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病毒分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在分类上归属于嗜肝 DNA 病毒科正嗜肝 DNA病毒属,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电镜下,HBV 感染者的血清中可见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1.大球形颗粒 亦称 Dane 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 HBV 颗粒,直径约 42nm,由包膜和核心组成。包膜位于病毒外层,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 HBsAg.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 DNA 及 DNA 多聚酶。2.小球形颗粒 直径约 22nm,是一种中空颗粒,是 HBV
2、 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由 HBsAg,即病毒的包膜组成。在此颗粒中未检出 DNA 及 DNA 多聚酶,因此无感染性。3.管形颗粒 直径约 22nm,长度约 100500nm。实际上它是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无感染性。(二)来源1965 年 ,Blumberg 等首次报导了澳大利亚抗原。1967 年,Krugman 等发现澳大利亚抗原与肝炎有关,故称其为肝炎相关抗原(HAA)。随后证实这种抗原是 HBV 的表面抗原。1970 年,Dane 在电镜下发现 HBV 完整颗粒,称之为 Dane 颗粒。1979 年,Galibert测定了 HBV 全基因组序列。HBV 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3、。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人群 HBV 携带率约为 8%9%,携带者超过 1.2 亿人。(三)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 HBV 携带者。不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病人的血清都有传染性。(四)传播途径1.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输血或注射是重要的传染途径。此外,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刺、共享剃刀、皮肤黏膜的微小创伤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能导致感染。2.垂直传播 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此外,HBV 也可通过哺乳传播。3.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 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和 HBsAg 携带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 HBsAg,HBsAg 阳性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 HBV,表明
4、 HBV 可以经性途径传播。近来有人报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 HBsAg 携带者唾液标本中检测到 HBsAg及 Dane 颗粒。因此,HBsAg 随唾液经口传播的途径应当重视。(五)易感性若未主动或被动免疫过,则体内无抗-HBs 的人均极为易感。 (六)潜伏期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 30160d,处于潜伏期的 HBV 感染者因症状不明显,不易被觉察,故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大。(七)剂量一效应关系HBV 的传染性很强,据报导,接种 0.00004mL 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发生感染。(八)致病性对 HBV 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鉴于乙肝临床类型可表现为多种多样(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5、慢性迁延性肝炎、重症肝炎及 HBsAg 无症状携带),因而认为 HBV的致病作用与一般病毒不同。可能不是由于病毒在靶细胞内增殖而直接损害靶细胞,而是通过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病变和症状。1.特异性抗体 受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三种抗体:抗-HBs、抗-HBc 及抗-HBe。抗-HBS 一般在感染 HBV 后 4 周出现,对乙肝有保护作用。据报导,在 712 名医务人员中,有抗-HBs 者发生乙肝的不到 1%,而无抗-HBs 者有 11%发生肝炎。但抗-HBs 仅能作用于细胞外的 HBV,在预防感染上较重要,而在疾病恢复时尚需细胞免疫协同作用。抗-HBc 的出现反映了 HBV 新近感染及
6、正在体内进行增殖。因此,它可作为 HBV 在体内复制的一个指标。抗-HBc 一般在感染后 60150d 出现,往往在症状出现前或出现不久后即存在,比抗-HBs 出现要早 3187d,但不如抗-HBs 存在持久抗-HBc 与肝中 HBcAg 量有关,慢性 HBsAg 携带者的抗-HBc 滴度较低,慢肝活动期、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则较高。滴度波动与病情呈平行关系,由于抗-HBc 在疾病恢复过程中不仅不升高,反而下降。因此,认为抗-HBc 与抗-HBs 不同,它与保护无关,而与病毒增殖和肝细胞损害有关。抗-HBe 能使病毒活力降低,可能有保护作用,但机制不一样。2.免疫复合物的损伤作用 在乙型肝炎病人血
7、循环中常可测出 HBsAg抗一 HBs 的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可引起型变态反应,其中以关节炎和肾炎最为常见。在急性重型肝炎病人血中有时也可同时测出 HBsAg抗一 HBs。这种病人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因此,认为免疫复合物可在肝外引起病人的一系列症状。若大量免疫复合物急性沉着于肝内,致毛细血管栓塞,则可能引起急性重症肝炎而导致死亡。3.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目前认为 HBV 是非溶细胞性的,即不会增殖裂解被感染的细胞。因此,机体清除乙肝病毒主要依赖 T 细胞或通过抗体介导的 NK 细胞来杀伤靶细胞,将病毒释放于体液中,以后再经抗体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凡转为慢性肝炎者的一般 T 细胞数及其功能较低
8、下。因此,推测可能乙型肝炎病人的 T 细胞功能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和转归有关。Dudleuy 认为,当 T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不多时,乙肝病毒很快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予以清除。这时,由细胞免疫所造成的急性肝细胞损伤可完全恢复。如 T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足以完全破坏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或亦不能产生有效的抗一 HBs,或即使产生抗一 HBS 却无法作用于细胞内的病毒,持续在肝细胞内的病毒可 引起免疫病理反应而导致慢性持续性肝炎。如机体对病毒完全缺乏细胞免疫反应,既不能有敦地清除病毒,亦不导致免疫病理反应,结果出现 HBsAg 无症状携带症状。如果 T 细胞免疫功能过强,而病毒感
