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水诗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山水诗有哪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山水诗有哪些 篇一:田园山水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复习 古人云,写诗不过景情二端,请问你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景情关系的? 预习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问:本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备地结合在一起的?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悠然自适的归隐心情,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解析:定位诗歌类型,找寻景物,概括其特点,从意象和诗歌类型把握作者情感 二、学问讲解 (一)了解山
2、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夫、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然的田野,创建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憧憬。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1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
3、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酷爱及悠然自由、轻松愉悦的心情) 意境特点: 清爽美丽、安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安静淡泊或自甘孤独的情怀) 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酷爱自然 憧憬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闲情逸致 1.表达对大自然的宠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生气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宠爱、憧憬
4、4.出世与入世冲突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予 (四)常用表现手法 描写: 1.听觉角度: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2.视觉角度: 绘形、绘色 角度改变 上下、俯仰、凹凸、 远近 3.细致程度:工笔 指对事物注意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白描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纳这种方 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 虚实:景物描写中,“虚”是指梦境、回忆、将来、想象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诗歌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的手法。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
5、主要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 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 交融。 1、干脆抒情 (直抒胸臆)干脆对有关人物和事务表明爱憎看法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以景结情、触景生情:诗人把自身所 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状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方、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擅长发觉修
6、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方为更形象生动;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对偶是为增加诗的音乐美、形式美。 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朱门) 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五)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视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凹凸、里外、俯仰等); 体会画面的色调,感受画面的色调; 留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结合意象特点绽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
7、.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留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尝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爽洗练、清幽淡雅的。 考点1 山水田园诗歌的特点 考点2 山水田园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易错点 的全面性和规范性 三、例题精析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的颔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颔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分析。 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
8、,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爽显明的山村风景画。 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美丽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宠爱之情。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 分工整。 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非常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绕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很强。 第一问诗歌意境题,描绘景物,概括景物特点。 其次问诗歌手法分析,明确山水田园诗一般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四、课堂运用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
9、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说明描绘情感)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最终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1、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慢。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非常真实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手法:动静结合,色调浓淡搭配,叠词。写出了山野的安静美丽。 3、安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
10、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气勃勃,绿意盎然;洁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然;山中林木在烟雨中青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相互唱和。洁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调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相互衬托,相互协作,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1、练字题,定位词性,找寻动词、形容词等。 2、写景一般采纳哪些描写方法。 3、依据含义推断作者情感。 4、描述画面,抓住关键对象,要对画面特点进行概括。 菩
11、萨蛮(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1、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妙。“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雪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雪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当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2、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厚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奇妙地刻划出特定
12、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1、找准对象:水、人。 2、抓住关键词“还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找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并赏析此联。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颔联既是实写,又寓想象,“坼”,分裂。“浮”,浮动,浮荡。只见吴越两地被广袤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的壮阔又生动形象。“日夜浮”三字,下得深厚,寓情于景,隐含自
13、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2、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1、找准两个诗句相同位置的动词,结合诗句说明词语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验分析其情感。 课程小结 山水田园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酷爱自然 憧憬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闲情逸致 1.表达对大自然的宠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生气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宠爱、憧憬 4.出世与入世冲突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予 课后作业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
