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刘沅《江沱离堆考》再谈“离堆辨”.docx
《2022年读刘沅《江沱离堆考》再谈“离堆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读刘沅《江沱离堆考》再谈“离堆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读刘沅江沱离堆考再谈“离堆辨” 读刘沅江沱离堆考再谈“离堆辨” 摘要:刘沅所撰江沱离堆考利用史料、金石文证明李冰所凿离堆在都江堰(灌县),今依据刘沅文章内容,厘清刘沅考辨“离堆”位置的详细事实,进一步证明李冰所凿离堆即今日都江堰离堆,而非乐山乌尤山。 主题词:离堆 沫水 李冰石像刘沅(1767-1855),字止唐,号清阳,又号讷如,成都双流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刘氏以儒业传家,其父刘汝钦精通易学,“父汝钦,精易学,洞澈性理。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天,实天启圣人以明道化,不仅在数术也。” 刘沅自幼从父学习家学与儒家经典,三次参与会试,“三荐礼闱不售” ,后决意留籍奉养母亲
2、,在家讲学为生,因其居住之地有槐树,世人称为槐轩先生,称其学为槐轩学说,其主要著作合为槐轩全书。槐轩全书江沱离堆考被收录在文集槐轩杂著中,刘沅利用史料、金石文,对“离堆”所在位置进行辨析,充分体现了他的考据学功底。今依据刘沅文章内容,厘清刘沅考辨“离堆”位置的详细事实,进一步证明李冰所凿离堆即今日都江堰离堆。刘沅江沱离堆考记载:汉河渠志禹治水后,沫水尚为民害,李冰凿离堆山酾为二渠,即今之内江、外江也。而说者因华阳国志沫水出蒙山,冰发卒凿平,溷涯与水神战,遂以离堆为在名山,岂知冰之治水,固非一处。而离堆则在灌邑,与皁江亦称沫水。禹导江后,皁将循山麓,行山足旁,出是为离堆。水绕离堆而行,外无所束,
3、盛夏水涨,江流直泻,潜蛟助之,遂为巨患,冰壅江作堋,析外江以儒郫,而凿离堆以通内江,二江支流各以十数浇灌。所周蜀为沃壤,冰之明德远矣。深淘滩低作堰,亦冰所遗。而山之麓复有水,则镌十八刻,候水之消长。以防浸淫,其下有山石如阈。盖当时水于此为堋,以此示后人低昂之准,迄今旧迹昭然,而金石文为低作堰为浅包鄢,水经注以离堆在南安,于是学者目嘉定之乌尤为离堆。俗又以隋时之赵昱为二郎,岂非考古者未尝躬亲寡闻者,弗明真赝乎。范成大云:“沿江两岸中断,李冰凿此,以分江流。”其目击言可破群说,今离堆之下蛟穴犹存,冬春之交水涸可入,其中空阔洪涛既至,出入正宕。其上店阁皆摇,而数千年毫无损益,亦奇观也。离堆之上祀冰子
4、二郎,乡人犹曰伏龙观云。 刘沅考证李冰所凿离堆即是现在的都江堰(灌县)离堆。他考辨的理由有三:一是刘沅依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李冰所凿离堆在都江堰才会有内、外二江穿成都之中。至于“沫水”,刘沅认为是指皂江,而不是指大渡河。二是刘沅依据都江堰离堆旁留下的“深淘滩,低作堰”金石文是李冰所遗,推断离堆当在都江堰(灌县),而不是乐山乌尤山。三是刘沅依据范成大离堆诗序记载,推断范成大所见离堆即是都江堰(灌县)离堆。历史上关于李冰所凿离堆位置最有争议的是两个地方:一是都江堰(灌县),二是乐山(嘉州)乌尤山。上个世纪八十年头
5、初,学者们就对这两种说法进行过较为激烈的探讨。喻全域都江堰古史新论(社会科学探讨1982年第3期)首先提出都江堰的沱江是在李冰之前就有的,他认为离堆在乐山而不是灌县。王纯五都江堰确为李冰所建与喻全域同志商榷(社会科学探讨1982年第5期)批判了喻全域的说法,并进一步证明李冰所凿离堆在灌县。关于离堆所在位置的争论源于史记河渠书的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认为李冰所凿离堆在乐山是因“沫水”二字。持离堆在乐山乌尤山之说的,大都以史料证明“沫水”即指大渡河。明确地把“沫水”说成是现在大渡河的古地理书,首先是水经注沫水:“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南过牦牛县北,又东至越西灵道县,出蒙