9、染的细胞又过多,则细胞免疫反应可迅速引起大量肝细胞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性重型肝炎。但上述学说尚未被完全证实,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多数人认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互配合发挥免疫作用。因此,抗体介导的 K 细胞作用巳日益受到重视,并认为是杀伤靶细胞的重要免疫机制。除上述 T 细胞作用低下外,还有人认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发生与 T 细胞抑制性功能低下、Tc 细胞或 NK 细胞的杀伤功能过强有关,从而造成肝细胞持续损伤。4.自身免疫反应 HBV 感染肝细胞后,一方面可引起肝细胞表面抗原的改变,暴露出膜上的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iver specific lipoprotein,LSP);另一方面可能因 HB
10、-sAg含有与宿主肝细胞蛋白相同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对肝细胞膜抗原成分的自身免疫反应。通过研究,发现确有部分乙肝病人存在对 LSP 的特异抗体反应或细胞免疫反应。一般认为,若病人在病程中出现自身免疫反应,则会加强对肝细胞的损伤而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5.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癌 近年来,关于 HBV 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日 益 受 到 重 视 。 目 前 已 有 大 量 证 据 表 明 , HBV 感 染 与 原 发 性 肝 细 胞 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初生时即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WHV)的土拨鼠,经 3 年饲养后
11、 100%发生肝癌,而未感染 WHV 的土拨鼠则无一发生肝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 90%以上的 HCC 患者感染过 HBV,HBsAg 携带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 217 倍;肝癌细胞染色体中有 HBVDNA 的整合,整合的HBV 基因片段的 50%左右为负链 DNA5,末端片段,即 X 基因片段。X 基因片段的 X 蛋白通过广泛的反式启动作用和多种生物学作用影响细胞周期,促进细胞转化,最后发展成 HCC。(九)变异性HBVDNA 多聚酶缺乏校正功能,不能纠正病毒复制中产生的变异。HBVDNA 的 4 个0RF 区均可发生变异,导致病毒的抗原性和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改变。S
12、基因编码的“a”抗原表位基因可发生点突变或插入突变,使其抗原性改变,导致免疫逃逸。此外,“a”抗原性改变使现有的诊断方法不能检出 HBsAg,临床上虽有 HBV 感染,但 HBsAg 却呈阴性结果,出现所谓的“诊断逃逸”。preC 基因的变异常发生在 1896 位核苷酸,使之由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导致 preC 区的第 28 位密码子由 TGG 变为终止密码子 TAG,从而不能转译出完整的 HBsAg,导致病毒逃避机体的免疫清除作用。病毒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逃逸作用在HBV感染慢性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长期接受逆转录酶抑制剂或DNA聚合酶抑制剂治疗的过程中,HBV 的 P 区基
13、因发生突变导致耐药性变异。(十)环境中的稳定性HBV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化学消毒剂均耐受,不被 70%乙醇灭活。高压灭菌法、100加热 lOmin 和环氧乙烷等均可灭活 HBV,0.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5%的碘伏和 3%漂白粉也可用于消毒。但应指出,在对外界抵抗力方面,HBV 的传染性和 HBsAg 的抗原性并不一致。上述消毒手段仅能使 HBV 失去传染性,但仍可保留 HBsAg 的抗原性。(十一)药物敏感性对乙型肝炎尚无特效疗法,拉米夫定、泛昔洛韦、干扰素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草药等对 HBV 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十二)消毒剂敏感性0.5%过氧乙酸、5
14、%次氯酸钠、5%的碘伏和 3%漂白粉及环氧乙烷等常用于 HBV 的消毒,但 70%乙醇不能灭活 HBV。因此,乙醇这一常用的方法对 HBV 的消毒并不适用。(十三)物理灭活HBV 对低温、千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压力蒸汽灭菌法、100加热 lOmin 可灭活 HBV。(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HBV 抵御能力非常强,一般而言,在体外即自然环境中可以存活几个到十几个小时,在 60的水中能活 10h,100的水中能活 lOmin,尤其在病毒适宜的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当 HBV 与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等同时存在时,肝脏的损伤加剧而发展成为重症肝炎或慢性肝
15、炎。(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1.预防措施加强对供血员的筛选,以降低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用过的物品均须经过严格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高危人群应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主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乙型肝炎疫苗有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两种。被动免疫含高效价抗一 HBs 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可用于紧急预防。2.治疗措施目前对乙型肝炎尚无特效疗法,一般认为联合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和护肝药物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效果良好。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 我院微生物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
16、HBV 本身。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用于 HBV 抗原抗体检测的血液样本。 样本采集与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1.实验方法(1)风险点识别 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的其他未经确认的实验方法,或在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未进行技术确认,操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2)风险控制措施 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
17、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2.样本采集所用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风险点识别采血过程中,实验人员若被乙肝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含有 HBV 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刺破皮肤,则在抗一 HBS 阴性的情况下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血液标本溅洒出来可能造成人员或环境污染。风险控制措施 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乳胶手套;抽血前检查针管的密闭性,使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血管用真空采血管,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
