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考察与启示.docx
《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考察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考察与启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考察与启示 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考察与启示 【摘要】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经验了漫长的演化,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理论与法律背景,是诸多因素综合的产物。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具有行政从属性特点,将违反行政法义务作为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运用刑法与行政法共同应对环境犯罪。环境法益被给予有限独立性,与人类法益共同成为环境刑法的爱护法益。预防性理念备受青睐,抽象危急犯在德国环境刑法中得到普遍运用,刑法介入提前。德国环境刑事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是,应摒弃肯定化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兼顾人类法益与环境法益,建立并行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同时,应变更以结果犯为主的立法模式,适当设置危急犯,以有效防止
2、环境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环境犯罪;刑事政策;法益;德国 德国是刑事政策理论的发源地,也是较早探讨环境犯罪的国家之一,其成熟的刑事政策理论与环境犯罪治理阅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环境犯罪刑事政策依旧较为粗糙、模糊,立法与司法面临障碍,影响环境犯罪的惩治效果。德国环境刑事政策理论经验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其环境刑事政策呈现出何种特点?对我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具有哪些借鉴意义?在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对这些问题绽开探讨,明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形成背景 1.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 18 世纪末起先,德
3、意志经济就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19 世纪 30 年头至 60 年头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19 世纪 73 年头,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基本宣告完成,进而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进入 20 世纪,德国工业生产大约增加了一倍,整体国民财宝从 1895年的 2000 亿马克增加到 1913 年的 3000 亿马克。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经济快速复苏,截至 1958 年,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7.9%,煤钢产量与外汇储备均高居西方国家其次位。与经济奇迹相伴随的是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从 20 世纪 73 年头起先,各种环境爱护运动在联邦德国兴起,政党也不失时机地提出复原生态平
4、衡的主见,环保意识不断强化,怎样让国家变得更富有、更美妙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爱护取得了巨大胜利,能源变得更加清洁,污染现象削减,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的改变成为环保的典型范本。德国环境爱护的举动带给世人诸多启发,人们起先相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还要看数量背后的质量问题。 透过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旺盛表象分析,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体上经验了自由主义发展时期与国家干预发展时期。在自由主义阶段,国家职能被尽可能地削减,人们认为社会经济与自然界一样都有各自的规律,只要根据规律发展就能自动实现社会福祉。随着自由主义的过度发展,社会正义偏离
