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研究的“接通”.docx
《2022年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研究的“接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研究的“接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研究的“接通”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乐器与器乐探讨中的乐人、乐事、乐技,是串联乐器分类学、乐器工艺学、乐器声学、乐器史学、乐器文化探讨的接口,也是并联乐器探讨与器乐探讨的丝路;侧重探讨视域要以创建、运用、发展乐器中的“人”为核心,以乐人的身份、创建、工艺,乐事的主体、场域、功用,乐技的调试、演奏、形式为探讨内容。希望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探讨更好的“接通”,完成乐器与器乐在音乐文化探讨中的互视。 关键词乐器与器乐;接通;乐人;乐事;乐技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与器乐从来都是关系亲密、不行分割的探讨内容。乐器以其物体的形式存在、以演奏音乐为目的;而器乐以凸显乐器的音
2、乐性能、表达演奏者的音乐情感、传递乐曲文化隐喻为目的。探讨某项器乐品种,必需通晓其乐器的基本演奏性能及特点,方可到达深化精通;其乐器与器乐探讨,需齐头并进,二者相互联系互促互进。而到了现代学科意义上,学科之间划分细致入微,其探讨对象、探讨方法、探讨内容被类归别属,致于学界常将其探讨成果分别归类到“乐器(学)探讨”与“(民族)器乐探讨”两大部分,而忽视乐器与器乐探讨的接通意义,导致探讨方向分散、探讨力气不足等问题。目前器乐探讨成果卷帙浩繁,关于乐器(学)探讨的成果也较为丰厚,而如何将二者融通,以乐器探讨中的发音原理、制作工艺、演奏性能、流传分布、身份认同等数据为基准,融入器乐探讨中的音乐形态分析
3、、调式音列、同宗与变异、仪式场域、文化隐喻等综合性的探讨成果还将拭目以待。 一、一元“探迹”中的乐器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乐器的定义:“人类以演奏音乐为目的而制造或选择并且 (曾)长久运用的器具或物体。”中国的乐器品类繁多,最早在周礼中就出现了以其制作材料的不同和音色归属特性对乐器进行分类,以“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将全部乐器归为以上八大类;并且在“传统”这条河流中,外来乐器的不断融入与本土乐器的创新也致使乐器的数量不断增多。自学科划分以来,乐器学被单独看作是一个探讨领域,主要关照乐器的器物本体形态,以探讨对象的“一元性”探究乐器的形态与分类、起源与分布、同源与流变、创新与发展;从
4、历史文献寻迹、现存实物考证、图像壁画雕塑中探形,集中关注乐器的历史、乐器的形态、乐器的发音与律制、乐器的制作与改良等问题,探讨方法涉及文献考察法、田野调研法、考古探究法等,其他学科学问涉及到文献学、考古学、工艺学、律学、民俗学等。学界为“乐器学”的定义繁多,如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乐器条、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日音乐大事典、中国音乐百科辞典等。日标准音乐辞典中的定义如下:“乐器学是音乐学的一个部分符合文化史的或者美学条件的有肯定形态的乐器。”此定义较为全面、精确、合理的归纳了乐器学的探讨范围,特殊是强调了作为文化来探讨乐器的一种观念。在此定义上,乐器(学)探讨已不再仅仅是乐器本体方面的
5、探讨,接通了与乐器密不行分的乐器文化、乐器音乐等方面的探讨。从现代学科意义上而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学)探讨始于20世纪中叶,特殊是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乐器改革起先,乐器探讨的高潮不断。1954年国家成立了以民族乐器改革为宗旨的探讨指导组,以中心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探讨所的乐器改良小组为开端,各地区纷纷建立起以文化局、高校、乐团为主导部门的乐器改革工作组。他们以各地区的民族乐器为己任,以探讨促教学、以教学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明确为全国乐改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后乐器学探讨主要散见于乐器史学、乐器声学、乐器文化探讨当中,运用多种探讨方法,在不同的探讨视角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探讨成果。 1984年郑德渊