18、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3.样本的包装和运输所用器材真空采血管、95 千帕样品运输罐(UN2814 运输罐)、A 类标本运输箱(UN2814 冷藏箱)、运送车辆。风险点识别若使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运输、容器密封不严,则将不能安全有效地防止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污染扩散的可能。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采用三层容器包装。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第二层采用 95 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防渗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 A 类标本运输箱,要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样本应由我院专车运回实验室。4.样本接收
19、风险点识别如果在运输途中有样本管破裂,血液溢漏的情况,则可能对样本接收人员造成污染。风险控制措施样本直接送至实验室,由专业检验人员接收,接收样本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防护服、帽子、口罩、乳胶手套。若有样本管破裂,则立即在生物安全柜内将尚存留的样本移出,废弃物放入带盖的防刺破的塑料罐中,被污染的容器用 0.5%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5.样品检测所用器材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洗板机及酶标仪等设备。风险点识别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造成离心机污染。加样过程中血液样本溅洒,造成人员或台面、地面等环境污染。洗板、读板时液体溅出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检测操作均在 BSL-2 实
20、验室中进行,检测人员在实验前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加样移液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轻缓:判读结果时酶标板轻拿轻放,避免液体溅出;待实验完毕,先消毒手部,再脱去手套并立即洗手;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 30min。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则将配制好的 1%的次氯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杯腔体中消毒 30mm,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样本溅洒污染设备表面可用 0.5%过氧乙酸擦拭消毒。台面、地面及人员暴露于污染物的处理措施同“采样部分”。在任
21、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和嘴;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对事故的发生与处理作记录,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和治疗,并保留书面记录。6.阳性样本保存所用器材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带螺旋盖的塑料管及可密封的塑料冻存盒。风险点识别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样本若保存不当,则易造成人员或环境污染。风险控制措施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样本的保留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要轻缓;所有样本的血清或血浆都保留在带螺旋盖的塑料管内,再装入可密封的塑料冻存盒中,置于-20以下冰箱内保存,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7.实验
22、室的清洁和消毒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等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造成实验室环境污染或人员感染。 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及地面用 100 倍稀释的84 消毒液擦拭,用消毒液擦拭后要干燥 20mm 以上。待实验和消毒完毕,先脱去手套,再脱去防护服,并正确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8.废弃物处置所用器材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风险点识别剩余的阳性样本是很大的污染源,若采血过的针头处理不当,则存在人员被刺伤,甚至感染 HBV 的风险。风险控制措施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感染性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剩余样本、酶标反应板、移液头等
23、所有实验过程涉及的用品,需置于装有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的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中,经 121高压灭菌 1520min 后才可运出实验室;针头、破碎玻璃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入利器盒,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装满针头等利器的一次性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须密封好后,同上述垃圾一起处理。所有处理完毕的废弃物集中存放,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集中处置。同时,做好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定期整理归档。(三)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电力风险点识别若实验室没有布置双路供电,或电力供应不稳定,则存在实验活动突然中断、实验设备停止工作等所带来的相关安全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尽量要布置
24、双路供电,没有布置双路供电的应配置备用电源,以确保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等重要设备的安全运行。2.电气操作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 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产生触电、电击、电气故障等风险。预防控制措施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 380V 电源插座,则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
25、,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电气设备使用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中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维护人员感染的风险。3.实验室给排水设施设备 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含有给排水的设施设备,包括位于工作区和洗消区的高压灭菌器和洗涤池。当管道意外破裂、排水管道阻塞时,感染性材料可能溢出,有污染实验人员和环境的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产生的所有染菌物及器具,必须先经高压灭菌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涤,产生的污水集中排入我院污水池进行消毒处理,严禁直接排放。按照GB18466 要求,监测总余氯、粪大肠菌群及其他致病菌。4.实验室设施设
