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docx
《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 黄助昌 摘 要 高考试卷参考答案成了标准答案,标答不符合原意。考试信度遭受危机,政治与语文的预料效度很差。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能没有标答,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标答,不具备真理性。如何从两难中突围,可以从伯艾克的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得到启示。 关键词 标准答案;信度;效度;逆境;突围 逝者不会发声,作品原意任人诠释。生者作品入选高考卷,却不能回答以自己的文章为考试材料的题目,即使回答,不仅不能与“标答”一样、相近,反而经常是相悖,此类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为什么“标答”不能符合“原意”呢? “原意”的寻求表达了人们追求客观真理的愿望,也是中外传统诠释
2、学的终极目标。然而,理解恒久是“个人”的理解,“心理移情”必定不知不觉地渗入了客观的文本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标答”。而高考评分的实际操作呢?“所谓参考答案事实上就是标准答案,哈姆雷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命题人的,评判的细则一般不会违反命题人答案供应的方向。”1 闻名的圣经注释家施莱尔马赫试图“主观地重建客观过程”,但他理解的“上帝”也只是他个人的,不是“真理”,不被全部人认可。高考试卷中所谓的“主观题”,也在力图“客观化”。命题者力图切近客观对象作出说明,作出杜绝人的主观性渗入的标答。为何?因为不“客观”,就没有“采分点”,就没有了评分的“标准”,很简单导致评分“不公允
3、公正”的现象。让我们回到“高考现场”,看一看“主观题”的命制状况。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例选 古代詩歌阅读命题例选 这些题目都体现“主观题客观化”原则,这也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基本模式。毋庸置疑,“主观题客观化”的思路是必需大力点赞并须要坚持的。但是,“标答”怎样去除“主观性”的问题,还是不能在诠释学的层面上得到彻底地解决。 从上述所列举的考题来看,命题者即“标答”的制定者,还是认为文本有一个恒定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原意”的,并且自己已经通过“标答”找到并呈现这个“原意”,且是唯一的。 这当然是失效的,也是失信的,因为不完全符合现代诠释学基本原理。从考生答题状况来看,几百万考生中可能没有一个人能
4、够做出与“标答”一样的答案。刘小枫讲得很明白:“现代的说明学与古代的解经学不同,首先在于,说明学放弃了由理解作者的意图原委是什么这一原则来引导阅读,从而废除了文本作者与文本读者之间的高度秩序。”2 语文考试的信度遭受危机的重要缘由之一就是:用生僻的片段阅读材料来考测考生,考生根本无法依据平常积累的背景学问答题,甚至有时依据背景学问去答题,反而是肯定错误的。我们通常说的“多阅读就能提高语文成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谎话;假如是真言的话,那么,作家就能够考出好的高考成果。然而,不少作家连依据自己的文章而设置的考题也不能做“正确”,闻名学者周国平还出了专著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2022年5
5、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我是作者,却答不准文章的“作者原意”,2022年5月17日的新京报也发出剧烈质问:“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离真正的阅读有多远?” 毋庸置疑,考试信度存在严峻的问题。我们发觉,对于每个专业,都有3-4科高考成果具有较好的预料效度。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语、数学和物理3科的预料效度明显高于语文、政治、化学、生物4科。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科的预料效度明显高于政治、语文、外语3科。在7科中,以高考化学成果的预料效度最高,明显高于其他6科。我们还发觉,政治和语文两科对各个专业的预料效度都很差,与高校学习成果的相关系数极低,政治成果甚至出现与高校学习成
6、果的负相关。3 在当代诠释学的思索中,作者原意的因素,因其事实上难以求得,已渐渐淡化,基本上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德国诠释学自海德格尔以后,对于作者方面的考虑,已然是若有若无的了。而利科尔的“间距理论”,基本上将作者逐出了诠释学领域。与此相像,特雷西在论述阐释活动的要素时,认为这种活动是“由文本、阐释者以及它们之间基于追问而发生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明显,在这些体系里,作者的意图对于诠释学的意义基本上被忽视了。如此一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以及赫施(E.D.Hirsch)等追寻作者原意的诠释理论在诠释学探讨中竟然变得毫无意义了。4 那么,是不是命题者力图考出作者意图或“原意”的命题就错了呢?虽然诠释
7、学家承认精确地再现作者原意或意图不太可能,然而,也认为尽可能地尝试并挖掘作者原意,仍旧是理解文本的努力方向。 其实,官方“标答”无论从诠释学上还是接受美学意义上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视为“正确”的,它也是“效果历史”与“视界融合”的产物。但是,这不意味着它是黑格尔所说的“肯定学问”,“标答”也只是在个人视界里融合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样被理解的过程已经成了“效果历史”。“标答”之所以也能被广阔师生视为“正确”的主要缘由,就是它的确是“效果历史”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如今命题的最大逆境在于: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能没有“标答”,否则就没有评判的标准;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标答”,往往只是命题者个人
8、的“效果历史”与“视界融合”的产物,不甚具备真理性。 怎样才能找到一条突围之路,破解这样的“两难悖论”呢? 作为公正而公允的考试,“标答”就应当是“真理”。否则,考试的效度、信度是很难让人心悦诚服的。真理是特别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假如标答能够具备“真理性”,那么就可以从“两难悖论”的逆境中突围。 怎么突围?我们可以从伯艾克的“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得到有益的启示。伯艾克将语文学诠释学的一般说明区分为四种形态:语法说明;历史说明;个体说明;类型说明。 1.语法说明 语法说明,乃是一种指向文本语词本身含义的说明,是“从那种客观、普遍的立场动身而进行的语言说明”。文本作者对语言的运用,
9、总是离不开既有的语言体系。而既有语言体系中的语词以及不同语词之间的关系,总是在肯定的语言共同体内部得到某种普遍认同。也就是说,语词总是有其公共性的层面,亦即有其独立于文本运用者的主体性影响的客观含义。对文本的说明,必需从语言的这种公共性入手,确定文本语词本身具有的公共含义或客观含义。5 比如高考试卷对“成语”“文言实词”“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和“语法”等的考测,就具有“公共含义”或“客观含义”。 命题者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从阅读中发觉问题,进而运用学问解决问题。如2022年全国卷II第12题A项就有明显的表述错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一句,其实译自原文“公与语,数日不厌”,将“厌”译
10、为“厌烦”是明显的错误。众所周知,“厌“是“餍”的通假字,是“满意”的意思。 如此细小的毛病,只要拿着放大镜或显微镜到考试材料中去找,其实可以找出许多。假如以这样的思路去命题,可以真正培育学生批判性阅读的实力。 2.历史说明 历史说明,并不是指简洁地追溯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历史背景,而是指去揭示语词的内容与其历史境遇之间的现实关联。伯艾克指出:“语词的客观含义本身如语法说明所规定的是那种有待历史说明查明的、尚未明确的前提条件的结果。为此,必需在各个方面熟识语言作品中所探讨的事情,以便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者的立场。说明者的特地学问越多,就越能充分地理解作者。”6 “标答”必需客观存在,才能成为毋庸置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文学 文本 阅读 命题 困境 突围 路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