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王维的送别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王维的送别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王维的送别诗 篇一:王维的送别 篇一:王维与王昌龄送别诗的共同点 王维与王昌龄送别诗的共同点 王维和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两大不同风格特性的诗人,但在他们送别诗的创作中,都体现出共同的盛唐气象,显示出一种大气和开阔。 王维 王昌龄 送别诗 i06 a 2095-3089(2022)11-0007-01 盛唐诗人众多,堪称大家的诗人也多出于盛唐,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这些诗人都写了大量的送别诗,而在个人独特的艺术构思下,每个诗人的送别诗又都独具匠心,各具特色。王维和王昌龄,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一个则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他们所擅长的诗体也不同。同是送别诗,王维多用律诗,
2、尤以五律为多,王维七十多首送别诗中五律就占了二十八首,而王昌龄则好用七绝,在他五十二首送别诗中,七绝也为二十八首,而王昌龄七绝艺术成就之高,也是众口交赞的。 二人虽被后世归为不同的流派,且诗风差异甚大,然而二人在整体上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像之处,送别诗尤是如此。 送别诗是因“别情”而起的诗体裁类型。最重要的就是表达离别的情感。送别诗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容。王维和王昌龄的送别诗从内容上看也是极丰富的。除了表达离别的哀愁外,更有对对方的期盼,对对方的惋惜,对自身命运的感叹等等。比如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就是希望对篇二:王维送别诗美学思想窥探内容 第一章自然山水情结
3、 王维的送别诗是对性灵的深度体现,其意象世界多体现在对自然美的塑造上。 自然美的发觉是一个过程,走进诗人的审美世界比较晚。最初的诗人偏重于对人事的吟唱,如西方的荷马史诗,其风格就是纪实性质的歌行体文献。再比如诗经,先来观赏一下关雎。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论其雎鸠多么漂亮,无论小河多么澄澈,还不都是淑女的衬托?那时的中西方更加看重的是人的美。当自然山水真正走进文人墨客的世界时,已经到了魏晋时期。 晋宋人观赏山水,能够把虚实完备结合起来,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进入玄境,慢慢产生禅意。从今,中国人对山水自然的观赏慢慢深化,山水自然摆脱了从属于人事的地位。“自然美的发觉,自然
4、美的观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虚灵化又情致化,情与景合,境与神会,从而呈现出一个包含新的生命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自然美。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 到了盛唐,对于自然美的观赏已经经过了相当成熟的相识过程。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王维已经深深领会到大自然的美,他有着很深的自然山水情结,经过自身性灵的加工,一幅幅山水画呈现在世人面前。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中“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不论是秦川、落日、桃林,还是独树、黄河,无不体现出王维对于自然山水的酷爱。在诗
5、人眼中,这些或宏大或美丽的景色,竟然全部湮没在送别友人的悲凉、惆怅气氛之中。诗人用独特的审美视角把这些无序排列的自然景色串联起来,寄予幽远。 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中“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又体现出王维复返古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审美境界。王维继承了古人对于山水的观赏,又超越了古人思想的局限,把“写景实为写人”的思维定式做了彻底变更,真正做到了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性灵。 送梓州李使君中写到“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白重泉。”气概磅礴的群山万壑,到处参天的大树,山连着山,掩埋着杜鹃身姿,扩散着杜鹃的啼鸣。有静有动 地
6、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宠爱。此时,作者已经将身体和心灵放归于大自然,仿佛自己就是万壑中的一条,千山中的一座,又仿佛自己就是那欢快的杜鹃鸟中的一只。诗人遗忘了自己,任由思想在这广袤的大山之中放浪形骸。作者对于这块山水宝地的喜爱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崇高的傲慢感。我们看不到任何行人的痕迹,感觉像是大自然自己在用其美丽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崇高魅力,这是一种诗性言说。在这种言说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雄浑。 送张五湮归宣城“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一上来就
7、遥写张五湮归宣城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概:“五湖千万里”,作者一下子就把空间无限拉大,给人以遥不行及的困难和遥远。“况复五湖西”又在以前基础上增加了遥远和惆怅的意味。数量词和方位词的联合运用,使我们切身感觉到自然的浩大,更感觉到送别诗感情的深厚。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淼淼的江水,凄凄的芳草,帮衬着作者抒发心中的凉意。江水、芳草本没有什么感情,作者却能把它们浑然天成地融入了自己的离愁别绪。这是作者独具慧眼,更是作者纯净空灵的自然情怀的写照。 王维送别诗中写大自然的妙处,在于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山水的奇异呈现了出来,将自己的情感投
8、射在自然山水之上,使人们不至于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困惑。他仿佛能够站在宇宙的最高处,能把眼前的自然界提纲挈领的告知读者,而不让人产生娇柔做作的厌恶感。 其次章小飘逸风格 王维的送别诗较之于李白的大飘逸,更多显示出小飘逸的一面。这是由社会的大环境和个人的性情取向共同确定的。“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王维是性情中人,喜爱参禅悟道,诗作中也在寻求着自由,其送别诗更多体现出“游”的特点。虽然王维信奉佛教,其山水诗中更多显示出“空灵”的审美境界,但王维送别诗中的禅意(也融合了本土文化中飘逸的因素)正是这种飘逸风格的体现。这种飘
9、逸主要表现在摆脱功名利禄而“游”。 儒释道三家的审美境界本没有根本性的区分,像是儒家的“沉郁”,道家的“飘逸”,佛家的“空灵”,终究不能给它们划一个机械的界限。因为不一样的氛围诗家侧重点不同,使他们的诗作在这三种审美境界中出现倾向性的偏移。王维的山水诗虽说以“空灵”而著名,但笔者视察到其送别诗却多体现为“飘逸”的风格。因为这种风格比不上李白,故而笔者将李白的飘逸定义为“大飘逸”,王维的飘逸则是“小飘逸”,这种“小飘逸”体现为佛道儒思想的融合。笔者将这种“小飘逸”的风格与杜甫的“沉郁”做对比,更能窥探出王维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中“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是说友人很不得意,将要归隐南山,运用了素描