5、了之前的轨道,物质安排两极化明显,甚至出现了群体性贫困。在这种状况下,国家干预渐渐加强,预防性手段被频繁应用,试图将诸多社会危急消弭于无形。国家在危急预防上存在两个转向。其一是预防的时间更早,之前的危急预防只涵括紧迫或已确证的危急,而今国家的留意力越来越集中于犯罪前、疾病前、颠覆行为前的迹象。其二是预防的对象有所调整。以前的危急预防主要针对详细的物,目的是爱护人,而新的预防主要针对来自人的风险,目的是爱护制度或系统。这种趋势也体现在环境爱护方面,德国政府充分开动国家机器,在环境爱护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主要实行两大措施。第一,德国政府大力发展环保科技,依靠雄厚的科技实力对遭遇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6、,对生态环境状态实时监控,还建立多种环境教化机构培育环保 人才,开展公民环保教化。其次,德国政府利用市场力气,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参加的合作方式开展环境爱护。如在莱茵河的治理过程中,德国政府将河两岸的居民和企业成员强制入股,成立股份制管理机构,对所属河段的大坝平安和旁边生态环境负责。政府负责常规工程投资,股份管理机构则负责日常维护,使莱茵河重现勃勃朝气。 2.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 理 论背景 在德国,刑事政策理论的发展经验了刑事古学派、刑事社会学派与现代学派三个阶段,且随着德国社会形势与司法实践不断调整,呈现出传承与发展的态势。 作为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于 1800 年左右首创刑事
7、政策(Kriminalpolitik)一词,认为刑事政策是对一个国家的刑法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具有约束力的、颁布最符合目的的刑法所应当留意的特别关系和条件的总括。费尔巴哈把刑事政策定位为刑事立法政策,着重探讨刑事立法与刑罚的关系,认为立法者才智(刑事政策)即在于说明,我们应当适用何种刑罚,以及适合的刑罚如何予以执行,始能合乎刑罚之目的,此外并尽可能地促进人类与市民的目的。费尔巴哈刑事政策思想的核心在于心理强制说与罪刑法定主义,认为市民不能不通过欲求实力而达到其目的,国家对欲求实力使市民实施侵害之事,必需利用在心理上不行能实施的手段。因此,要市民不进行权利侵害,就应限制使不发生那种决心。作为心理强制
8、说的派生产物与实现前提,罪刑法定主义要求罪刑规范必需事先预报公众,使公众意识到犯罪行为必定导致刑罚,这样才能真正抑制犯罪心理,阻挡犯罪。 李斯特是刑事社会学派代表人物,也是刑事政策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将刑事政策定义为国家与社会据以组织反犯罪斗争的原则的总和,并提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闻名论断。李斯特刑事政策思想的核心在于目的刑论、刑罚个别化与保安处分。首先,李斯特认为,刑罚作为国家对犯罪人科处的不利后果,不单纯在于对犯罪行为的反射性报应,而应给予其更多意义,故而提出了目的刑论,认为刑罚不是对犯罪的事后报应,其正值化依据在于爱护法益与防卫社会。其次,为了使犯罪人不至于再次危害社会,应
9、当教化和改造犯罪人,使其成为遵守法律公民,实现防卫社会的目的。李斯特尤其强调了特殊预防的重要性,认为刑罚不仅在于威慑潜在的犯罪人,更应重视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刑罚的重量以为了消退犯罪人的危急性,使之重返社会所必需的处理期间为标准,与其说刑罚的目的是威吓、儆戒一般人,不如说是使人自身得到改造,预防犯罪更重要一些。最终,李斯特认为,犯罪是可以预防的,在危害结果发生之前,通过保安处分措施可以有效爱护社会,他指出:在与犯罪作斗争中,刑罚既非唯一的也非最平安的措施,对刑罚的效能必需批判性地进行评估。出于这一缘由,除刑罚制度外,还需建立一套保安处分制度。 进入现代,德国刑法先后经验了非犯罪化与犯罪化潮流,
10、并最终以扩张刑罚权为主,德国学者普遍将刑事政策理解为在合目的性的前提下,刑法如何实现其社会爱护的学科领域。如耶塞克认为:刑事政策探讨的问题是刑法如何制定,以便其能最好地实现其爱护社会的任务。它探讨如何描述犯罪构成要件特征以便与犯罪的实际状况相适应,确定在刑法中适用的制裁措施的作用方式,斟酌允许立法者将刑法延长到何种程度以便使公民的自由空间不会超过不必要的限制。罗克辛打通了李斯特时代在刑事政策与刑法之间设定的鸿沟,主见建立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将刑事政策纳入刑法体系,对三阶层的内容依据刑事政策的功能进行了改造,即犯罪构成的实质化、不法的价值化与责任的目的化。正如罗克辛本人指出的,只有允许刑事政策
11、的价值选择进入刑法体系中去,才是正确之道。法律上的限制和合乎刑事政策的目的,这二者之间不应当相互冲突,而应 该结合到一起,法治国和社会福利国之间其实不存在不行调和的对立性,而应当辩证地统一起来。 3. 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法律背景 自刑事古典学派以来,德国刑事政策理论渐渐成熟,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亲密,刑事政策对刑法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受德国刑事政策发展以及社会进化的影响,德国刑法突显出以下两大发展态势。 第一,由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转变。作为启蒙运动的成果,法治国思想得到广泛认同,由此催生了罪刑法定原则。费尔巴哈尤其强调成文法对司法活动的限制,认为法律具有权威性与神圣性
