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_夏明.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_夏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生产_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的_省略_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_夏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 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 增加值率的变化 # 基于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 夏 明 张 红 霞 摘要: 本文剖析了贸易增加值度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增加值贸易 和贸易增加值分析路径的差异。然而在贸易增加值的计算中,增加值率作为对生产与收入 关系的一种关键度量,只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处理,这样就无法全而解释为什么我国的增 加值率明显偏低。为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框架,对增加值率的内涵及其比较静态性质进行 了分析,指出增加值率的高低不只反映技术,也受到各种分配因素的影响。一国增加值率的 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技术努力,
2、也同样与现有的国际分配体系及制度等诸多因素密切相 关。我国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且持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国际分工背景下技术与 分配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增加值率投入产出分析 、引言 近年来,贸易增加值 ( Trade in Value Added,TiVA)问题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点话题 。 贸易增加值问题的产生源于全球化及跨国生产的兴起,中间产品贸易极大增长,使得各国传 统的贸易度量与全球价值链 (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之下各国实际收入或增加值的多少 形成较大的背离。在没有中间产品贸易的情况下,这两者本来是一致的。世界贸易组织、欧 盟
3、、 OECD、 UNTCAD等众多国际组织为经验分析的需要分别或联合开展了大量数据编制工 作,并公布贸易增加值及相关数据的测算结果 。例如由 WTO和日本 IDE-JETRO (2011)联 合发布的贸易模式和东亚的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研宄报告,以及 UNCTAD (2013)所发布的全球价值链与发展的分析 报告所进行的测算结果均表明,与我国巨大的 对外贸易量相比,我国得自贸易的收入却相对偏低。 那么贸易量与收入量之间的背离又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尽管围绕贸易增加值的测算 由于方法的差异,引发出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贸易 ( Value Added in Trade, VAiT)的不同概
4、念 界定,但是在所有的测算中,增加值率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由此人们认为增加值 率所反映的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国贸易格局中收入份额的关键因素。最新公布的由欧 盟资助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 (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0D)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 进行主要国家的贸易增加值的测算,但是由该数据库让我们直接观察到全球 40个国家的增 加值率的高低,及其跨时期的变化。这一数据表现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国的增加值率与 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明显偏低,且呈下降趋势。例如,我国全行业增加值率从 1995年的 38.5%,下降到 2011年的 32.5%,同一期间制造业
5、增加值率则从 26.8%下降为 20.6%。而 2011 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全行业增加值率基本在 50%左右,而美国更是高达 56%。这一现象 -32-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 H编号: 70903071)资助,但文贵 自负。 对当前的讨论提出了新的问题。显然,在原有的贸 易增加值分析框架下,因增加值率被作为外生变 量,对于各国增加值率差异及其变动的原因很难给 出更多的说明,而且把増加值率看作仅仅由技术来 决定也很难解释我国这一比率的长期下降趋势,因 为这意味着我国技术水平长期来是下降的。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把增加值率放到国际范 围的生产、贸易和收入格局下进行探讨。在跨国生 产这
6、一新的背景下,借助于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对 贸易增加 值和增加值率等相关概念,及增加值率的 变动原因给以理论的解析,以此作为对目前所流行 的贸易增加值问题研宄的一个理论补充,同时尝试 对我国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提供某些 解答。 二、从贸易量到收入量: 分析路径的变化 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一国的最终产品的产出量 一定等于其总收入量。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经济 中,特别是在跨国生产下存在中间产品进出口的情 况下,两者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一国最终产品 的总供给量与因为这种供给使本国所获得的增加 值或收入量两者间将不再相等。一国最终产品的 供给不仅拉动本国的收入,也拉动其他国家的收 入。相应地 ,一