10、的手法。后面接着又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更加彰显出一种万事不关切的心态。终南别业更是将这种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道出了道家的仙骨潇洒。 可见,王维的胸襟、心灵、精神已经超脱了世俗的限制,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独辟蹊径,找出了一条娱情山水的蹊径。正符合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休闲人生。休闲和游有许多相像点。休闲也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休闲所追求的也是人与自然的相融。 说到休闲,我们须要提一下意象。意象取决于审美主体和被感知的对象,人体的主观感受起到了主导作用,即美感的主体在人。对于世界的相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情。不同性情的人对世界的关注焦点不一样
11、,有的人更加关注于对本我的相识,有的关注于对自我的相识,有的则关注于超我。于是,我们常以“性情中人”来形容对某人的观赏,夸赞其豪爽的性格。王维喜爱参禅悟道,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中找寻自己性情,我们当然也可以“性情中人”概之。 送沈子福归江东即是一篇性情之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 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假如详细在书画上,将是一副非常详细的、清爽淡雅的杨柳岸渡头话别的场景。这幅画面没有送别诗的感慨悲凉,没有内心压抑。恰恰那给人高兴的“春色”帮助诗人、友人还有读者摆脱了送别时的惆怅。“春色”带给我们枯木逢春的气息,帮助我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功名利禄。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
12、成之景。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王维在送别时,即使对再一般的意象,也能找出其独特的地方,并奇妙地把它们联系起来。他不像平常人那样为了迎合送别气氛而刻意为之。他的送别诗不是应付,而是抒发的真情实感。而这种感情,从他的表达语气和节奏上不难发觉其不愠不火的特点。他被后人称为“诗佛”,送别诗就是他佛性的体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恋恋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穷无尽。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
13、,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漂亮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王维通过对大自然的观赏,体现出淡彩的休闲人生。在他的眼里,送别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他自然舍不得和友人分别,但是又不得不和友人分别,最终,王维选择恰似休闲的心情结束了这一段送别,感情至深且充溢禅意。 王维的送别之诗,明显没有杜甫诗的沉痛悲凉,即使再重大的事情,再难舍难分的离别,他总能以一颗佛家的超脱心态安稳处之。再来观赏一首奉送六舅归陆浑 “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因为“伯舅吏淮泗”,诗人“卓鲁方喟
14、然”了。但是,诗人接着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体现了诗人高度超脱的心境。这首诗俨然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意味。在诗人眼里,被贬送别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得,没有多少值得哀叹的地方。回来大自然,摆脱勾心斗角、功名利禄,不就能收获非常自由的闲云野鹤的生活吗?送友人归山歌二首深度体现了“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的两个方面: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其一 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群龙兮满朝,君何为兮空谷?文寡和兮思深,道难知兮行独。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神与枣兮如瓜,虎卖杏兮收谷。愧
15、不才兮妨贤,嫌既老兮贪禄。誓解印兮相从,何詹君兮可卜! 其二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菅靡,白鹭忽兮翻飞。君不行兮褰衣,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树日奄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平芜绿兮千里,眇惆怅兮思君。” “山寂寂”与“无人”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样,“苍苍”与“多木”也是互为因果的。第一首诗充分体现出王维参禅悟道的本事,充溢禅意。多白描有山有水的日常生活,把内心对于自然的憧憬坦露的一览无余。其次首则侧重了人和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山中人兮欲归”后面接着写大自然,似乎那些美景全是为欲归的山中人打算的,山中人将要消融在这片仙境,这片仙境也将因为山中
16、人的消融而增加丰厚的人文气息。 对比王维和杜甫,有助于明确我们更清晰飘逸风格的形成。“飘逸”风格的形成,“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盛唐旺盛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免除了战乱和饥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放浪形骸,也没有必要成天去担忧社会和个人生计,渐渐形成了较为豪放的社会风气。中唐时的杜甫,经验了旺盛昌盛唐朝与安史之乱后的衰败,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于是就慢慢“沉郁”下来了。有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诗句为证:“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篇三:送别诗大全 送别诗大全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
