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跨媒介表达_张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跨媒介表达_张萍.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DOI: 10.15997/ki.qnjz.2012.30.031 新闻实践 參张萍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跨媒介表达 传统意义上,记者、编辑的职责 泾渭分明,而在媒介融合时代, 记者和编辑的身份界限日益淡化,新闻 报道的完成已无法由记者单独承担。媒 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是:由记者 完成素材釆集,再由精通各类媒介业务 的编辑进行差异化加工,制作成多种媒 介形态的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媒介平台。 在媒介融合时代,编辑记者不仅要通晓 不同的媒介技术,也需具备新闻报道的 跨媒介表达能力。 报纸与电视文本表达的不同 与转化 下面以报纸与电视两种媒介的文本 表达为例,分析媒介表达的不同以及如 何互相转
2、化。 (一 不同 1. 思维方式 “ 媒介是人的延伸 ” , 不同的媒介 对人的不同感官起作用,也改变着人的 思维方式。报纸以文字为符号,作为人 工符号的文字所具有的抽象性,造就了 阅读这一可反复品味的行为,塑造了报 纸对抽象思维、线性思维的依赖。注重 内涵的挖掘及行文的讲究,成为报纸文 本表达的重要特征。电视传播符号涉及 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响、字幕、 音乐等自然符号。自然符号具有直观性, 包括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感性 多元、转瞬即逝的视听符号作用于人的 多重感官,故形象思维及统筹考虑多种 表现元素的场性思维为电视所倚重。 2. 表达技巧 电视解说 “ 为看而写 ” ,要少描写,
3、形象展现的任务主要由画面承担,解说 词旨在提供画面表现不出的内容,如新 闻要素、背景材料等。为引导观众观看 画面,解说词较多用 “ 这 ” 等指示代词。 “ 为听而写 ”形成了电视口语化的表达 诉求:多用双音词,少用同音异义词; 多用常用词,少用生僻词;多用短句, 少用长句;多用正装句,少用倒装句。 而报纸要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则离不开 描写。在报纸日益软化的趋向中,描写 的作用不可小觑。报纸文本浓重的书面 色彩使书面语、单音词、长句成为其常 用的表达元素。 报纸导语注重领头要素,允许用倒 装句把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 句首,而与电视新闻顺耳上口特质相适 应的正装句,却可能把最有价值的要素
4、 置于句子后半段。譬如报纸导语写: “ 造 成九死一伤的一起车祸,于今晨 5时许 发生于本市二环路东四段一十字路口 ” , 改写成电视导语则需调整语序及用词: “ 今天凌晨 5点多,在本市二环路东四 段的一个十字路口发生了一起非常严 重的车祸,车祸最终造成了九死一伤。 ” 电视过耳不留的特性也使其不排斥要点 的适度重复,而前后内容重复却被报纸 视为多余。 虽然报纸与电视新闻的结构方式大 体一致,但是文字对时空限制的突破给 予了报纸文本更自由的结构空间,穿插 技巧因此在报纸文本中简便易行。而电 视主要使用受时空限制的自然符号的特 点,对文本思路的清晰简明提出了更高 要求,对这一要求起消解作用的穿
5、插手 声,也不是不能发声,而是别人不给你 发声的机会。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 大变,别人不得不给你发声的机会了。 ” 这一感叹,意味深长! 不过,引人深 思的是,中国媒体驻 外机构众多,驻外记者也不计其数。可 以肯定,参加美国和日本官方新闻发布 会的媒体,绝对不止新华社一家,记者 也绝对不止冉维、郭一娜两人。为什么 “ 钓鱼岛发问 ” 发生在新华社,发生在 冉维、郭一娜身上?答案不难得出:因 为新华社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郭 一娜、冉维供职于新华社, “ 新华社 ” 这个著名的品牌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 这就告诉我们:媒体的实力影响着记者 的地位,强大的媒体就是所属编辑记者 强大的精神支撑。 媒
6、体的影响力从何而来?我们不时 听到一些业界的同志甚至媒体的领导或 抱怨、或自 嘲:认为自己是地方媒体、 是小媒体,分量轻、地位低、作用小等, 把媒体的影响力与媒体的行政级别、归 属的部门、所处的位置等客观因素画等 号。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一些 地方性的报纸,却拥有全国性的订户; 一些边缘部门主办的刊物,却吸引着许 多高端作者。这就充分说明,媒体的影 响力与自身作为、自身实力有着至关重 要的联系。无论是什么级别、什么类型 的媒体,如果坚持讲政治、守规矩,严 格按照党的宣传要求行事,如果经常推 出一些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精品力作, 如果始终把普通民众装在心中,如果宣 传的方法手段不断创新 如