7、国的收入不仅依赖于对本国所生产 产品的需求,也依赖于对其他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的 需求。贸易增加值的研宄所关心的正是国际分工 所带来的贸易量与收入量之间的关系。 如何探讨贸易量和收入量之间的关系呢?目 前的研宄普遍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早期的研 宄主要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及模型,而现今则 更多采用国际投入产出表及模型。我们以投入产 出教材中常见的简化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为例,来讨 论不同测算方法背后研宄路径的变化。 表 1中以列向表明两国生产中的投入,以行向 表明两国产出的使用去向。 f和 Z分别为 7 国与 S 表 1两国为例的国际投入产出表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总产出 国家 r 国家 s 国家
8、r 国家 s 中间使用 国家 r zrs Yrs Xr 国家S zsr zss Ysr Yss Xs 初始投入 V Vs 总投入 xr Xs _ 管理世界(月刊 ) 2015年第 2期 国对本国产品的中间投入矩阵 ,r和 F则是利用对 方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 F与 r分别为两国 的初始投入或增加值行向量 ;T与 ;r分别为两国的 总产出或总投入列向量; F与 F表示 /国对来自于 r 国和 $国最终产品的需求,而 y和则是 $国对来 自 r国和 S国最终产品的需求。我们用 /TM/T和 表示相应中间流量计算得到的直接消耗系数。 对贸易量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最初的 研宄视角主要放在一
9、国出口为该国所带来的增加 值量上。这一研宄的意义对于中国而言,显得尤为 突出。例如Lawrence J. Lau等 (2007)就利用区别加 工贸易的非竞争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来测算中美两 国出口对各自国内增加值的拉动效应。 Pei, Jiansu。 等 ( 2012)的研宄则可看作是这一研宄的一个继 续。这些研宄都试图要回答的是出口在多大程度 上有助于中国收入的增长。在测算模型上,计算 r 国的全部出口 0TX_+F)通过本国的列昂惕夫逆阵 转换为出口带来的产出增长,再通过增加值率 I转 换为收入的增加: Vr =Avr(l-ArryArsXs + Yrs) (1) 上述模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它
10、所描述的经 济系统中,以一国作为该经济系统的主体,因此也 可称之为一国经济系统模型。在这样的经济系统 中,从模型的平衡关系上来看 ,r国全部最终产品的 价值合计不仅包括中间产品出口 和最终产品出 口 也包括本国最终使用 F%对全部最终产品的 需求所拉动的中间产品进口 f与增加值 F的价值 合计与最终产品本身的价值合计两者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对这一经济系统而言,投入产出的平衡 关系表现为最终需求作为需求面,与收入面的增加 值和进口价值的合计是相等的。相应地,全部出口 与它所拉动的中间产品进口和增加值两者的价值 合计也是相等的。这意味着对于同样多的出口产 品的生产,所需的进口越多,给本国带来的增
11、加值 的份额就越低。对于这一关系及其分析本文后续 部分还要做出进一步的说明。至少从这一结论看 来, 这种对出口所拉动的增加值量的计算与 Hummels、 Jun Ishii 和 Kei-Mu Yi提出的垂直专业化(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概念本质上是类似的 ,但是目的 上却正好相反。垂直专业化最初所计算的是出口 中的进口价值含量 ( David Hummels et al., 2001),并 -33- 跨国生产、贸易增加值与增加值率 的变化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以此表明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而现在增加值 贸易的测算却希望出口给本国带来更多的增加值, 而这两者的大
12、小又正好是反向的 。 上述一国经济系统模型显然并不能反映当今 跨国生产联系的实际,它忽略了对中间产品进出口 所带来的扩散效应 ( spillover effect)和反馈效应 (feedback effect)的测度 ( Miller and Blair, 2009)。 简单地说,该国所进口的中间产品有可能本国也参 与了生产,这样就会带来本国增加值的增加,而在 上面的一国经济系统模型中,这部分则被全部作为 对国外增加值的拉动来看待,从而忽略了中间产品 进出口带 来的收入的重新分摊。为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采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在这样的模型中,将 相互联系的多国经济作为一个经济系统来看待。 对我们
13、的例子而言,就是把两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 来建模,基本模型关系为: vrs=(Aw Yx- xrs) 其中 F= 儿 表 示 的 是 s国的最终需 求支出所拉动的 / 国增加值,而其中的儿表示 的就是 r国最终产品出口给本国所带来的增加值。 相应地,儿刀则是 $国最终产品出口给 $国带来的 增加值。但是,与一国经济系统不同的是,中间产 品出口将不再是作为最终产品,而只是两国经济系 统中的中间产品,它们构成两国经济系统中 “ 技术 系数 ” 的组成部分。这时新的平衡关系是表中 F和 F1作为两国经济系统中的最终产品,其价 值合计与作为初始投入的两国增加值 F与 V的价 值合计是相等的。因此,在基于
