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从讲政治高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关切.docx
《2022年从讲政治高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关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从讲政治高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关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从讲政治高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关切从讲政治的高度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司法关切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心坚持 “四个全面”,作为依法治国重要主体的人民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剧烈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立案难,也就是打官司难,二是执行难,也就是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受损,履行兑现难。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必需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司法关切,全方位满意司法需求,努力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允正义”。 一、“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是“四风”问题在法院工作中的集中表现,严峻背离了党的群众路途,损害群众感情,损害人民利益,危害人民法院司
2、法公信力。 立案作为人民群众解决纠纷、法院发挥定分止争作用的第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在实行立案登记制之前,法院在案件立案过程中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缘由,或多或少地存在“生、冷、硬、推”的现象。 立案难,既有外部缘由,又有法院自身的问题。为此,我们不等不靠,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通过改进自身工作逐步解决了立案难的问题。 1.仔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加法官的大局意识、责随意识、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司法为民,自觉维护司法权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允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每一个方面都内涵丰富,值得每一个法官仔细学习和深刻领悟,只有这样,法官在面临人民群众
3、诉讼立案的时候,才不会只考虑自己的困难、得失。解决立案难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总比困难多。 2.改革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司法规律的考核评价机制。案件立案难的形成,部分缘由是由于法院系统现存的一些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所致。法院系统目标考核中的有关指标的设定存在不合理性成分,导致立案法官在立案审查的过程中过多考虑了不应当考虑的因素,立案中甚至出现了审查不应属于立案审查的问题,使得立案更加困难。比如信访评估机制就导致某些法院对一些可能有上访苗头且通过诉讼途径不能较好化解冲突的案件、可立可不立的案件,未予立案。 3.重视立案法官的配置,加强对立案法官的培训培育工作,努力提
4、高立案法官的思想政治素养、法学修养和业务水平。 立案庭作为法院的“为民司法之窗,文明司法之窗,和谐司法之窗”,既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参加诉讼、解决纠纷的重要场所,又是人民法院了解社情民意、服务涉诉群众、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为此,我们把政治素养好、业务实力强的法官配置到立案庭并加强对立案法官的培训工作。这样,在遇到群众前来立案或者进行询问的时候,才能保证分清法院的主管与管辖,杜绝收来不该收的案子,确保该收的案子一个不漏。同时,面对错综困难的民商事法律关系,能精确指导诉讼,让老百姓少跑冤枉路。 4.增加立案法官的程序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合理合法地疏导群众诉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
5、9条明确规定,法院在对民事案件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时,起诉只要达到以下4个条件,法院就应当予以立案:原告与本案有干脆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详细的诉讼恳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3条规定:法院收到起诉状,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但许多法院在立案时,提前介入,出现了实质审查,把许多立案法官自认为不应当立案的民事案件挡在了法院门外。 5.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针对群众反映剧烈的立
6、案难和成因,人民法院自2022年5月1日起,将原来的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经过三年多时间发展,如今立案渠道已全面畅通,“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抬高门槛”的问题基本根除。 立案登记制,即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行政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须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刚好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做出确定是否立案登记。这样一来,杜绝了各地法院在立案上的“土政策”和松紧宽窄不一的问题,做到了有诉必理,有案必立。 一是实行诉前调解,将一部分法律关系简洁,双方冲突
7、不尖锐的民事案件,由立案庭法官即时进行调解,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做到繁简分流,使得绝大多数民事案件都能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处理。三是最大限度地缓减免诉讼费和执行费,让群众不因无力缴纳诉讼费而打不起官司。据统计,仅去年缓交诉讼费、执行费四十余万元,免收诉讼费、执行费十余万元。 6.建立健全多元化冲突纠纷排查解决机制,进一步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连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诉前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效连接,为人民群众供应更多纠纷解决方式。 法律不是万能的,司法也不是万能的,有些案件的所谓“立案难”并不是法院造成的。比如有些纠纷根本就不具备可诉性,不属于司法纠纷,不应当由
8、法院主管。事实上这些纠纷本应当由政府有关部门加以解决和处理。但在许多状况下,这些纠纷的当事人在求告无门的无奈之下,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立案审查这些案件时自然只能不予立案。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立案难的问题,还须要各级党委发挥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的作用,人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尽其职,社会各方主动参加,才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二、长期以来,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应执行财产难动,帮助执行人难求成为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顽症。有人形象的戏谑法院的调解为“空调”,判决为“白判”。法律的肃穆性和权威性,司法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挑战,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因此受损。执行难问题作为实现公允正义的最终一道藩
9、篱,人民群众反映剧烈,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将“切实解决执行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之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提出了“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目标。为此,我们下定愚公移山志,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志气和决心,基本解决了“执行难”。此项工作即将接受国家级第三方评估和验收。 1、推动建立“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协参加、政法委协调、法院主办、社会各界协作”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执行难的形成是社会多方面问题在审判执行环节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必需达成共识,众志成城,合
10、力攻坚。 2、转变执法理念方式,发挥执行联动作用。变更过去执行案子一到手,法官干警跑断腿,法院一家喊执行难,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现象和做法。层层建立解决执行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这样一来,舆论有了,环境有了,氛围有了,为解决执行难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克服执行软、执行乱,杜绝消极执行、选择执行,做到依法强制执行、规范执行。执行难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是执行的强制性发挥不够,法律的肃穆性和威慑力没有体现出来。凡是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除了确有困难,无力执行的少数案件外,大多数是被执行人目无法律,感受不到法律的威历,规避执行、躲避执行、拒不执行、抗拒执行的代价太低。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政治 高度 积极 回应 人民群众 司法 关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