26、备管道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可能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当感染性材料溢出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预防控制措施所有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应严格密封,定期进行检查,避免感染性材料外溢从而污染环境。5.主要检测仪器设备离心机风险点识别 在分离血清的过程中,若没有做好平衡,则可能会发生离心管破裂、离心管盖脱落的情况、存在离心转子和离心腔被污染的风险。预防控制措施 离心时配备耐离心压力的且带螺旋管盖的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规范正确操作,定期维护,确保离心机性能正常;每次使用后做好清洁消毒和使用记录,定期进行功能检查。酶标仪和洗板机风险点识别 在使用酶标仪和
27、洗板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阳性对照或在测样品污染设备表面和工作台面的风险。预防控制措施 酶标仪每年强检一次,中途再做一次期间核查;洗板机每年进行-次功能检查;在洗板、读板时,要做到动作轻缓,小心操作;倘若有液体溅出,要马上进行消毒处理。6.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柜险点识别若不按照安全柜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维护与检测,则其防护屏障效果会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若长时间使用或未及时更换 HEPA 过滤膜,会使其功能丧失,则会造成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使用后若不进行彻底消通处理,对于清洁、维护人员将会产生污染。预防控制措施正确选配生物安全柜,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操作、维护培训,
28、H 常操作和维护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每年请有检测资质的服务机构对生物安全柜进行风速、气流、尘埃粒子、紫外线强度等关键要素的检测,确保其性能正常;一旦造成污染,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高压灭菌器风险点识别若不按照高压灭菌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维护,其效果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效,失去去污染与无害化的作用;若长时间使用又不定期检测灭菌效果,对其灭闲效果无从考证,则可能产生功能缺损,存在灭菌不彻底从而引起污染的隐患;在长期关疗期间,若内部水分不及时排干,将会使内部器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预防控制措施采用下排式高压灭菌器,防止气溶胶污染;规范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性能正常;定期检定
29、、核查,做好使用记录,持证上岗;进行日常灭菌效果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 个人防护用品风险点识别个人防护用品若穿戴不规范、大小不合适或使用过期的防护用品等将会导致防护效果降低,甚至失效。预防控制措施进行 HBV 血清学相关操作时要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行个人防护,必须选择大小合适、有效的防护用品,穿戴时相互检查确认,避免使用有破损、缺陷和过期的防护用品。 应急救治设施和用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若没有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等必要的应急设施和物品,或备的急救用品种类不全、不合适或过期,则导致急用时无法发挥作用。预防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内正确配备洗眼器,确保功能正常。配备的 75%乙醇、碘伏或其他消毒剂、创可
30、贴等急救物品与实验活动相适应,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清理和更新。 消毒灭菌剂风险点识别消毒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过期、配制方法或浓度不正确、种类选择不合理,都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低、或对物品腐蚀性增加、对皮肤造成刺激等问题。预防控制措施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剂量)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防止发生意外。根据 HBV 对不同消毒剂的敏感性,本实验室选用 84 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碘伏、漂白粉等作为常用消毒剂。7.管理体系的风险风险点识别管
31、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都是确保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组织结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体系档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或衔接不当等,就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 (四)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风险点识别人员数量人员过少会因缺少相互提示或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工作失误增加,风险增加。人员结构及资质新进人员若没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操作,就不能很好地处理意外事件,风险会增加。实验人员不熟悉实验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在进行实验前未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无法保证
32、工作质量和安全。职业操守若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参与该项工作,则产生生物危害而危及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可能性较大。健康管理建立健康申报制度,遇有手部皮肤有开放性伤口及其他不适合工作的情况,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暂停工作;裸露皮肤的微小伤口、擦伤、皲裂等应用防水材料严密覆盖。生物安全培训及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工作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生物安全设备操作的技术培训,易造成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上岗后没有接受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的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控制生物安全事件。2.预防控制措施人员数量尽量有 2 名工作人员同时进行采样、检测或有质量监督员对关键步骤进
