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2 美学论坛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文 /葛华东 “ 艺术鉴赏 ” 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 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 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 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 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 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鉴赏 ” 与 “ 欣赏 ” 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 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 认识实现从
2、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 造活动。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 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 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 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 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 程度上是 “ 下意识 ” 的。 “ 下意识 ” 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 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 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 “ 审美直觉 ” 。“ 审美直觉 ” 即人
3、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 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我们鉴赏艺 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 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 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 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 其他任 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 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 “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 。当然, 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 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 “ 豁然开朗,
4、茅塞 顿开 ” 均有此意。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 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 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 积极作用。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 “ 通 感 ” 的高级阶段。 “ 通感 ” 是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的 互相交融,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宄其产生原因,学术 界莫衷一是,但无人否认通感的存在。事实上,艺术鉴赏中的 审美直觉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人的审 美直觉并非与生倶来,后天的教育和艺术实践对培养审美直觉 能力起很大作用。未成年人欣赏艺术作品很有限,审美直觉能 力一般不强
5、,只有在成年以后接受相当教育和艺术熏陶后,才 会以审美直觉来欣赏艺术。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的主体是人,审美体验是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状态 的人反作用于艺术作品而体现的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大文豪鲁迅先生对此颇有 见地,他指出: “ 文学虽然有普遍性, 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 就失去了效力。 ”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 高峰体验 ” 的观点, 阐述他所理解的审美体验: “ 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 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 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 ” 马斯洛 认为,“ 高峰体验 ”
6、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易发 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深 刻程度决定了心灵震撼的强烈、深沉程度,并最终影响所获得 的审美愉悦是否更 为高级。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包含注 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要素的心理机制互 相作用的过程,诸多要素互相影响、作用与渗透,关系微妙而 复杂,共同构成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些要素分别出现 在审美体验的各个不同阶段,增强了审美体验的深度,扩大了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7、http:/ 美学论坛 _ 23 审美体验的外延。 其一, “ 注意 ” 和感知。 “ 注意 ”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 向和集中,其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的实质就是一种 选择性,即从众多事物中把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挑选出来;集 中性则不然,集中性是在选择的事物上集中主体的全部心理要 素。 “ 注意 ” 有 “ 关注、留意 ” 的意思,能使人在短期内集中清 晰地反映某个特定事物而撇开其他事物。这种注意力源自其生 理基础,生理作用促使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趋于稳 定。对于 “ 注意 ” ,心理学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将其产生的原 因归纳为两个,即主、客观两个原因。客观原因是刺激物的特
8、点,主观原因是主体的心理状态。 “ 注意 ” 在艺术鉴赏中有重要 的作用,主要是 “ 心理距离 ” 与 “ 稳定性 ” 。 “ 心理距离 ” 最早出 自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的 “ 距离说 ” ,布洛认为审美感受产生的原 因是主体对客体保持 “ 心理距离 ” ,毫不掺杂任何实用或功利思 想,以纯粹的审美心境欣赏事物。 “ 心理距离 ” 不是一种艰深和 抽象的心理学现象,人们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解 释何谓心理距离。譬如时下热播的一些电视剧,题材和艺 术手 法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和观众的生存状态,某些人物的塑造极具 时代性和代表性,引起观众关注和热议,以致其入戏太深出现 过激行为。这种模糊艺术真实
9、和生活真实的例子就是心理距离 太近的表现,而面对艺术作品(如绘画)却揣测它的利益价值 则是心理距离太远的表现。当然,要求鉴赏者注意力能长久关 注某一作品,取决于注意的稳定性,这便涉及到另一个注意的 现象一一 “ 有意注意 ” 。 “ 有意注意 ” 使人在注意的稳定中保持 积极、良好心态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享受。我们知道,在 艺术鉴赏的初级阶段,注意的发生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 。 感知是 “ 感觉 ” 和 “ 知觉 ” 的合称,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 人类感官并在脑中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认识活 动的基础,而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综合的、整体性的把 握,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
10、解性等特征。感觉与知觉相互交 织,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感知是艺术鉴赏 的真正开始。各种艺术以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类感官,人类感知 其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调动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等多种心理因素,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感悟,积 极主动地感知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二,想象和联想。什么是想 象?康德的话非常经典: “ 它 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现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 的自然界。 ” 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所以家喻户晓,为世人津津 乐道,得益于这些文学作品生动细腻的描写,其人物刻画细致 入微,使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其次,想象、联想在一定程度 上填补了艺术作品的空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 鉴赏 审美 过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