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王维的山水诗.docx





《2022年王维的山水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王维的山水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王维的山水诗 篇一:王维山水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胡遂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特别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根据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亲密,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
2、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宁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行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
3、德,有佛法甚不行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行得。所言慧者,能见不行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探讨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闻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孤独中,他宁心静性地
4、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酷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密切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很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美丽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需三学齐修,缺一不行。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需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提倡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详细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
5、;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由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 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二谛
6、圆融?,禅宗提倡的?定慧等学?,都有强调禅观不能脱离世相,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本身的意思。王维作为一位虔诚奉佛者,对中国佛学尤其是禅宗南北二宗的禅法,不但有很深的领悟,而且也有仔细的践行。他早年与北宗禅有较多的接触,对那些?闲居净坐,守本归心?(净觉楞伽师资记卷一)的禅法很是倾心,在为北宗禅大师净觉撰写的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师塔铭中还盛赞净觉安居坐禅能达到?猛虎舐足,毒蛇熏体,山神献果,天女散女,澹尔宴安,曾无喜惧?的境界。以后,他接触到南宗禅,对那种真空妙有两不相妨,?担水砍柴,莫非妙道?的禅法更为佩服。如由他撰写的六祖能禅师碑铭就说道:?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
7、用常。五蕴本空,六尘非有,众生倒计,不知正爱。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不着三界,徒劳八风,以兹利智,遂与宗通。?在这里,王维主要是谈了?空?与?有?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看来,王维的禅学观是既包含了?闲居净坐?的北宗禅法,也包括了?至人达观,与物齐功,无心舍有,何处依空?的南宗禅法。将这两种禅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王维特有的?以寂为乐?、?空有不二?的禅观修习方式?。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
8、)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行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实行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稳?。(永嘉玄觉证道歌)实行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
9、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美丽、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 我们认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得到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的相识有关。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难过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苦恼苦痛消退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
10、门、山林、宁静之乐就是他解脱苦恼苦痛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定要通过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知道,无论在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中,主体都能获得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都能消退心中的冲突、苦痛。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所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谢灵运曾经说过的?性灵真奥?,(见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引谢灵运语:?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在佛家而言,此性即是万物所共具的本体真如佛性,因此,性即
11、是真,见性也就是即真。那么,王维认为只有什么才是性,只有什么才是真呢?他说:?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 上人)又说:?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也就是说,性者,即空也。虚空即是我性;真者,浮也,浮幻即是我心之真。总之,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的。王维这种相识无疑是符合佛教教义的。慧能坛经说:?心量广阔,如同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慧能认为,由于心性虚空,所以广阔无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涵于内。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
12、全部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所谓?诸法性空?、?万法皆空?。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动身,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需?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即是涅境界。 当诗人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相识之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在自然山水境界中经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他是那样既无心而又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
13、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纭变化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的。概言之,变化莫测,虚空无常既是诗人之真性,也是自然界万物之真性。在已复其真的诗人那里,即自然万物之真,便是见自然万物之性。所谓: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溢朝气,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
14、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来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当他沉醉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化的妙有之美,便不行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当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宁静而逍遥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密切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变化无常之性)与物之境(奇异
15、改变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性空无碍之性)与我之境(澄明如镜,虚空能含万法之境)。正因为?我?之性已去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著,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化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挡,所以它朗然清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化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楚地感受着
16、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楚地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根据佛教的说法,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宁静之美之特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宁静的境界。 其次,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 为二者之间可以互为作用。就宗教体验而言,如前所述,佛教强调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尤其是大乘般若空宗所提倡的?实相禅?是以观照诸法性空的实相、体证真如佛性为原委的。他们认为,观万物为空并不难,而应从空入假,即观真如本体虽空,但却依诸因缘
17、而生起万法,故万象森罗,宛若是有。然此有并非真有,而是一种?无常?无我?的幻有。而幻有虽不行执虚为实,但修行人却必需通过对?幻有?假有?的观照,才能体悟万象?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真性。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真空妙有,一则为体,一则为用,修行人假如偏执任何一方,就不行能悟得真如佛法。 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之禅家三昧的。他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非常留意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
18、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观照而得以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经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一如?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北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这两首诗都是远眺远景所作。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殊留意对景物的光与色调的捕获,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耀、瞬息变化的奇异景色的表现,通过对湖对岸青翠的树林后面,北水波光犹如一条银白色的缎带时隐时现、变化不定的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王维 山水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