6、著中国乐器学:中国乐器的艺术性与科学理论最大的特色在于较早的运用乐器声学探讨方法,对于乐器的发音性质、方式与特征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较为客观的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将乐器学探讨提升到客观科学评价体系当中来,毛继增先生曾评价它为既“重视参考和借鉴西方民族音乐学的探讨方法和学术成果,同时,更敬重我国传统音乐理论和文献史料”。1989年杨秀昭等著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案头工作,整理、挖掘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原生性少数民族乐器;运用乐器声学、音乐形态学、乐器工艺学、音乐图像学等探讨方法,系统地对广西世居十一个少数民族乐器进行深化探讨;并依据乐器发音原理运用西方“霍萨乐器分类法” (Hornbo
7、stel-Sachs)对其进行分类,特殊对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中存在的特别“六递增律、七平均律、混合律”进行深化阐述;第一次将广西少数民族乐器呈现在大众面前,耳目一新。1999年项阳著中国弓弦乐器史显明的提出中国的弓弦乐器是由击弦乐器演化而来,认为中国弓弦乐器发展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的击弦与击轧并用、唐代时期完成的击弦到轧弦的嬗变、宋代时期中国弓弦乐器起先确立;经过了由板面状击弦乐器“筑”发生棒击向棒擦方式的转化,由棒击“筑”族乐器发展成为“棒擦”式轧筝等乐器,最终由“棒擦”发展成为“弦擦”式胡琴类乐器。作者走遍全国各地,“由今怀古、由古溯今”,将历史与当下接通,将出土的各类弦乐器深化探
8、究,并且对于当下现存乐器进行现状考察,例如对具有相同发音原理的“轧筝”、山东青州“挫琴”、福建“文枕琴”、广西“埩尼”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探讨。2002年张振涛著笙管音位的乐律学探讨认为中国古代“钟磬、琴瑟、笙竽”三类定律乐器的音体系同源同构,笙类乐器以簧、以管双重定律,在实践中不受技法(唇口限制、指法限制)影响而使音高变动,因此成为了民间吹奏乐队中最常用的定律乐器。作者通过翻阅史籍与大量的田野工作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宋代以前,十三管簧的称为“和”、十七管簧的称为“笙”、十九管簧的称为“巢”,而二十三或二十六管簧的称为“竽”;而从宋代起先,已经把具有四种管簧数目的笙属乐器合而为一,以“笙”字掩盖
9、了全部笙属乐器。并且认为工尺谱的谱字音高来源与谱字名称来源皆与笙管管序与笙苗名称有关。此外还有2004年赵广运编乐器工艺学、2022年方建军著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探讨、2022年高敏著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与民俗、2022年李清等著尘封的绝响钟离国钟磬乐器探讨 、2022年王秀萍著考古出土商代乐器探讨、2022年杨文胜著中原地区两周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探讨、2022年刘勇著中国乐器学概论等都对各地区、各民族的乐器赐予充分关注,通过多次多点式田野调查收获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从历史文献记载与古代乐器出土、当下活态传承的乐器现状进行深化探讨,取得了大量的探讨成果。 我国少数民族乐器探讨成果繁多,有如
10、杨秀昭、应有勤、韩宝强、卢克刚、刘勇、杨琛、楚卓等学者长期关注于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尤其是对各少数民族的乐器做了深化的探讨,其探讨成果为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也做出了贡献。杨秀昭、卢克刚、何洪独弦琴的发音原理及其二声部探(上下)二文早在1984年对京族独弦琴的发音原理及其音乐特点做了较为深化的探讨,认为独弦琴“独弦而不独声”的特点在于其大量运用泛音来演奏,其“复合式音响”由切弦部分的泛音与全长振动的基音所组成,通过摇杆变更琴弦张力而获得自然泛音列以外的其他泛音;而其基音在琴弦受到张力时,对应地发生变更。应有勤口弦音阶及其律学特性一文从乐器学、乐律学、音乐声学的视角探讨了口弦的发音原理及
11、其音阶构成,作者深化考察我国高山、彝、傈僳、景颇等民族的原生性口弦乐器 (jewshavp),认为口弦音阶是由谐音列构成的,提出了具有“非演绎性”的“谐音律”之说,深化分析口弦谐音列中的基音与泛音的声学关系,认为其谐音列中的“基音确定了口弦乐器的调式稳定感、单片口弦基音确定了口弦音阶的调式主音、基音肯定音高确定了口弦的调高”。纵观近年来乐器学探讨取得的丰硕成果,笔者认为主要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乐器分类法、乐器工艺学、乐器声学、乐器史学、乐器的文化探讨等。 二、多元“循声”中的器乐探讨 “循声”一词原指追寻某种声音(去行动),早在“循声说”音乐起源新论一文被提出, “他律论”当中“循声说”认为非