14、国际投入产出表的 模型分析中,对于出口所拉动的国内增加值的计 算,这里的出口只能是最终产品出口,而非中间产 品出口。但是,无论是理论文献,还是国际组织的 测算中均出现了以包括中间产品出口在内的全部 出口来计算它所拉动的增加值 ( Koopman et al., 2010; UNCTAD, 2013),而且后来的文献进而把上 述基于贸易量所包含的要素含量的增加值测算结 果定义为增加值贸易 ( Treler, 2010)。从模型的角 度看,这样做显然是有问题的,然而在现实看来却 又是没有办法 的一种折中 ( OECD-WTO,2012)。因 为一方面海关出口数据并没有提供更多关于中间 使用出口与最
15、终使用出口的区分,另一方面仅仅计 算最终产品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也不全面,因为中 间产品的出口也会带来增加值,只不过这些中间产 品出口被用于在别国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举例 来说,就是不仅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拉动中国的增加 值,而且美国对自己所生产产品的最终需求也会拉 动中国的增加值。这部分最终需求是美国对自己 生产的产品,而非来自中国的出口品的需求。至 此,计算一国出口所拉动本国增加值的测算方法陷 入了一种逻辑上 的悖论。这一悖论只因为是要盯 住出口来计算增加值,既不能基于国际投入产出表 的模型方法,又无法回到一国经济系统的非竞争型 投入产出模型。从模型方法的本质上来说,这种问 题的产生源于在一个将
16、出口内生化的多国经济系 统模型中,却试图将进出口外生化的方式建模所导 致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也在于在国际投入 产出表的模型方法中,放弃盯住出口的做法,而全 面考察全部最终需求。贸易增加值概念取代增加 值贸易概念则正好体现了这样一种改变。与增加 值贸易的测算不同的是,贸易増加值概念在增加值 进出口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定 义,把增加值的出 口定义为国外最终需求对本国增加值的拉动,而增 加值的进口则定义为本国最终需求对国外增加值 的拉动 ( Johnson and Noguera, 2012),进而把基于增 加值进出口概念的增加值测算定义为贸易增加 值。上述定义的贸易增加值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
17、性质,就是对于一国而言,它的海关关境统计的总 的贸易净额与贸易增加值统计的贸易净额是相等 的。尽管对于不同国家而言,进出口差额的两种统 计并不同相同。实际上,对于一国的总贸易差额而 言,贸易增加值统计或海关统计两种统计口径得到 的贸易差额背后 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度量的是一国 的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差额 ( Rohert Stehrer, 2012)。 因此从增加值贸易和贸易増加值两个概念的 对比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贸易增加值概念很好地 避免了增加值贸易测算中局限于贸易量,而把考察 的对象扩大到所有最终产品,不仅包括两国的进出 口,也包括两国各自对本国产品的最终需求;但是 另一方而,在分析的路径上却
18、表现出了研究路线的 转向。以我国的情况作为例子,对于增加值贸易而 -34- 言,我们试图回答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出口量如此之 大,而获得的收入也就是增加值却相对较低,而贸 易增加值分析的重点则是对于一国而言,在总的贸 易增加值背后,不同国家之间是如何分摊的。正如 WTO和 IDE-JETRO的研宄报告中所指出的 “ 2005 年按贸易量计算的美中贸易逆差 2180亿美元,如果 按增加值计算将减少到 1010亿美元,缩减了 53%, 而 2008年则在 2850亿美元逆差的基础上缩减了 42%,而这些缩减了的收入本应该属于像日本、韩 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WTO & IDE-JETRO,2011)
19、。 尽管如此,贸易增加值概念仍存在某些不足。 在它们的分析框架下,增加值率作为增加值与总投 入的比值,仍被作为外生变量而事先给定,而我们 后面的分析将表明,这极大掩盖了增加值率概念背 后丰富的技术与分配的内涵。例如根据 WIOD数据 的测算, 2009年美国的产出最高,为 24.8万亿美元, 中国位居第二,为 15.1万亿美元,中美之间相差不 到 2倍。但是从收入即增加值上看,美国为 14.1万 亿美元,而中国只有4.98万亿美元,相差了近 3倍。 同样,与第三位的日本比较,日本产出只有 9.38万 亿美元,远低于中国,而其 收入则为 4.91万亿美元, 与中国非常接近。对于为什么在我国巨大产
20、量的 背后,收入却如此之小,无论是增加值贸易还是贸 易增加值都很难对此给出较为全面的分析。问题 的关键在于,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经济系统中,不能 局限于进出口概念,而需要把全部最终需求作为考 察的范围,从而在研宄方法的路径上扩大到更大范 围的生产与收入分配框架下来理解。在这个意义 上,我们需要反映的不仅是贸易量与收入量之间的 关系,更应该关注的是生产量与收入量之间的 关系。 三、对增加值率的理论解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增加值率计算为增加值与 总投 入的比值,既可以针对某一部门计算,也可以 针对一国经济整体进行计算。在经济含义上,它表 示在所有的产品价值中,新创造的价值比例有多 大。在投入产出的平衡
21、关系中,由于总投入等于总 产出,因此增加值率也是增加值与总产出的比率。 这时的经济含义表明在一国所做的所有产出贡献 中,它自己所能获得的收入有多大。实际上,后而 管理世界(月刊 ) 2015年第 2期 的这一理解更好地表达了增加值率对于生产量与 分配量之间关系的度量,而我们的问题就是要讨论 宄竟是哪些因素对这两个量的相对大小产生影 响。在通常的理解中,增加值率也被称为附加值 率,与投入产出的直接消耗系数一样,被看作是技 术水平高低的一种度量。但是,本文想要表明的 是,增加值率尽管受技术的制约,但同时也是一种 价值分配的结果。当我们把增加值仅仅看作是技 术进步的一种度量指标,就忽视了这一概念背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跨国 生产 贸易 增加 省略 投入产出 框架 理论 解析 夏明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