17、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18、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难过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孤独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19、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中送别(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篇二: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试论王维的送别诗 刘 铸 (喀什师范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摘 要: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其山水田园诗给予的,但王维诗作中的送别诗也独具特色,本文主要对王维送别诗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王维送别诗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维;送别诗;情感;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10-0166-
20、02 王维是盛唐时代最闻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描绘山水田园的诗作中,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然而,王维的诗歌创作题材相当广泛,除山水田园外,送别、边塞、咏史述怀、闺怨等方面都有许多喜闻乐见的名篇佳作。王维现存的送别诗就体裁而言,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如:送友人归山歌二首、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有五、七言近体诗,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扬少府贬郴州;古体诗中,如送友人归山歌二首;近体诗中,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如:送梓州李使君送方尊师归嵩山等,可谓琳琅满目。其中的名篇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山中送别等更是传唱不衰。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
21、戌、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别之作所以能“感动激发人意”,关键在于它的感情真挚。送别诗的感情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至亲好友,临岐分手,往日情意,当前的离绪,将来的向往,百千感慨,汇合于心头,而想到聚散无定,会面难期,依依惜别之情便油然而生。尽管离别的状况不一,缘由各异,但人们离别时的真情流露是共同的。送别诗所抒发的,就是人在离别这一典型环境中所自然产生的真实深挚的情愫。而王维的送别诗之所以也别具特色,也就在于作品中所灌注的真挚感情,并通过自然晓畅的语言传达而出,营造出浓浓的抒情氛围。和山水田园诗一样,王维的送别诗也显示出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而作为送别诗,它又有着自己
22、显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与写景相结合,构成情景融彻的送行境界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大家,明显他所擅长的就是景物描写,自然也会喜爱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写,更有利于艺术地传达出相应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诗中,自然景物不仅只是送别时的环境背景,也不仅是用来烘染离情,而且往往融入了离别时的各种心情。如送友人归山歌: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菅靡,白鹭急兮翻飞。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兮。树日奄暖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忽出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树。平芜绿兮千里,眇惆怅兮思君。 王维为将要返回山林的挚友送别,而送别之情,基本上全部隐藏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先写一番雨
23、景,想要留住挚友,劝挚友不要急着离去;又写挚友走后,目送前方所见到的天地混沌中山川景象。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将对挚友的关切以及留恋渲染而出。 再如淇上送赵仙舟中“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一联,从详细的送别情境看,这联本身就蕴含着感情,天寒日暮,远山萧索,河水湍急,在这样的环境中友人乘船离去,诗人自然为之操劳,正如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所评“用写景之笔宕开,而情在景中”。此二句中已融入了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之情。 在王维的送别中类似的这各融情于景的诗作还许多。如: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黄云断行色,画角起边愁。(送平淡然判官)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秋天万里净,
24、日暮澄江空。(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这些诗句都能体现出王维擅长将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情景融彻的送行境界,这是 他送别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二、实境与虚境的变换 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实境与虚境的变换,表现为两种不同形式: 其一:虚实结合,其表现手法又富于改变: 1从实境写到虚境。如送徐郎中一诗,以“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发端,实写送别时的情景,而后笔锋一转,描写设想中徐郎中旅途上所见的景色:“猿啼湘水流”、“江馆候鸣驺”、“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出邮”。又如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一诗中,“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主要写綦毋潜雄心来京应试及其不被赏识落第还乡,而其后的
25、“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则是作者虚想中的綦毋潜还乡的一系列行程:他将在过寒食节的时候渡过长江和淮水,将在经过东京洛阳的时候换上春衣,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虚境转到实境,如留别丘为一诗,先写虚想中丘为归途情景:“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接着写将别时自己的心境:“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然后点明送别的人和送别的季节:“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最终描写由于分别而恋恋不舍的情状:“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 3由虚境而实境再转到虚境。如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廖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