14、迪王 维 寒山转青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调,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实情意。 篇二: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
15、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谢朓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 谢朓 比较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找寻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建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谢
16、朓与谢灵运同族,经验类似。 谢灵运诗喜爱描写山水名胜,擅长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他以生动显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而且由此起先,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 从诗歌内容上看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找寻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胜利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建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
17、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学问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巡游依次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详细描写山水,也经常运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巡游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四周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谢眺的山水诗则往往通过自己细致视察,捕获自然景物之中最有情趣的部分,细心剪裁支配,使谢灵运山水诗的画境重新返入诗境。谢眺继承了谢灵运视察细致,描写生动这一优点,又避开了玄言诗的缺陷,语言得艰涩,呆板等不足,呈现出清
18、爽秀丽的特征。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以情入理,谢眺的山水诗经常以情观景,由景入情,使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活景。 谢灵运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视察与把握以及特别详细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体现这一特点的名句就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 在思想感情方面言 谢眺因为感情单纯,所以悲喜之情,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从深。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在他的诗中即使写离忧哀伤的主题,情思也是纯净明秀,非感慨深厚。这首诗是谢眺赴宣城守时离京所作,行至三山,回首瞻望京邑,触动了何
19、日归来的思绪。百感交集之时,但他在诗里呈现却是一望中的明丽景色和面对这景色的一片眷恋情思。谢眺在诗意象创建也清爽明丽,语言流畅明白,、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 新明丽之美。 谢灵运的山水诗仍旧带有一些“玄言”的色调,在他的山水诗的后半部分,总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时时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当然是世族大地主颓废人生观的反映,但也是诗人对自己境遇不平的发泄。谢眺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退。谢眺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其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写山画水的同时
20、,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却常是愁闷的,甚至是消极出世的。如“旅人心许久,忧忧自相接”,“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羁苦孰云慰,观海借朝风”等,都表明诗人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压抑在心头的苦闷。正因为这种愁闷的心情难以在巡游山水中消退,于是也只能发出“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的感叹了。 谢朓山水诗字句工整,音律调谐,华丽新颖,擅长描摹山水景物,融情入景,即景应物。但被后人传诵的名句“其源出于谢混”,指深受谢灵运的影响,尚未跳出“模玄仿照”的圈子。这些并不影响他成为南朝山水诗最有成就者。谢灵运的一生,除了始宁别墅的那段隐居生活外,他始终生活在情与理的激烈冲突之中.畅游山水、从事
21、山水诗的创作,是他获得心理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 谢灵运与谢脁作为早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诗风又因为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妙尚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谢灵运“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寻山陟岭, 必造幽峻”且“兴多才高, 寓目辄书”, 又“尚巧似”, 诗风以繁富典丽为主, 又有清爽明丽的特色。谢朓于旧识中见新情, 提倡“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诗境, 诗风以清丽高华为主, 又有细密幽寒之一面。二人面目不同而有相近之处, 成为山水诗的双璧。 篇三:中华文化溯源山水诗:山水有清音 中华文化溯源山水诗:山水有清音 图为游客在巡游江心屿上的谢公亭。本报记者 方曲韵摄 二月的温
22、州,丘山转翠,春意撩人。江心屿人潮涌动,幡旗招展。而西峰山麓下的澄鲜阁里,一个孩子的声音显得特别嘹亮:“爸爸,画上的人是谁?”“他呀,是1600多年前的温州市长谢灵运。”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公元423年夏,时任南朝永嘉太守的谢灵运登上这瓯江上的孤岛,写下了这首登江中孤屿。 此后,李白、杜甫、孟浩然?一个个洪亮的名字,皆留诗江心屿。 壮士郁不用,泄为山水诗 寻访谢灵运与山水诗的踪迹,从登池上楼一诗中所说的池上楼起先。 温州古城内的中山公园,万物吐绿。一路问,一路寻,绕过积谷山,出了公园南门,便看到谢灵运纪念馆,此处便是清代重建的池上楼所在地。 馆内亭台楼阁,假山
23、奇石,花草屏壁,错落有致,楼轩飞檐翘角,庭院芳草池塘,一派古风古韵。门厅内播放着关于谢灵运的影片,娓娓道来诗人的故事。 “你看外头这条巷子就是谢池巷,这边始终住着谢灵运的后代。”纪念馆管理员和讲解 员吴星火介绍。 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出身名门的谢灵运因权臣斗争,于永年(422)被贬至永嘉,即今温州地区。冬去春来,谢灵运登楼赏景,觉春色可爱,便写下登池上楼,其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已成千古名句。 在永嘉,远离政治漩涡的谢灵运从今醉心于山川之美,创作欲一发不行整理。北京高校中文系教授钱志熙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开端于永嘉郡守时期,是他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守时间很短
24、,头尾只有一年。现存他的全部作品诗作也不多,山水诗占了约50首,而作于温州的又占了一半。”吴星火说。无怪乎白居易有诗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刻山水之词,以康乐为宗 早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自然之美早已入诗。诗经楚辞中皆有景物描写。然而这种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起兴发端,是一种抒情手段。到了汉末建安时期,魏武帝写就观沧海,这才算是为诗坛献上了第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到了晋代,也出现了特地描写自然现象、自然景物的赋,如雷赋等。 “真正大量创作山水诗,将山水景物作为主要的题材和审美对象,谢灵运可以说是第一人。”钱志熙说。 据当地人介绍,感受“谢五言”之精
25、髓,不得不去雁荡山斤竹涧。从乐清市区往东30公里,路标指示均为“筋竹涧”。这与诗人的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是同一个地方吗? 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金明雪找出余冠英所著的汉魏六朝诗选,斤竹涧一诗的注释中认为此涧在“今浙江乐清县东”。 在这里,只见瀑落为潭,潭溢为溪,溪跌为涧,大龙湫的水最终跌落成了筋竹涧。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谢灵运将愁闷化作美
26、丽的情思,将山水诗化情。 现代山水诗,何处觅灵感 今日的诗人,能否持续谢公的笔韵?当代山水诗存在哪些逆境?于山水诗的发源地温州,寻雁荡山这样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和乐清市委宣扬部主办现代山水诗研讨会,再合适不过。 “我们的文学归宿、诗歌归宿是山水。”北京高校教授、诗人臧棣确定了山水之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性。“在古人的世界观里,他们把山水作为一个归宿,通过山水的抒写,来克服尘世中经验的渺小和苦痛,达到生命的升华与超脱。” 的确,中国文人对于山水诗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可以说大小谢既是山水诗的起先,也是结束。”诗人柯平这么认为,“唐代有许多人写山水诗,比如王维、孟浩然;明代的公安派
27、是一个小高潮,但他们的山水诗更像广告,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程度。再后来,这个概念就很淡漠了。” 到了当代,山水诗更是处在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当代诗歌里有叙事诗、口语诗等,却已经没有山水诗这个分类了。”乐清市文联主席张文兵说。现代山水诗的写作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诗刊编辑宋晓杰说:“山水的内涵很丰富。但是现在,景区取代了山水,把山水割裂了,不知不觉给你一种游客心态,这种到此一游的游客心态给写作带来很大的危害。” 臧棣认为:“我们今日写山水诗,唯恐还要把它变成一种存在诗,或者叫境况诗、情景诗。在人与自然交汇的场景中,去写人与自然冲撞,写冲撞后的感悟,进而重新关注自然。(本报记者 方曲韵) 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