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民事提请抗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ocx





《2022年民事提请抗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民事提请抗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民事提请抗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吴世东 王亮 摘 要:随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民事提请抗诉制度亟需适应新形势,进行反思与重构。实践中,民事提请抗诉制度与现行民事抗诉制度存在冲突,甚至存在增加司法成本、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动摇司法权威等风险。解决这些问题,须要对民事提请抗诉制度进行重构,对当事人申请监督案件应当由作诞生效裁判法院的上一级检察院受理审查并确定是否抗诉,并对复查制度、再审检察建议以及与民事抗诉相关联的配套制度进行改造。 关键词:民事提请抗诉 司法权威 重构 一、民事提请抗诉制度问题的提出 民事抗诉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人民检察院发觉或者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
2、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订正的诉讼行为。民事提请抗诉制度是与民事抗诉亲密相关的诉讼制度,是指作动身生法律效力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对该案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条件,提请其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确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的诉讼程序。 该程序的主要特征有:一是提请抗诉的诉讼主体是作诞生效裁判的法院的同级检察院;二是提请的对象是该诉讼主体的上一级检察院;三是提请抗诉程序的实质是下级检察院向上级检察院提出的请示程序,并不能发生对外的法律效力,其效力须要依托于作诞生效裁判法院的上级检察院是否支持其看法并提出抗诉。从这个意义上讲,提请抗诉并非民事抗诉案件的必
3、经程序,也不能对外产生法律效力,但由于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以下简称民事监督规则)在受理一章中明确规定,“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由作诞生效裁判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受理”。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已经审查终结作出确定的属于不予受理的情形。由此可见,提请抗诉虽然是检察机关内部的工作制度不具有对外效力,但由于当事人申请监督须要到作诞生效裁判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即提请抗诉的检察院申请监督,由此,提请抗诉机关的审查实质上成为了上级检察院作出抗诉的必经前置程序。 造成提请抗诉这种原本只是检察机关内部的程序,外化为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实体性程序,甚至成为了绝大多数抗诉案件的必经程序,使抗诉程序原本只
4、包括支持申请人看法的抗诉与不支持当事看法的不抗诉的一个程序,分解成了提请与不提请(不支持监督申请)、确定抗诉与不抗诉的两个程序的四种处理结果,而且每个程序都被外化为影响当事人权利的行为。由此,我们须要对民事提请抗诉制度的起源、司法实践中的正向与反向的作用,以及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并对相关制度进行重构。 二、当前民事提请抗诉制度存在问题的反思 1991年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其中第185条第2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觉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从立法层面上正式地确立了民事检察
5、的提请抗诉制度。199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工作暂行规定第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觉有民事诉讼法第185条第1款第1、2、3、4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迄今为止,这项制度已经运行了30年,制度设立之初的很多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改变,特殊是十八大之后,随着我国民事和行政诉讼法律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渐渐适应不了新形势新状况,亟需对该制度进行反思与重构。反思民事检察提请抗诉制度的负面作用和缺陷,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与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上抗下”制度存在冲突 2022年修改后的民
6、事诉讼法第20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即当事人有权选择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该法第208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觉有本法第200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觉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觉有本法第200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觉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
7、诉。”结合上述条款的规定,可以发觉:一是抗诉权专属于上级检察院,法律没有规定该权力可以托付下级检察院行使。二是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的标准并没有区分,都是有民事诉讼法第200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因此,当事人申请监督案件既可以申请抗诉,也可以申请再审。三是同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申请监督案件作出不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以及不提请抗诉等不支持监督申请的确定,但是因为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上级检察院可以将抗诉案件审查权授予下级检察院,因此下级检察院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确定这一终结性权力并非来源于上级检察院授权,而是基于自身对受理案件的审查权。但由于民事监督规则第34条、第35条规定
8、了“同级受理审查”原则,即将当事人申请监督案件,一律规定由作诞生效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假如同级检察院审查终结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确定,案件在检察机关的监督程序就已经终结,包括上级人民检察院在内的检察机关原则上已不再受理。这种规定相当于将专属于上级检察院的抗诉案件审查权和确定权也一并下移至下级检察院,这与民事诉讼法规定存在冲突。 (二)有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有可能损害当事人选择监督层级的权利。如上所述,依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第209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有权选择申请再审检察建议或抗诉,即有权申请同级监督和上级检察院监督中进行选择。但实行同级受理的
9、提抗制度则剥夺了当事人的选择权。二是导致当事人得到救济的时效被降低了。民事监督规则第56条第1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受理案件后应当在3个月内作出确定,而對于上级检察院接受提抗案件后应在多长时间内作出确定没有规定(实践中一般上级检察院办案期限为3个月),因而导致案件的审查期限被实际延长至6个月,使当事人获得救济的时间被不必要地延长了。三是损害了当事人的救济权。实行同级管辖,同级检察院可能因受业务实力等因素制约和本地其他因素的干扰,对本应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的法院错案,作了不支持监督申请确定,由于检察机关进行案件的审查又是实行一次审查制,当事人不能再次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导致上级院对该详细个案未能开展抗
10、诉监督,也当然损害了当事人的救济权利。 (三)有可能增加上下级检察院之间的冲突 对于下级检察院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上级检察院作出不抗诉确定时,造成了上级检察院不抗诉确定与下级检察院提请抗诉通知存在冲突,内部分歧公开化冲击检察机关审查结论的权威性。民事监督规则第89条规定提请抗诉应制作通知书,并发送给当事人。提请抗诉原本作为内部办案程序、非终局性确定的提请抗诉行为,在提请通知当事人之后,又回到审查程序之中,成为上级检察院审查的对象,最终被否定且形成了完全相反的确定,在对外公开检察机关内部相识分歧的同时,也让审查结果失去了劝服力与权威性,甚至最终会激化申请人的信访心情。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民事 提请 抗诉 制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