26、此诗一起先即摆脱现境,写友人行舟时的欣赏逸兴;“饶吹”二句则调转笔锋,实写军乐齐奏,声响云天的送行场面,“地迥”、“时赛”两联均以虚拟的手法,写想象中宣城的风光民俗;末二句抒发别后思念之情,全诗虚实相映,境界迭转。 其二:避实就虚,即不写实境,只写虚境。如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木童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敢不倚先贤? 此诗起首四句描绘了梓州地区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形象生动,如展画图。首联写蜀地群山树高鸟啼之景,颔联写夜雨过后山中飞泉百道的壮丽。此番对蜀地秀丽风光的描写,足以引发李使君对赴任之地的憧憬。颈联写蜀女以木童布输税和巴人为芋田争讼,呈现
27、了蜀地的民俗风情。尾联用汉景帝对文翁治蜀的典故,勉励李使君仿效文翁,翻新教化,全诗紧扣送人赴任题旨,却撇开现境,到处围绕梓州地域及民情特征落笔,可谓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三、敏捷自如的运用典故 在王维的送别诗中不乏用典故来表情达意的诗作。如送邢桂州的尾联“明珠归含蒲,应逐使臣星。”便是敏捷用典的一个典范。“明珠归合浦”意为明珠又回到了合浦郡的海里。后汉书孟尝传载:合浦郡不产粮食,海里盛产珠宝,因此这里的人民以采捞珠宝为生。那时,太守贪欲不止,逼迫人们过度地采捞,珠宝就渐渐迁移到与合浦比邻的交趾郡。这样一来,合浦人民无以为生,死亡者极多。而孟尝任合浦太守时,变更了过去太守的不合理做法,不到一年时
28、间,那些已经迁移了的珠宝又回来了,于是百姓安家立业,以后合浦珠还便成了颂扬为官清廉的典故。诗中用此典饱含作者对邢济的期望:为官清廉,造福人民。王维送别诗心情乐观,爽朗,一反传统送别诗哀怨的格调。古代交通不便,加之战乱频仍,今朝离别,何日相逢?所以古人很重视离别,哀痛怨恨因而也成为送别诗的基本情调,不仅男女之间别情写得缠绵悱恻,就连挚友的离别,也写得悲凉凄惨,而王维送别诗的格调却与此不同,且不说与赴边从军者的壮别,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豪迈激扬的志士之情,即使是送下弟、贬谪者诗人也是重在安慰和勉励,而不轻洒伤别之泪。 如送杨少府贬彬州诗说:“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用贾谊贬长沙的典故来翻出
29、新意,劝慰杨少府不必哀痛,信任不久当为朝廷所用。赵殿成因此评说:“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 又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说:“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以双方都未能呈其才来劝 慰对方,勉励友人要有所作为。凸显出王维乐观,奋进的情怀。 当然,人有悲欢离合,在人生的旅途上,离别比起聚会终归是令人伤感的。王维送别诗中也有不行避开地流露出伤感心情的诗作,但基调并不悲凄,人们从中深深体会到的,主要是诗人依依惜别的真情。如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诗中虽有“泣”、“伤”、“愁”等字眼,但并不使人感到悲凉
30、、凄苦,而为诗人难以割舍的离情所感动。尤其是末二句写江边送行伫立遥望的情景,非常传神,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挚情意。 再如王维尤其闻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感情真挚,构思精致,表现手法新奇,集中体现出王维送别诗的超群艺术成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乐府诗集作渭城曲,唐人用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颂,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全诗写别不言别,别情却充溢其中。末两句直抒胸臆且又蕴含丰富,劝勉之中含思念,清丽之中现爽朗,全无伤感哀愁,缠绵悱恻之情。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中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
31、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之所以王维的送别诗写得与前人悲凄风格毫不相同,重要缘由应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王维诞生之时,武后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重视农桑,海内富庶,户口大增,人才济济,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王维还经验了“开元盛世”的全过程。他一生中年轻有为,功业精神充足的岁月恰与“开元盛世”的时间跨度相重叠。而且,“开元盛世”的余绪延至天宝年间。从某种程度上讲,的确是这样的盛唐气象,时代精神影响了王维,从而使我们在他的送别诗中望见的是剧烈的民族骄傲感,主动乐观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人生、前途、志向的高度自信。王维的送别诗始终能保持乐观、爽朗的情调,缘由也
32、就在于此。 总之,王维的送别诗也和其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一样,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它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理所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篇三:唐诗中的送别诗 唐诗中的送别诗 “送别诗”的文化、历史背景 1交通工具的不发达 2通讯的困难 3诗人喜好广交诗友 送别诗选读: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歌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阳关”自古与“玉门关”同为出塞必经之路。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酒话别)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
33、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话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际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以话送别)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以目送别)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见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烛抒情)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斑马鸣。 (以景抒情) 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