33、行监督。人员结构及资质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年龄和资历结构应配备合理,新进人员应由高资历人员带教或监督操作。检测技术人员需经过上岗培训和在岗持续培训。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职业操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责任心。健康管理健康状况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素质与免疫状态。当身体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手部皮肤有开放性损伤或其他不适合工作的情况时,职业暴露风险会增加。生物安全培训及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检测人员必须接受上岗前培训,每年参加本院组织的生物安全知识或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
34、急处置技术方案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置,强化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规范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办法。(五)实验室非常规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实验室主要的非常规活动检测外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检测验证(如主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换(如高效过滤器等的更换)。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验器材洗刷消毒。 外部人员来实验室参观及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任何其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外的行为(如发生火灾、水灾时消防人员、急救人员的进入)。2.风险点识别进入实验室可能会引起实验室感染,特别是不慎打翻、打破血管或损坏仪器部件情况下。实验室
35、运行过程中某些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参观,存在影响实验室正常运行的风险。3.预防控制措施实行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外部人员来进行参观或检查前,应对实验室作彻底消毒;任何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有实验室人员全程陪同。进入人员绝对不能私自动用实验室内有标志的危险品(除非经过授权),绝不能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拿出实验区。在实验室进行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过程中,若发生意外事件,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实验负责人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维修工作时应动作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检测维修后、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六)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1.风险点识别 若阳性标本未明
36、确标识,未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实验活动结束后不及时对操作场所进行消毒,其他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误用标本、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等,导致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等。2.预防控制措施实行严格的人员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所有获得批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 发生事故时必须及时报告并作必要的处理和记录。 实验所用材料和试剂等必须有明确的标识。阳性标本严格实施双人双锁管理。(七)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和从中得到的启示调查研究发现,乙型肝炎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检验人员的感染率高,是 3 种最常见的实验室感染之一。第一例 HBV 的实验室感染
37、报告是在 1931 年由芬德利报导的。根据我国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孙孚报告(1987 年),在该医院 246 名职工调查中,发现 HBV 感染者有 141 人,而检验科职工的感染例数,在 18 个不同科室中占第 5 位。因此,实验人员在进行采样、检测及废弃物处置等工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加强个人 防护,规范操作,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规定,降低和规避职业暴露风险。三、实验室理化因素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措施(一)紫外线1.风险点识别 生物安全柜及 BSL-2 实验室均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消毒。紫外线波长为 250280nm,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可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部疾病,还可诱发皮
38、肤癌。紫外线灯开启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可受到伤害。2.安全防护措施 在实验室工作应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特别是眼部。生物安全柜表面贴有紫外线危害的标识。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实验人员尽量远离消毒区域,基本可以规避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二)辐射1.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筹建选址时未对周围辐射源进行排查,使用含辐射的仪器时未严格管理,存在辐射源或辐射事故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破坏的隐患。2.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筹建选址时对周边建筑群严格排查辐射源。(三)84 消毒液1.风险点识别 84 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为 4.55%5.55%,次氯酸钠为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
39、空气中不挥发,长期使用会使人感到头疼、恶心。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引发过敏、哮喘等疾病。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对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使人流泪、咳嗽,并刺激皮肤和黏膜,严重者可发生氯气中毒。急性中毒者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息而死。2.安全防护措施 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而配制不同的浓度,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基本可规避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四)其他1.风险点识别 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人员造成损害。2.安全防护措施 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
