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管仲列传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管仲列传读后感.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管仲列传读后感 篇一: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读后感一 管夷吾和晏子同为齐国效力,虽不处于同一时代,但都做出了丰功伟绩,故将两人放在同一列传。 说起管仲,不得不提的是鲍叔牙,这个自幼和管仲结交,受到管仲欺压却毫无怨言:管仲与其一起做买卖,管仲分大头,鲍叔牙知道他穷,不认为他贪;为鲍叔牙考虑事情,却将其陷入逆境之中,鲍叔牙不怪他,知道时运有时好有时不好;管仲多次任官多次被逐,鲍叔牙不认为他不忠而认为他没有遇到好机遇;管仲带兵打仗输了逃回来,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而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当管仲受困,鲍叔牙荐举他做官,情愿做他下属。对此,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任官后利用齐国的
2、地理优势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又擅长因祸得福,转败为功,齐国遵从他的政策,使得齐强于其他诸侯。 鲍叔牙能够看出管仲的才能,又能对其的“过分”行为到处包含,在有好的机会时,因为管仲更有实力而让贤,可见其拥有独具慧眼的识人实力和宽容的胸怀,后人也因此不多探讨管仲的才能,而赞扬鲍叔牙的识人之才。 篇二:管晏列传读后感1000字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 摘 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此文主要探究太史公将二人合写的缘由,及太史公所寄寓的感情。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 中图分类号:i206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2)23-0004-01 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闻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缘由。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莫非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缘由: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协助国君治国。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4、”,流通货物,使齐国国富兵强,而且他与百姓同好恶,顺应民心民意,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同样重视民生,办事不遗余力,且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任齐国宰相篇二:管晏列传读后感2 管晏列传读后感 在管仲之后百余年,晏婴任官,为齐国三代效力官拜宰相却“食不重肉,妾不衣锦”,特别节俭,而晏子相比于管仲,二人均有治世之才,但管仲帮齐国称霸,而晏子却帮齐国治世。晏子虽位极人臣,却非常看中人才,当时晏子望见石父受困,便将其解救出来,回到家中,石父却说要绝交,因为晏子虽然知道他是贤才,却没有以礼相待,还不如不救。晏子听后将其奉为贵宾。 晏子的进谏也是很有技巧的,他从不干脆的强荐,而是委婉的曲荐,从中显示出其过
5、人的才智,他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在不同环境下,或一语道破,或委婉,或庄重,或幽默,使我们不仅为其内在的修养,也为其做官的才智所折服。 司马迁对于晏子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太史公自己的境况吧,没能遇到像晏子和鲍叔牙这样慧眼识人的贤才,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感慨,难怪说,假使晏子还活着,让我帮他执鞭赶马我也是兴奋的。篇三: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一 管夷吾和晏子同为齐国效力,虽不处于同一时代,但都做出了丰功伟绩,故将两人放在同一列传。 说起管仲,不得不提的是鲍叔牙,这个自幼和管仲结交,受到管仲欺压却毫无怨言:管仲与其一起做买卖,管仲分大头,鲍叔牙知道他穷,不认为他贪;为鲍叔牙考虑事情,却将其陷入逆境
6、之中,鲍叔牙不怪他,知道时运有时好有时不好;管仲多次任官多次被逐,鲍叔牙不认为他不忠而认为他没有遇到好机遇;管仲带兵打仗输了逃回来,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而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当管仲受困,鲍叔牙荐举他做官,情愿做他下属。对此,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任官后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又擅长因祸得福,转败为功,齐国遵从他的政策,使得齐强于其他诸侯。 鲍叔牙能够看出管仲的才能,又能对其的“过分”行为到处包含,在有好的机会时,因为管仲更有实力而让贤,可见其拥有独具慧眼的识人实力和宽容的胸怀,后人也因此不多探讨管仲的才能,而赞扬鲍叔牙的识人之才。 篇三:管晏列传读后感2
7、管晏列传读后感 在管仲之后百余年,晏婴任官,为齐国三代效力官拜宰相却“食不重肉,妾不衣锦”,特别节俭,而晏子相比于管仲,二人均有治世之才,但管仲帮齐国称霸,而晏子却帮齐国治世。晏子虽位极人臣,却非常看中人才,当时晏子望见石父受困,便将其解救出来,回到家中,石父却说要绝交,因为晏子虽然知道他是贤才,却没有以礼相待,还不如不救。晏子听后将其奉为贵宾。 晏子的进谏也是很有技巧的,他从不干脆的强荐,而是委婉的曲荐,从中显示出其过人的才智,他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在不同环境下,或一语道破,或委婉,或庄重,或幽默,使我们不仅为其内在的修养,也为其做官的才智所折服。 司马迁对于晏子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太史公自己的境况吧,没能遇到像晏子和鲍叔牙这样慧眼识人的贤才,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感慨,难怪说,假使晏子还活着,让我帮他执鞭赶马我也是兴奋的。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