12、,法官只是法律的仆人,不行随意说明法律。随着社会生活的困难性渐渐增加,刑法的滞后性与社会生活的冲突愈加尖锐,人们起先转向实质法治与实质正义。希尔根多夫(Hilgendorf)教授将这一趋势称为不精确的法律,并指出:很多法律会采纳规范的概念或者引入其他不确定的用语,这给法律适用者留下了相当大的裁量空间。裁量权由此就从民主立法的议会转移到了法院和行政机关身上。刑法规范的概括与法益的抽象,使刑事政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之间的李斯特鸿沟渐渐向罗克辛贯穿转变,以往所排斥的价值推断也被汲取进犯罪论体系中,实现了构成要件实质化、违法性价值化、罪责目的化。 其次,刑法的主动的一般预防被推上
13、前台。在社会防卫理论的影响下,刑法的报应机能渐渐没落,主动的一般预防理论日益盛行。该理论强调法规范的权威性与不容侵扰,认为刑罚的目的就是法秩序防卫,通过刑罚的威慑效应,强化公民的规范意识。在工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将来的不确定性与人类的有限理性冲突加剧,愈加困难的社会系统产生了各种新型风险,德国刑事政策的天平随之向社会防卫倾斜。法律试图以双重的方式来获得与未知性和不行权衡性相对的平安性:一是法益的平安,即为所涉法益供应平安保障;二是法律的平安,即保证法律作为一个确定体系本身的牢靠性和可预见性。罗克辛也指出:刑罚的目的只能是预防性的,亦即只能是为了防止将来的犯罪。由于刑法是一种社会治理和
14、社会限制的机制,它也就只能谋求社会的目标。报应理论并不具有社会正值性,因为在报应理论中,刑罚的科处和刑罚的幅度都跟社会必要性没有关系。风险社会理论与敌人刑法理论的提出也促成了平安刑法的出现,为了消退焦虑与担心,公众起先容忍国家更深地介入社会生活,刑法成为国家应对风险的利器,与此同时,刑法政治化加剧,甚至出现象征性立法。 二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基本特点 20 世纪 73 年头以后,飞速发展的经济给德国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爱护成为国家议题。德国于 11010 年通过了第 18 部刑法修改法,这部法律完善了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扩大了环境刑法的适用范围,统合了零散的环境犯罪附属刑法规定
15、。90年头初,德国启动环境刑法改革,于 11014 年通过其次部反环境犯罪法,加重了对环境犯罪的惩罚力度。19101 年,德国刑法典第 29 章特地设立了危害环境犯罪,通过 13 个条文规定了 9 个详细的环境罪名,分别是:(1)水污染罪;(2)土地污染罪;(3)空气污染罪;(4)招致噪音、振动以及非游离辐射罪;(5)危害环境之废弃物清理罪;(6)不法营运设施罪;(7)未经允许处理核燃料、其他危急物质与物品罪;(8)危害爱护区罪;(9)逸漏有毒物质致重大危急罪。德国环境刑法是在风险社会背景下逐步完善的,且深受主动的一般预防理论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德国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基本特点。 1.行政从属性
16、 通过行政刑法爱护环境是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传统。德国是行政刑法的发源地,德国环境刑法属于行政刑法,即只要违反行政法规,即便没有造成法益侵害,依旧具有可非难性。德国行政刑法之父郭特希密特(Goldschmidt)认为:行政的目的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福利,其促进手段是行政作为,在此行政作为中同样须要具有强制力的法规,用以确保行政作为之畅行无阻,此即为行政刑法之意旨。如今的德国刑法典将违反行政法义务作为是否构成环境犯罪的重要条件规定了下来,体现了环境行政法规在环境犯罪中的重要地位。在德国刑法典第 29 章规定的 9 个详细罪名中,有 8 个罪名设置了违反行政法的前提,包括违反行政法义务未经许可违
17、反禁令缺乏必要的许可违反法规等。可以看出,除了干脆违反行政管理法规外,无视许可或规定的行为也与罪状相符,即便这些许可或规定并非特地的环境爱护的行政法规。例如,依据德国刑法典第 328 条的规定,未经许可或违反行政法义务,保存、运输、加工或作其他利用,进口或出口核燃料,或者负有运输核燃料义务而不马上运输,或者在工场或技术设施的运转过程中储存、加工或作其他运用的放射性物质的,构成未经许可的放射性物质及其他危急物品的交易罪。 这种空白刑法的立法技术,就像立法者开出了一张空白支票,而有关管理部门则有权加以填写。这种立法模式体现了宪法层面的分权原则,有利于刑法保持简洁与弹性,以便为刑法明确性原则的实现留
18、足空间,发挥其人权保障作用,但质疑与非难也始终存在。如我国学者指出:立法者在必需填补和补充空白构成的时候,将立法工作或多或少地交给行政管理机关,是否躲避了自己的立法责任?还有学者指出:行政法(尤其是规章形式的行政法规范)易变性与刑法典稳定性的冲突带来适用上的麻烦。德国学者芭芭拉胡贝尔既看到了空白刑法立法模式的不足与窘境,又认可了这种模式的价值,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11011 年之后的德国刑法饱受批判,缘由在于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行政机关对危急行为的定性是刑事判决的前提。比如,在发放许可或界定化学成分的等级时,水域管理机关考虑的往往是整个地区的经济形势、工业设施与废水中化学成分的危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国 环境 犯罪 刑事 政策 考察 启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