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课堂教学对解读文本用典的要求.docx
《2022年课堂教学对解读文本用典的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课堂教学对解读文本用典的要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课堂教学对解读文本用典的要求 刘自歆 刘金侠 刘自歆,刘金侠,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老师。 新课标主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朝气和活力。然而,许多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特殊是类似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的教学,由于课文大量用典,以典言志,寄寓深远,同时还存在着一个与之并行的困难的隐性背景系统,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出现浅表化倾向,随意化、主观化地解读文本现象屡见不鲜。要么仅注意典源义的说明,轻视文本语境的制约;要么笼统、孤立地处理隐性背景系统,忽视其对用典的印证作用。给实际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问题
2、。问题是,文本语境对解读用典有怎样的制约?隐性背景对用典有什么支持、证明作用?二者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操作?本文拟以永为例,建立解读背景系统,重点探究用典意图及其艺术手法。 一、建立文本解读背景系统 永的解读背景系统,指独立于文本之外的隐性背景系统,包括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登临怀古心境、词人的思想观点和军备主见、相关史料和后人评述等,它与文本相辅而行,密不行分,是文本“说什么”的基础和依据,为文本用典供应了一个隐性的事实支撑空间。从用典本身来看,用典的目的在于“类义”“证今”,而且与隐性背景系统亲密相关。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傅庚生先生也说:“行文用
3、典实,取其节文而征也。”1“类义”,类比说明义理;“证今”“征”,即证明现今义理。进一步说,该词是基于现实体验和时政事务的忧时感事之作,其用典带有显明的生命体验和特性化特征。“要追求其生命的质地则需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特殊是有些诗人如杜甫和辛稼轩,与时代的关系非常亲密,决不能撇开不谈。如不了解这些诗人的生平,几乎无法了解他们的作品。”2可见,课堂教学要解决文本用典“为何说”的问题,就要建立这个隐性背景系统。 首先,关于写作時间的选定。辛弃疾永的系年历来有两说,一是开禧元年(1205)说,目前这是主流相识。辛词选本、传记、论文、语文教材等只要涉及到永的相关内容,几乎都持邓广铭先生之说,统
4、编本语文老师教学用书(必修上)还特殊注明“时间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二是嘉泰四年(1204)说,如蔡义江、刘乃昌就主此说。前者虽然与历史事实不完全吻合,但也基本上不影响文本解读和结论;不过有一处要特别留意,即“凭谁问”三句。原人教版老师教学用书说:“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关于练习”第68页)“凭谁问”是依凭谁来问或靠谁来问之意,施动者是词人,并非“没有谁来问”而使词人成为受动者。从最切近的写作背景考察,作词前夕,稼轩“坐谬举,降两官”(宋会要职官黜降官十一),但他终归还在镇江府任上,身置前线,守国要冲,这意味着“有人来过问”,而降官则预示着朝廷北
5、伐无意用己;此时辛弃疾的境况、心情与廉颇有相像之处。自己主动备战,不去逢迎权贵,抗敌复国的耿耿忠心和军事才能不被重视,表达吾今老矣的悲叹和有志难伸、报国无路的愤慨。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依旧坚持开禧元年说。 其次,课堂教学要相时、分散、精炼地运用文本背景材料,并以此印证用典意图。例如,解读“元嘉草草”三句,通行注评本普遍认为作者借元嘉北伐失败针砭韩侂胄北伐,“提示当局审慎筹划”,“告诫南宋朝廷要吸取历史教训”。原人教版教材在“仓皇北顾”句条下注:“作者借此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今安徽宿州)兵败事。”这种相识虽然有待商榷,但也是以隐性背景来印证。无论是通行本,还是原人教