7、果是这样 的媒体,必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其派 出的编辑记者,也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关 注和尊重。相反,如果长年碌碌无为、 平平庸庸,还不时惹是生非,甚至受到 有关方面的警告批评,媒体影响力将无 从谈起,其派出的记者,也肯定不受欢 迎。我们相信, “ 钓鱼岛发问 ” ,一定也 (作者为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 政工编辑室主任 ) 会让许多媒体机构有所触动。 青年记者 2012年 10月下 | 49 新闻实践 法在电视文本中明显受限。这也正是以 一个人的故事为线索的华尔街日报体能 盛行于纸媒,却很难叩开电视大门的缘 由。华尔街日报体的故事化很难离开个 人故事的多次介入,这种繁复的穿插技 巧不能彻底融入电
8、视,最终华尔街日报 体转至电视只能变形为更简单的点面式 结构,即只在报道一两处插入个人故事, 并不首尾照应地多次穿插个人情节。 此外,报纸文本的断裂行文意味 着段落之间对语言衔接作用的有意识剥 离,其目的在于淡化过渡性语言的外在 黏合性,而强化文本内在逻辑的黏合作 用,报纸文本的语言也因此更简洁。而 过渡是电视解说不可或缺的一大功能, 正是依靠解说词的衔接才把不同的画面 段落、同期声段落联结为有机的整体。 3. 语体色彩 文字的理性化为报纸文本勾画出冷 峻的语体色彩。除目击式报道、体验式 报道等釆用记者第一人称叙事外,当事 人第一人称叙事在报纸文本较少使用。 而注入人际传播因素、重视交流感的电
9、 视文本在人称及叙事视角运用上更灵 活,并不排斥这种主观视角。有电视台 曾模拟小狗 “ 巴布 ” 的口吻、以第一人 称报道了某宠物比赛,文本以小狗内心 独白的方式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与动物和 谐相处的主题,亲切活泼的风格充分释 放出电视 “ 类人际传播 ” 的魅力。如此 釵事 风格对客观理性的纸媒而言有些格 格不入。 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记者的出镜把 记者角色从幕后推至台前,记者与观众 的 “ 面对面 ” ,赋予记者在描述见闻的 同时点评事实的交流语境,而在报纸相 对应的报道类型目击式报道中,记者对 新闻事实的主观评判却会破坏报纸的冷 静风格,隐身于文字背后的釵事方式限 制了记者的发言权限,其观点表
10、达受制 于客观性原则,比如借他人之口发言。 (二)转化 电视同期声可与报纸文本中的直接 引语对接,电视解说对釆访对象话语大 意的转述则相当于报纸文本中的间接引 语。电视画面及音响在报纸文本中呈现 为描写。事实上,报纸文本要转化为电 视文本,只需对报纸文本内容进行分解, 有的以画面表现,有的由解说词、同期 声、字幕等承担,电视表达更是 “ 镶嵌 ” 的艺术。关键在于掌握不同传播符号的 特性。 电视文本并不绝对以画面或解说为 主,视内容的抽象性而定。当文本以形 象传达为主时,如报道有现场感的民生 新闻、体育新闻,文本就要以画面为主, 解说为辅,发挥画面自身的叙事功能。 反之对会议新闻、政策传达之类
11、的抽象 题材,文本则以解说为主,画面只起配 合作用。在纯粹以画面或解说为主的文 本表达之外,更多的是二者的结合,即 文本兼有形象与抽象的内容,其表达有 的段落以画面为主,有的段落则以解说 为主。电视文本的表达过程正是各传播 符号互补共存的过程。明确各符号的分 工合作,是报纸文本与电视文本相互转 化的基本思路。 跨媒介表达 跨媒介表达由电视、报纸、广播、 网络及其他新媒介文本表达系统构成。 广播表达与电视一脉相承,在用解说衔 接不同传播符号方面,广播与电视异曲 同工。与电视 “ 为看而写 ” 、 “ 为听而写 ” 略有不同,广播只“ 为听而写 ” 。一方 面广播同样注重口语化;另一方面因其 传播
12、符号缺失图像、字幕等视觉元素, 只涉及听觉系统的解说、同期声、音响、 音乐,故视觉形象只能借助广播解说的 描写手法呈现,这与电视解说的 “ 少描 写 ”明显不同。因为不少网络报道均转 载自报纸,故网络文本对报纸文本的表 达技巧具有一定继承性。不过网络更新 快、互动强等特性为网络文本表达注入 了新因素。超文本写作、实时写作、多 媒体形式、交互式写作,为网络文本表 达勾勒出异于报纸文本的样貌。 跨媒介表达映射在文本整体,也投 照在文本细部。以消息标题为例,报纸 标题可虚实题结合,书面色彩浓厚;广 播电视标题则限于实题,口语风格鲜明, 相较而言,诉诸 声音的广播标题比诉诸 文字 (字幕 )的电视标题
13、口语色彩更浓 ; 网络标题不仅以实题为主,也更强调标 题的吸引力,以便网民的阅读兴趣从标 题页延展至正文页,为便于文本的日后 搜索,关键词意识也成为网络标题制作 的重要因素。 跨媒介表达既体现在传播符号、话 语方式的转换上,也表现在角度等内容 方面,毕竟融合新闻的最终走向并非同 质化。报纸以深度取胜,广播电视以现 场感、形象性见长,网络以速度、信息 量胜出。跨媒介表达的法则是文本内容 与形式均要突出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 毕竟每种媒介技术都有自己的内在偏 向。 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釆编人员要能在 不同的媒介文本表达及风格之间灵活转 换,融会贯通和变通适应能力显得非常 重要。跨媒介表达为 “ 全能型 ” 釆编人 才塑造夯实了基础,然而 “ 全能 ” 并非 对融合新闻人才的最终要求。全盘通晓 的目的不在于样样全能,而是了解自己 在整体中的占位,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分 工协作。因此,以精通一种媒介的编写 技能为基础的一专多能,是媒介融合时 代对釆编人才的要求。 【本文为 2彳年四川师范大学教改 课题 “ 新闻写作课程培养学生跨媒 体写作能力的教学改革研究 ” 阶段性研 究成果】 注释: 【加】马歇尔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 理解媒介一一论人的延伸 M,译林出版社, 2 11年版,第 15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 传播学院) 50 I青年记者 2012年 10月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