12、语义性的哼鸣呼喊是音乐产生的早期形式。本文所指的多元“循声”,意指在器乐探讨中,首先关注音响层面的音声特征,再次关照其音声呈现的方式。“多元”一词指的是在声音层面音响来源的多元、发音器的多元以及音乐结构的多元;配以“循声”,强调从多种乐器组合、多层音响结构、多样发音方式来关注其器乐的形态结构及其文化内涵。民族器乐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在红白双道的不同民俗庆典、信仰仪式中普遍运用,凸显出民族器乐的普遍性与传播性。考察其民族器乐的用乐习惯及音响制度,以现存的民族器乐文化“小传统”窥探其器乐在当下“大传统”中的功用关系,关照民族器乐中的娱人性、仪式性、音乐性,即可接通与其历史用乐习惯、音响制度及用律规
13、定,反观大传统下的社会历史形态及人文风情。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族器乐,主要存在单件乐器独奏、同类属民族器乐齐奏、不同类属民族器乐合奏以及现代民族管弦乐多种民族器乐形式;并且其民族器乐的音响、色调、层次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特色:有单一音色、结构反复的器乐独奏,高、中、低音层次分明的器乐齐奏,音色丰富、结构成套的器乐合奏,以及现代和声性、交响化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等,构建出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民族器乐发展模式。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器乐探讨成果繁多,主要包括民族器乐的乐学理论探讨和器乐乐种的音乐形态及风格探讨。其乐学理论探讨包括“声、调、拍、腔、谱、体、器”七个方面,涵盖了中国传统音乐音阶、宫调体系、节奏与板式
14、、音乐旋律形态、中国传统记谱法、曲体结构、乐器配置等内容;器乐探讨一方面关注散落于民间的各种器乐乐谱和历史文本,一方面把握当下民间传承的活态器乐表演类型,关注其音乐形态结构与流传变异关系。第一,自20世纪50年头起先,以杨荫浏、曹安和等为代表的学者长期关注各地的民间器乐乐种,提出了乐种学探讨的构想;而后的几十年间出现了一大批以各地民间乐种为探讨对象的优秀成果,如杨荫浏、曹安和苏南吹打、程午加十番锣鼓、李石根西安鼓乐、伍国栋江南丝竹 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探讨等。直到1999年袁静芳先生乐种学一书的问世,将乐种学的定义、探讨对象、探讨方法系统的进行整理,并且提出对于乐种体系划分的原则与层次,即
15、“鼓笛系、笙管系、琵琶系、唢呐系、胡琴系、鼓钹系”六大乐种体系,將乐种学探讨提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其次,以国家的力气开启了全国各地的“集成式”音乐普查工作,将各地区的器乐音乐得以采集、乐器得以保存,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以上世纪全国各地区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为例,汇合了全国各县市、各乐种的代表性乐曲,以较为规范的记谱方式将这些曲目保存下来,为“口传心授、师承相传”的学习方式供应了乐谱参考,也为刚好保存、抢救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器乐做出了一份努力。以琴曲集成为例,它以集成式的浩大体例囊括了各地区的部分器乐乐种,为后世琴家、学者供应了真实可信的曲谱文本。中国工尺谱集成旨在探讨、收集
16、民间器乐乐种中的工尺谱谱本,它突破以往“集成”仅对乐谱整理、收集的范式,变更了“集成式”单一的资料积累与排列,将收集整理的过程、译谱、文化解读等探讨成果注入其中,使得乐谱收集的广度与其学术探讨的深度并驾齐驱。第三,自20世纪起先,学者杨荫浏的管律辨讹信阳出土春秋编钟的音律从传统乐学的角度深化探讨管子和春秋编钟的音律问题;黄翔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头亲身参加了音乐文物的出土工作,其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探讨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深化探讨其音律问题,开创了中国古代器乐探讨的新高度。高厚勇民族器乐概论、李民雄中国打击乐、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袁静芳民族器乐乐种学、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传统 音乐 乐器 器乐 研究 接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