6、版教材,对辛弃疾创作永的思想观点和军备主见却言而不详,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背景史料显得非常薄弱。 事实上,辛弃疾对韩侂胄兴议北伐既主动响应,又忧心忡忡。一方面筹划北伐、收复失地是他的一贯主见。“数年来,稼轩屡次遣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之姓名,帑廪之位置等。并欲於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至镇江,先造红衲万领备用。”3特殊是在知镇江府时,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备战工作中。另一方面,“备而后战”也是他的一贯立场。早在公元1165年他奏陈孝宗皇帝的美芹十论总序就开宗明义:“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于公元1170年呈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再次强调对敌斗争应当“
7、勿欲速”和“能任败”。丙寅淮汉蜀口用兵事目记载,他于嘉泰四年(1204)发表了对金国形势的推断:“会辛殿撰弃疾除绍兴府,过阙入见,言夷狄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侂胄大喜,时四年正月也。”4宋史韩侂胄传中的记述大体一样。观此语,辛弃疾本意是针对金朝将要乱亡的形势,建议南宋朝廷早作应对。袁桷在跋朱文公与辛稼轩手书评述得更为明确:“尝闻先生盛年以复原最为急议,晚岁则曰用兵当在数十年后。辛公开禧之际亦曰更须二十年。阅历之深,老少争论自有不同焉者矣。”5因此,“元嘉草草”三句,其意图在于借古讽今,表达对开禧北伐军备不足、草率出兵的忧叹,在直陈史实中寄寓辛弃疾的思想观点和备战主见。
8、不难看出,解读文本用典须要隐性背景系统的支撑和证明。 最终,还可以运用历史互文法分析文本。例如,“四十三年”三句,“是说作者四十三年前,即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正月,作者奉耿京之命南来联系,经过扬州时,正值完颜亮南侵失败身死,抗金烽火充满”。6这本身就是背景系统中作者的人生经验,但是,文本为什么要转入回顾人生经验呢?宋史辛弃疾传、谢叠山文章轨范和弋阳县志十二艺文志都收录了辛弃疾写于嘉泰四年(1204)三月的读亲征诏草跋:“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辛弃疾之所以“悲夫”,是因为南宋朝廷昏聩无能,始终未能振作,致使兴师北伐、
9、复原中原的国事错失时机,自己也因此蹉跎岁月,壮志难酬,怎不生出“可堪回首”之感?如今隔江远眺,仿佛看到佛狸祠前“一片神鸦社鼓”,昔时抗金烽火正被一片太平景象所取代,人们早已忘却收复故土,只是安于现状罢了,民族心理素养软化可窥一斑。此时,再兴北伐,岂不令人忧心忡忡?正如刘克庄感叹:“呜呼,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机会一差,至于开禧,则向之文武名臣欲尽,而公亦老矣。”7以上史料几乎就是“四十三年”三句的详细注释和历史互文。 二、在文本语境中发掘用典内涵 典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显著的固化特征,即典故中的人物、事务、线索都比较清晰,一
10、旦介入到词中,词人就要顾及到文本的审美维度和形式维度,突破用典的固化藩篱,带上词人的感觉和体验,具有突出的指向性意义。“稼轩所用的每一个典故都结合了他自己的志向和志意,都带着他自己的感动和兴发,所以这些典故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8文本并非典故的本原,而是典故的形式化、纵深化,乃至用典的审美化,尽管典故中的人物、事务、地点等内涵与文本在历史和逻辑的双重层面上具有某些同构关系,但是,文本在运用典故表象的同时,明显还演化、生成了自身的思想情感意义和逻辑性。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须要进行语境还原,追求用典所衍生的广袤意义,“文本解读过程就是一个还原语境,进而探求意义,并建构读者自己的理解的过程。读者与文
11、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形式复原言语所经营的语境。这个过程就叫语境还原。”9所以,探究用典意图必需受到典故自身属性和文本语境的制约,在这个制约中,重点解决文本“说什么”的问题。下面结合永上阕用典,探究如何在文本语境中解读用典内涵。 词人称孙仲谋为“英雄”,因为孙权在南京建立了吴国首都,始置京口镇,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扰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英雄”当指建立了赫赫战功的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永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词的下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赞颂孙权的盖世功业,仰慕之情,随笔涌出,暗讽南宋政府的妥协苟安。“天下有英雄者出,然后能屈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课堂教学 解读 文本 用典 要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