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徐志摩诗《残破》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徐志摩诗《残破》赏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徐志摩诗残破赏析一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小巷里奔跑: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一种残缺的残缺的音调,为要抒写我的残缺的思潮。二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嫉妒屋内残余的暖气,也不饶恕我的肢体: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一些残缺的残缺的花样,因为残缺,残缺是我的思想。三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焦枯的落魄的树木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比着无望的姿态,正如我要在残缺的意识里重兴起一个残缺的天地。四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我有的只是些残缺的
2、呼吸,犹如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写于1931年3月,初载1931年4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6期,署名徐志摩,后收入猛虎集。诗评: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诗人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旁边触山而机毁人亡。诗人正值英年,非正常的辞世,可以说他的人生是残缺的;回过头来看,他死之前几个月发表的诗作残缺恰成了他自己人生的谶语。诗人人生的残缺,不仅指在世时间的短暂及辞世之突然与意外,其实诗人在世时感觉更多的是生之艰难;残缺正是诗人的长歌当哭。全诗由四小节组成。每一节的起先都重复着同一句诗:“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它是全诗诗境的起点,一起先就在读者心头引起了冷峻扑面的感觉,并且通过多次重现,强化了读
3、者的这种感觉,它就象一首雄伟乐章中悲怆的主弦律。它描述了一个直观的画面:天与地被覆盖在一片灰暗里面,夜深人寂,一个人没有如常人那样睡觉,不是与好友作彻夜畅谈,更不是观赏音乐,而是孤独地坐着。这种反常便刺激着读者的想象力:别的人都是在睡梦中在不知不觉中度过黑暗、寒冷、凄惨甚至恐怖的漫漫长夜,而他却坐着,他确定是因为什么不顺心的事而长夜难眠,而长夜难眠不仅不能消解或逃离不顺心,反而使他感受到常人看不到的夜的阴暗与恐惊,于是他自然而然多了一份对生活和人生的反省和思索。明显,作为一首抒情诗,就不能把这个画面理解为写实;既然它已经作为诗句进入全诗的总体结构中,进入了读者的审美期盼视野,它便增殖了审美效应
4、,它必定具有象喻意义。黑夜具有双重意义,一个是坐着的自然时间,一个是生存的人文时间,后者的意义是以前者为基础生发出来的。这样,环境与人,夜与坐者便构成了一对冲突关系。诗句强调了夜之深,这表明夜的力气之强大,而人实行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姿态,则表明主体的挣扎与抗拒。第一句诗在全诗中屡次复观,就是把环境与人的冲突加以绽开,从而可以表明这一冲突的不行调和性、尖锐性。“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小巷里奔跑。”作者为了加强夜的质感,用描写的笔调对夜进行铺展。光明的月光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里的月亮是不圆的,残缺的,光线是隐隐而灰暗的,在朦胧中生命被阻挡了活动,只有风在呜呜地追逐着,充溢了大街和小巷
5、,传布着荒芜和恐惊。生存环境的险恶激起了“坐者”对生存方式的思索,对生存本真意义的追索:“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一种残缺的残缺的音调为要抒写我的残缺的思潮。”面对生命的艰难,作为主体的人并没有畏惧、退缩,尽管“思潮”残缺了、“音调”残缺了、“笔尖”枯秃了,但生命仍要表达。在这里,关键的不是表达什么,而是表达本身,选择了表达这一行动足以昭示生存的坚韧、生命的韧性。至此在第一节里环境与人的冲突得到了第一次较量和展示。为了突出夜的否定性品质,作者在其次节则把笔触由对屋外的光亮、声音的描写转移到室内的气温上,在第三节则由实在的环境构成硬件转移到树影等较空灵的氛围因素上。诗人把这些环境因素诗化,把它们涂
6、染上社会意义,并在社会意义这一层面上组织成统一的诗境。前三节偏重于正面描写或揭露夜的否定性构成,第四节则写它们形成一样的力气摧毁了漂亮:“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白莲”象征着美妙的爱情,美妙的志向等等一切人所追求的、高于现实的事物。白色的莲花,在晨风中袅娜地盛开,亭亭玉立,并且散发着幽微的芳香,她漂亮却不免脆弱,唯其漂亮才更加脆弱,她须要露水的滋润,她须要阳光的抚慰。可是,“我却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我”无法爱护她、实现她,结果她只有死亡。美妙东西的毁灭是特殊让人骇人动目的。人生假如失去了志向和追求,就象大自然失去了鲜花和绿色,一片荒芜;
7、在这种条件下,人要想生存,或者说只要存在着,人就如生活在黑暗中的老鼠一样猥琐、毫无意义。诗题叫“残缺”,世界残缺得只剩下黑暗、恐怖,而人也只能活得象老鼠,这人生自然也是残缺的。残缺的人生是由残缺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正是用个人的残缺批判残缺的社会。作者选择“夜”作为抒情总起点,但是并没有沦于模式化的比附,因为全诗用各种夜的详细意象充溢了夜这个意境之核心,使全诗形成了整体性的意境。值得留意的是作者选择夜的意象,不仅出于审美的支配,还体现了一种深层的文化无意识,即宿命论。夜的绽开必定以黑暗为基调,人可以在肯定程度上选择生存的空间,却无法逃离时间,时间宿命地把人限制在白天和夜晚的单调的交替循环中,逃离时间即等于否定生命。作者用人与时间的关系注释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相识或支配表现了诗人对个体无可选择的悲伤、对社会的无望。(吴怀东)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