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本质的探索者鲍林.docx
《化学键本质的探索者鲍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键本质的探索者鲍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化学键本质的探索者鲍林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美国科学家鲍林的爱好涉及到了众多领域,从化学到量子力学、由生物化学到医学,都留下探究的踪迹和丰硕成果。虽然爱好多元,但鲍林的探讨方向直是围围着一个中心对分子结构的精确描述和对化学键本质的探究,并因此获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后来,鲍林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领域,由科学试验投身社会实践,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于1962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到目前为止,他是惟一的两次诺贝尔奖的单独获得者。 关键词:鲍林;化学键;共价键;电负性;共振论;a_螺旋体结构 文章编号:1015-6629(2022)11-0057-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
2、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由于物理学革命(因电子、X射线及放射性三大发觉而引起的一场物质结构观念上的变革),致使近代化学的理论及其探讨方法受到新的挑战。挑战的关节点在于“原子可分、元素会变”的新观念取代以往的“原子不行允元素不会变”的旧观念以后,化学家们原委如何应对原有化学理论的推陈出新? 美国的两位化学家路易斯(GNLewis)和朗缪尔(ILangmuir)对这种挑战首先作出明智的回答。他们跟以往的近代化学家(主要是有机化学家)不同,比较留意物理学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对化学的意义。他们提倡从电子角度来看原子概念、用量子的观点(尽管当时还是旧量子论)来处理光谱问题(氢、氦等谱线),进而用这种观点为现代
3、化学键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就在物理学家创建原子结构模型后不久,路易斯在1916年,提出分子中原子可以通过共享电子对(或共用电子对)而使每个原子具有稳定的惰性气体(或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他把原子分成两层,假设: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内层既有电子又有核(内层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实);外层电子位于包围原子实的立方体的各个角上。他认为,像惰性气体(或稀有气体)原子那样的八隅体(s2p6)是电子的稳定排布方式;原子相互结合而形成分子时,应趋向达到这种稳定结构。 1919年,朗缪尔接受和发展路易斯的观点,提出用 “共价键”概念来表示由共享电子对(或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他在发展共价键理论时,大胆采纳
4、波尔的原子模型来取代路易斯仍在沿袭运用的立方体模型;而后者明显地带有近代有机化学家对分子构成和化学键的传统思维的痕迹。从理论上看,这在定程度上推动了门对共价键本陛的相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开端。因为路易斯一一朗缪尔的理论还不能科学地阐明原子间的化学结合力共价键的本质,即不能说明为什么共享电子对(或共用电子对)能把两个原子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在起步于世纪之交的现代化学史上,20世纪的2030年头是个关键时期,因为它正是现代化学建立的初期。以共价键及其理论的提出为契机,现代化学家和部分物理学家继往开来起先着手奠定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在量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两个领域相对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努力。在量子化学领
5、域,以美国化学家鲍林为代表,创建性地将量子力学和化学阅历有机结合,开拓出一条建立现代化学键理论的途径。而在高分子化学领域,以德国有机化学家施陶丁格为代表的现代化学家们,更多地是对经典有机结构化学传统的合理继承和创新发展。两者从形式和短期行为上看是互不相谋的,但从实质内容和长远观点来看则是可以融合的。本篇重点介绍鲍林探究化学键本质的贡献,后继文章中将重点介绍施陶丁格为建立高分子学说的努力。 1化学键本质的探究之路 莱纳斯鲍林(Linas Pauling,190111014)是美国理论化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两次分别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这跟居里夫人有些类似(曾分获
6、物理奖和化学奖)。迄今为止仅有他们两位获此殊荣。顺便提及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FSanger)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化学奖),不过是在同一生物化学领域,它所做出的贡献分别是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和探讨DNA结构及重组DNA技术。 鲍林诞生于美国西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父亲是一名药剂师。幼年时期,鲍林对于视察或仿效父亲在药房里配制各种粉剂和药膏很感爱好。鲍林从少年时代起,对爱好化学科学的爱好与志向越来越剧烈。1922年鲍林在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但是他内心想的是,自己要选择的职业是化学科学,而不是化q-程。他希望能在更广袤的化学领域里施展自己的理想与才华。于是他申请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