40、避免强光和噪声对人员的损害。四、 实验室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风险点识别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电器和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用火不当等引发火灾。 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 使用的仪器设备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 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 不兼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 在易燃物品和蒸汽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 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2.预防控制措施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有效区域隔离。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标识。该灭火器川于扑灭可控制的火灾,帮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
41、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实验室需装设应急灯,所有出口都应有黑暗中可见的“紧急出口”标识;当出现急状况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设计应保证不经过高危险区域就能逃脱,所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走廊、流通区域不得放置障碍物,确保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移动不受影响。在实验室工作区显著位置张贴火警电话标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等。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括水灾和地震等。(一)水灾1.风险点识别 水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实验室内感染性材料随水外溢。2.安全防护
42、措施在安全手册中制订实验室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并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实验室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转移。实验室负责人、院长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消防人员,消防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并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完成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二)地震1.风险点识别 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导致人员受伤和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外溢。2.风险控制措施 实验室应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距实验室维护结构 20m范围内
43、的封锁区。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内部环境边消毒边清理。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它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应立即用可靠方法进行彻底消毒 灭菌。六、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当生物安全柜出现持续正压时,应立即停止操作,通知运行保障人员采取措施恢复负压。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和保持负压,应停止实验。发生此类事故或发生意外停电,造成具有传染性物质暴露潜在危险的事故和污染时,工作人员除了采取紧急措施外,还应立即报告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
44、当对于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时,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30min。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用 1%的次氯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杯腔体中消毒 30mm。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发生污染物泼溅或溢出时,立即用清洁布或吸水纸覆盖污染处,并倒上 1025 倍稀释的 84 消毒液,作用至少 30min,方可清理全部污染物,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如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扩散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待其查清情况,确定消毒方案,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若发生针头刺伤或血液
45、标本溅洒,从而污染人员、器具或环境等,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消毒处理措施。采血针头刺伤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碘伏等有效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皮肤污染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污染部位,并用碘伏或 0.2%过氧乙酸等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黏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污染部位。物品污染耐煮沸的物品煮沸 20min 后清洗;对不能煮沸的衣服等物品可用 1%漂白粉或 0.5%过氧乙酸浸泡 2h 后再用清水洗涤。地面、墙面等环境污染可用 3%漂白粉或 2%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洗 2 次。(二)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在制订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实验室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实验室人员要熟悉紧急撤离的情况及紧急撤离的路线标识。当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炸或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撤离的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设备使用和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三)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报告和记录发生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我院主管领导和生物安 全委员会报告。对于生物安全事件必须进行登记,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及处理方法等。七、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保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