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docx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 摘 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22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明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 1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0.6岁,男女比为1.51,部位以胃最多见。病理诊断GIST良性19例,交界性13例,恶性16例。4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01(2022)06-0089-02 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2年7月-2022年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明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本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5.2岁 (18-73岁)。病灶发生于多处部位,以胃部、小肠最多见2,本组患者包括胃26例(54.1%)、小肠13例(27.0%)、大肠7例(14.5%)、肠系膜2例(4.1%)。将GIST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1.2 临床表现 48例GIST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来院就诊时间为2天2年,其中5.5cm,肠间质瘤4cm;胃间质瘤核分裂数5/50HPF,肠间质瘤只要出现核分裂,就具有潜在恶性;肿瘤坏死明显;核异性大;细
3、胞密度大;镜下可见粘膜固有层或血管浸润;上皮样间质瘤中出现腺泡状结构或细胞球结构。有探讨结果认为,GIST的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病例的分布与部位有关,GIST发生在胃或肿瘤直径5cm者常为良性,发生于小肠、体积大的多为恶性。由此看来,肿瘤发生部位与良恶性性质密切相关4。 2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 2%,年发病率为一百零一万分之二十,主要发患者群在40-75岁,中位年龄58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多发于胃和小肠;其中发生于胃52%58%,小肠25%35%,结直肠2.5%11%,食管05%。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多见的症状为不明缘由的腹部不适、隐痛或可扪及腹部
4、肿块,其次是由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或仅表现为贫血。其它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腹泻、便秘和肠梗阻等。十二指肠的GIST能引起梗阻性黄疸。有的患者以远处转移为首发症状。约近1/3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多在作常规体格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甚至是因其它疾病手术而发觉的。GIST肿瘤一般在消化道内呈腔内生长,肿瘤的直径140cm不等。直径较大的肿瘤临床上可表现为坏死、出血及类似溃疡的症状;直径较小的临床上一般很少有症状,因而简单被误认为是良性肿瘤。GIST的复发率极高,通常复发的部位在局部或肝脏,但四周淋巴结的转移很少见。 3 诊断 肠道间质瘤,特征性表现少,诊断较困难,往往因腹部或直
5、肠包块,手术探查时明确诊断,或术后病理报告才能明确诊断。 术前易误诊为小肠梗阻,腹部包块,直肠癌,混合痔等。 诊断GIST的方法主要借助于器械检查和病理诊断。螺旋CT扫描是GIST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之一,不仅定位快速、精确,而且密度辨别率高,可以三维重建及CAT检查,能清晰显示瘤体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供应必要的影像信息,尤其对向胃肠道外生长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GISTs 更有意义,因为此时消化道造影及内镜检查均不能或不能完整显示肿瘤。有报道MRI对肝转移灶的诊断优于CT检查,但是对于肠系膜的肿瘤,CT检查敏感性更好。 对于肠道肿瘤,内镜检查是主要的手段,可检查到向腔内生长的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胃肠道 间质 临床 诊断 外科 治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