7、并被允许作为兼任助教工作的探讨生,由于勤奋学习,1925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往欧洲留学考察,作博士后探讨工作两年之久,在一些闻名的物理学家索末菲、波尔、薛定谔及w布拉格等指导下从事原子和分子结构探讨,并了解和驾驭了新兴的量子力学理论和现代物理测试方法(如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及磁效应等)。后回母校任教,1931年升任教授。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始终工作到1963年。期间他在以化学键本质探究为重点的化学探讨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领先地位。 1.1提出杂化概念,促进价键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由于路易斯一朗缪尔的共价键理论受到旧量子论的局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静态模型,它难以阐明共享电子对成键的本性、也
8、不能很好地说明简洁分子(如氢分子)的光谱现象。 1927年,德国化学家海特勒(wHeitler)和伦敦(FLodon)开创性地把量子力学处理原子结构的方法应用于氢分子的结构,定量地说明两个中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缘由,胜利地起先了量子力学和化学的结合,从而把路易斯一朗缪尔既重视应用物理学成果又强调化学阅历的思想方法推动到一个新的阶段。它既标记着一门新兴的化学分支学科“量子化学”的诞生,又预示着一种现代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的兴起。 价键理论简称VB理论,又称电子配对法,是海特勒一伦敦运用量子力学原理处理氢分子(H2)结果的推广。他俩运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的结果表明:两个氢原子之所以能形成稳定的氢
9、分子,是因为电子具有波动性,而一对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它可以跟光波或声波相类比、会发生干涉效应,原子间波的干涉作用使原子轨道重叠区电子密度增大,如同形成一个“电子桥”把两个氢原子核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人们由此触及共价键的本性,可见,VB理论的特点就是将一对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观点,作为构造分子中电子波函数的依据,并充分考虑电子的不行辨别性。 VB理论建立的初期还是不完善的,它说明了不少简洁分子的分子结构,但在说明一些多原子分子的几何构型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正是鲍林为代表的一些化学家的努力,促进了VB理论的坚固建立和蓬勃发展。首先,鲍林及斯莱特(JCSlater)于1931年提出“杂
10、化”概念,来说明CH4分子中碳原子有4个等价单键的经 验事实。依据电子运动具有波动性,波可以叠加,原子在成键过程中,几个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依据成键的须要,也可以相互叠加混合成几个新的原子轨道,这种原子轨道称为“杂化轨道”。而轨道的混合过程称为“杂化”。鲍林指出,杂化前后轨道数守恒,但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方向和电子云的分布状况发生改变,即电子云更集中地分布在某个方向上,从而提高了成键实力。 依据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和类别,杂化可以分成多种类型,以此可以说明多原子分子的成键过程和几何构型。例如用sp3杂化可以说明CH4分子的四面体构型;用sp2杂化可以分析无定形硼在高温下能与氯气形成无色液体BCl
11、3分子的成键过程;用sp杂化轨道可以说明C2H2分子的轨道重叠和成键、碱土金属Be与氯气形成共价化合物分子BeCl2的成键以及用d-s-p杂化说明SF6等分子的电子构型与几何构型等。在这里,鲍林强调“成键”是原子轨道杂化的缘由和动力,并且只有在成键过程中才会发生轨道杂化(不是电子杂化)。至于中心原子的哪些轨道参与杂化,实行哪一种杂化类型则视详细状况而定。 1.2把“电负性”概念和“共振”论思想引入化学键性质的探讨 1932年,鲍林首次提出“电负性”概念,用于度量分子中原子对价电子吸引实力的相对大小。电负性数值越大,吸电子实力越强,原子形成负离子的倾向越强。鲍林以热化学数据和键能数据为基础,给每
12、种原子确定一个电负性值,电负性最强的氟数值是4,最弱的铯是0.7。电负性反映了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成键电子的实力,有助于预料各种化合物的离子性或共价性的程度。在阐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化学键的稳定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由电负性数据,使得人们获得不少规律性的相识:电负性差别大的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化合物以离子键为主,例如卤素和碱金属元素原子问形成离子化合物;电负性相等或相近的金属元素原子间则以金属键结合形成金属互化物。电负性相等或相近的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形成共价化合物。离子键、共价键及金属键是3种典型的化学键型;许多化合物的化学键介于这3种极端键型之间。可见电负性是探讨键型变异的重要参数;电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键 本质 探索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