一是意味着多种学问、多门学科齐头并进、兴盛发达,为欧洲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科学与人文的基础;二是意味着各门学问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产生一种新的视野、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的科学精神与胸怀。正是这种“智识发酵”,才使欧洲告辞了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的黑暗统治,冲开神学的枷锁,
10、开创了一个以人性为主宰的新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科学启蒙的时代、一个学科大融合的时代、一个通才辈出的时代、一个人性崛起的时代。西方有过这种文化融合的辉煌时期,中国同样出现过两种文化交融的辉煌时代,这就是“五四”时期。 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叉融合的第一个高潮发生在五四时期。这种交叉,首先表现为西方科学的评介与传入。怀特海说:“西方赐予东方影响最大的是它的科学和科学观点。”3据刘为民考察,“当时以科学命名的杂志多达73余种,倡言科学以为宗旨的大小刊物更有一百零一余种”5。从维新运动起先,任鸿隽、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梁启超等思想大家亲自或评介或撰文介绍,传播西方的科学学问、
11、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一时间,“在改造中国社会政治、更新民族道德精神的五四启蒙运动高潮中,使得科学崇尚与科技意识深化人心”5。科学和科学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强大动力。由于科学对中国革命出路之重要,当时有识之士都渴望走科学救国之路。科学救国的利与弊不是本文的议题,可悬而不论,但是科学救国的主见客观上却促进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叉融合,造就了一大批文理融会贯穿的大师级人物。据刘为民考察: 那些堪称创作大师甚或一代宗师的“五四”文学先驱们,不仅普遍学历较高,接受高等教化和出国留学的比率高,而且选择的学科,绝大多数属于自然科学,或选学过自然科学。请看: 鲁 迅 日本仙台医学特地学校。 郭沫若 日本九
12、州帝国高校医科。 郁达夫 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后入东京帝国高校经济学部,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周作人 日本东京法政高校,后入立教高校并因近视改习土木工程学。 胡 适 美国康乃尔高校农科,后入哥伦比亚高校学哲学。 洪 深 美国俄亥俄州立高校陶瓷工程专业,后转入哈佛高校专攻文学与戏剧。 田 汉 留学日本,先学海军,后改学教化。 丁西林 英国伯明翰高校专攻物理学与数学,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陈独秀 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 闻一多 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珂罗拉多高校专攻美术。 徐志摩 美国克拉克高校社会系学习银行学,后去英国入剑桥高校探讨政治经济并获硕士学位。其间他深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
13、影响。 冰 心 协和女子高校医科,后入燕京高校改学文科;1923年8月赴美,入威尔斯利高校留学。 5 五四时期涌现出数一百零一位在思想史、文学史上占据显要地位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普遍接受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现代师范教化和外语的系统教化,具有全面的、系统的、最新的学问结构。刘为民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说: 自不待言,“五四”作家的学问结构不仅迥异于孔乙己、陈士成们头脑里的圣贤经传,而且从国内的职业训练到国外的高等教化,他们都普遍热诚地接受、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关键部分科学,而外语水平甚至成了可以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的时代标记。鲁迅、胡适等人都对当时接受天演论学说的簇新与激昂,
14、有过生动的记述。郭沫若曾说:“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我,品评一个学校的高下是以外国教习的有无多寡为标准的,连中学校的物理化学都须得聘请外国教习,至少也须得用外国教本。”他“那时的志向”就是“游学欧美,其次是日本,又其次才是平津上海”。5 从这些翔实的材料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渗透,为造就学贯中西、具有深厚学问素养和立志救国的远大志向的宗师、大师供应了最佳的文化平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五四”时期作家所具有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合的学问结构,为新文学的革命与旺盛供应了全新的视角、思维和方法。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科学与文学的交叉融合,干脆或间接地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启孕育了精神食粮。我
15、国的“五四”运动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虽然在性质上不同,但是从其发生的条件来看,却有很多相像之处,即都出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高潮,形成了两种文化融合的良好文化氛围,培育了一大批流芳一百零一世的宗师、大师。可见,两种文化的融合不仅催生了新的科学、新的文学艺术、新的方法、新的学问结构,而且更新了人的哲学观、价值观、自然观和思维方式,为人类告辞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供应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无独有偶,中西方学术界在追寻各自现代性发生之源时,都不谋而合地集中到文艺复兴运动和“五四”运动,分别视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的现代性之源,“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性的序幕。可见,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性或现代
