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替芬及赛庚啶对抗氯喹株约氏疟原虫抗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docx
《酮替芬及赛庚啶对抗氯喹株约氏疟原虫抗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酮替芬及赛庚啶对抗氯喹株约氏疟原虫抗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酮替芬及赛庚啶对抗氯喹株约氏疟原虫抗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 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变性、坏死9-12,可导致脑水肿、昏迷、肾损害、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等。恶性疟的红细胞内期在内脏微血管内进行,主要病变在内脏,导致内脏损害,急性期肝、脾轻度肿大;脾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其内见疟原虫和疟色素;肝细胞浊肿变性,以小叶中心区明显;Kupffer细胞增生,内含疟原虫和疟色素。慢性期脾显著肿大,硬变;切面颜色青灰;髓质内网状组织纤维化,血管与血窦壁增厚,髓质中多为大单核细胞13。恶性疟患者脑组织水肿、充血;白质内充满性出血点。脑内微血管充血,管腔内大量疟原虫和疟色素。红细胞凝集,微血管堵塞,脑组织灶性坏死,环状出血。 氯
2、喹其抗疟原虫的作用为干扰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但目前已有部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耐药性,尤其在云南、海南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基本耐药,已不再作为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恶性疟原虫能在正常状况下,可在杀灭或抑制其繁殖的一般浓度的氯喹药液中,接着存活或繁殖,称为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它所引起疟的疾即抗氯喹恶性疟。疟疾患者,虽已接受常规剂量或所能耐受的最高剂量的氯喹,并且已被汲取14,但疟原虫仍不消逝甚至反而增多,或虽无再感染,但短暂阴转而于28 d内再出现者,均属于抗氯喹恶性疟病例。抗药疟疾理论上包括4种人疟和对各种药物均抗药,但事实上主要限于恶性疟,而且主要抗氯喹。近年来,虽然发觉
3、有抗其他抗疟药的其他种疟疾,但为数很少。抗氯喹的恶性疟于1957年最先在泰国查见,而于1960年首先由哥伦比亚报告。时至今日抗氯喹恶性疟已成为疟疾防治的严峻问题。有的地区抗药性者甚至占恶性疟的90%。1/4治疗剂量的酮替芬及赛庚啶已可使抗氯喹特性被逆转,使抗性虫感染小鼠被敏感株治疗剂量所治愈,提高剂量杀虫作用加强。相关探讨结果显示15,单用酮替芬或赛庚啶浓度为1250 nmol/L时对约氏原虫原敏感株已有的抑制作用微弱,浓度为2500 nmol/L或5000 nmol/L时抑制作用明显,不仅虫数明显削减,鼠大部分原虫均出现退变现象;而酮替芬或赛庚啶单药对Ac-1株疟原虫均无明显抑制作用,与本试
4、验结果相像。本探讨对临床上用磷酸氯喹常规剂量合并酮替芬或赛庚啶治疗对氯喹抗药性患者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Ac-1株疟原虫感染小鼠单服磷酸氯喹、酮替芬或赛庚啶后疟原虫均接着增殖,当Ac-1株疟原虫感染小鼠采纳磷酸氯喹联合肯定剂量的酮替芬或赛庚啶后四周血中疟原虫感染率快速下降。减虫率下降速度与原约氏敏感株感染小鼠口服同样剂量磷酸氯喹组相仿,甚至更快。当磷酸氯喹剂量为10 mg/4时,低于5 mg/4的赛庚啶的作用下降,已不足以使小鼠阴转;25 mg/4和12.5 mg/时磷酸氯喹对约氏原虫原敏感株减虫率和治愈率均为101%;而当氯喹剂量减至6.3 mg/和3.1mg/时,减虫率下降,治愈率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酮替芬 赛庚啶 对抗 氯喹 株约氏 疟原虫 抗药性 逆转 作用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