6、山南,东北与青衣水合。” 汉晋时的广柔,是今理县一带,“徼外”则指理县西部邛崃山系,大渡河上源正是流经马尔康、金川、丹巴一线,汉晋时的牦牛县,则在今汉源县南,大渡河从泸定南至石棉,突然折向东方抵达汉源;而古代灵道县则在今峨边县南,大渡河正是由汉源东至峨边,那里确在峨眉山之南,最终向东北流到乐山,与青衣江会合。因此水经上的沫水,确为今大渡河无疑。但水经中所说的沫水是否又等同于史记河渠书中的沫水呢?笔者认为二者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因为古时对大渡河的称呼并非沫水一个。在汉书地理志蜀郡汶江中记载:“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东入江。过郡三,行三千四十里。” 蜀郡青衣:“禹贡蒙山溪大渡水,东南至南安入渽。”
7、 查禹贡蒙山在今名山县西,那里是青衣江上源之一,所谓“大渡水”实是今青衣江;汉代的南安在今乐山;那么渽水就应当是大渡河了。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二“阳江”条下对大渡河异名的说明是:“通典谓之青衣江,以与青衣水合流也,或谓之峨水,以峨眉山水流入也。” 可见大渡河在历史上并非只有沫水一个称呼,大渡河可谓渽水、峨水、青衣江。那么,沫水也就有可能不止专指大渡河。刘沅曰“皂江亦称沫水”应出于宋史,宋史河渠志中记载:“岷江水发源处古导江,今为永康军,汉史所谓秦蜀守李冰始凿离堆,辟沫水之害,是也。沫水出蜀西徼外,经阳山江、大皁江皆为沫水,入于西川。” 皂江又称金马河,是李冰凿离堆后,外江的一条支流。刘沅曰:“皂
8、江者,外江也,一名沫水,非南岸嘉州之沫水。” 而宋代的阳山江是指大渡河在今汉源县以下的一段,大皂江是岷江在今茂汉县至灌县的一段,此两段河流在宋代都称为沫水。元人揭徯斯蜀堰碑(见灌志文征)中说.,都江堰“北旧无江,冰凿以辟沫水之害”。明人曹学佺在蜀中广记边防中说:“大江至汉为皂江,至灌为沫水”。由是可知,沫水之名,不专指大渡河,岷江在灌县的一段也称沫水,此乃同名异河,是岷江在此一段的地方名称,也即是因地而名的地方河段,有如前所称的阳山江、大皂江皆是这一类的地方名称。在宋以前没有史料显示沫水称为岷江一段,因此,人们才会对“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产生怀疑。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宋以前也没有任何史料显示
9、李冰所凿离堆在乐山。而关于沫水为岷江一段的说法,也在四川通志得到证明:“以今考之,江水自汉川县经灌县,俗呼沫江”。 可见,刘沅将“沫水称为皂江”作为推断离堆在都江堰(灌县)的依据是牢靠的。刘沅认为“深淘滩,低作堰”的金石文为李冰所遗,是值得商榷的。关于“深淘滩,低作堰”见于古书记载的资料,最早是元代揭傒斯所撰大元勅賜脩堰碑:“水自离堆分流,入于南江,南江东至鹿角,又东至金马口,又东过大安桥,入于成都。俗称大皂江,江之正源也。北江少东为虎头山,為斗鸡台,台有水则尺为之画,凡十有一水及其九,其民喜过則忧,沒其則困,乃书深淘滩低作堰六字,其傍为治水之法,皆冰所为也。” 明朝洪武二至三年成书的元史河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沱离堆考 2022 年读刘沅 再谈 离堆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