16、文明总是与两种文化的交叉融合相伴,这大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定规律吧! 20世纪73年头以来,人类社会又发生了重大转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有学者称这个时代为“信息时代”、“其次或第三媒介时代”、“电子社会”、“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等等,不一而足。尽管称谓各异,有的在逻辑的涵盖上不尽精确,学术界相识上也有差异,甚至相左,但是,这种种称谓都表达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假如说20世纪7380年头,学术界还在为此争辩不休,那么到了90年头,“后现代”这一话语正“以翻天覆地之势进入老一百零一姓的话语”6,后现代思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和文化正在发生重大变迁。伴随着这一
17、场重大变迁,人类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在这股浪潮的激励下,很多思想家、科学家和人文学家纷纷投入到这场科学革命之中。他们身体力行,突破禁区,开垦了不少学术无人区,结出丰硕的果实。如美国的伦纳德史莱因本是美国“一位事业有成的医生”,他“对艺术,特殊是绘画有深厚的爱好和造诣,也对自然科学下过苦功,他对生物学、遗传学和解剖学的很多看法都相当精辟和现代”7。史莱因借助自身学贯科学与艺术的优势,深知“将物理学和艺术联结在一起,会带来以惊诧始以大悟终的更一体化的相识”7,这促使他写出了艺术与物理学这部很有影响的著作,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开拓出实质性的、令人信服的且富有成效的路径。像
18、S.钱德拉塞卡的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建模式、爱德华罗特斯坦的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杰米詹姆斯的天体的音乐音乐、科学和宇宙自然秩序、阿瑟I.米勒的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等著作,都是交叉视野的胜利杰作。这类著作在西方颇受人们欢迎,拥有大量的读者和广袤的市场。这一现象与斯诺在20世纪60年头描述的两种文化对峙的状况相比,已今非昔比。可见,两种文化的融合已成时代的大趋势。 在华人世界和中国本土,有很多知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也走在这股大潮的前列,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便是其中的楷模。杨振宁早在20世纪80年头就发表了闻名的题为美和理论物理学的演说,旗帜显明地提出“科
19、学中存在美”的闻名论断。这个论断在当时我国科学与人文学术界所激起的振聋发聩的景象,至今还历历在目。李政道更是身体力行,11013年、11015年李政道在他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举办了两次“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与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沙娜等艺术大师共聚一堂,不仅“对艺术和科学之关系各抒己见、相互启发”8,而且还举办展览,展出了许多、很美、很有创新性的科学主题画。这些作品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是两种文化融合的见证。而我国闻名的科学大师钱学森不仅在科学的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而且他对文学、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他对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有许多精辟
20、的洞见,如“科学与艺术共同构成大成才智学的重要内容”、“科学与艺术是不断丰富的一对范畴”、“科学与艺术相须而行共同发展”、“科学与艺术日趋融合相得益彰”、“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综合创新”等等真知灼见。9此外,他对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对象、目的、灵魂、特点都有系统论述。凡大师、大才智者都是站在学问巨人的肩上,海纳一百零一川、融于一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爱因斯坦、玻尔、彭加勒、海森堡、费恩曼、霍夫曼、杰拉西、莱特希尔、李政道、杨振宁、贝聿铭等大科学家,中国古代的张衡、祖冲之,现当代的鲁迅、郭沫若、钱学森、竺可桢、苏步青、李四光、钱三强、卢嘉锡、吴阶平、袁隆同等大师的心灵中,都闪耀着这“大成才智”之光、
21、盛开奇异的融合之花! 科学蕴含着美,科学是漂亮的,这已被人们公认。尽管这种共识历经了坎坷险阻,但科学美最终进入人类文明的历史长廊,与艺术美并驾齐驱,成为文明硬币不行分割的两个面,休戚与共。科学是漂亮的,但科学也能创建美,这还鲜为人知,甚至还遭到质疑。科学创建美,科学已经像艺术一样创建了大量的缤纷炫丽的艺术作品。如多面体艺术、数学雕塑、混沌艺术、光效艺术、分形艺术、网络互动艺术、网络装置艺术、人工生命艺术、机器人艺术等,不一而足,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科学技术创建艺术、创建美,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个最令人惊异和瞩目的亮点,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的结晶,是当代人类才智的象征,更是大自然的
22、恩惠,它标记着人类文明跨越到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科技高校汤书昆教授敏锐地洞察到人类文明的这一新动向,他说: 当代科技正在将艺术带入一个全新的纪元,当代科技为艺术创作供应的手段与可能性干脆地确定了艺术的表现形态,而艺术的想象又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曾经在科幻境界中被津津乐道的魔幻般的奇妙镜像正在被当代科技变为现实。 当代科技所创建的艺术正在谱写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这种艺术形态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更供应了全新的消遣方式。它已经起先改写人类的生活方式,成为新兴的创意产业的主导动力。10 交叉的视野,孕育出新的学术领域、新的独创创建,锻造出大师级的巨人,点燃现代文明,描绘出人与自然、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叉 视野 文艺学 创新 学术 平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