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docx
《水稻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稻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摘要】实行以歼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协助的综合防治对策。【关键词】稻瘟病;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峻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1.发病症状分为苗瘟,叶瘟、叶忱瘟、穗颈瘟和稻粒瘟等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危害最重。1.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1.2叶瘟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有4种类型。(1)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病斑呈梭
2、形,两端常有沿叶脉延长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2)急性型发生在相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3)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4)白点型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1.3节瘟节间变黑,潮湿季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1.4穗颈瘟穗颈和枝梗感病后变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
3、晚的秕谷增多。1.5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2.病原稻瘟病病原菌是一种真菌,无性态为Pyricularia oryae Cav,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其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的大角间座壳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觉其有性态。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微米46微米,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微米614微米,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
4、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甜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作 7群,128个生理小种。3.侵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稻草、病稻谷上越冬,是其次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田间不发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来自露天堆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15以上,湿度又适合时,就会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黑龙江省稻田叶瘟始见期一般在7月上旬,盛期7月下旬,以后随着叶片的老化而增加抗病力,叶瘟发展渐渐停止。7月末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病菌孢子又侵人稻穗和稻粒,节瘟、穗颈瘟始见期为8月上旬,盛期在8月中下旬,始
5、终持续到黄熟期停止扩散。近几年枝梗瘟危害较重,其危害可持续到收获期。4.发病与环境条件4.1与气候关系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4.1.1温度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联。据试验,病菌孢子形成的最低温度为9,最高为35,最相宜为 2528。4.1.2湿度病菌孢子产生的高峰,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遇降雨或持续高湿的状况下出现,时晴时雨或早晚雾浓器重,最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6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小时的状况下,孢子最易萌发侵入。假如旬平均温度为24-28,且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水稻 稻瘟病 防治 综合防治 对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