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通讯的变革_张萍.docx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通讯的变革_张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通讯的变革_张萍.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DOI: 10.13734/j .cnki. 1000-5315.2012.04.026 第 39卷第 4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Vol. 39, Na 4 012 年 7 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y,2012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通讯的变革 张萍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都 610068) 摘要 : Web 2.0时代微博的锐不可挡强化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在此语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及其新闻 文体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碎片化、浅表化、
2、情绪化,既赋予传统媒体上以深度与理 性见长的通讯文体大显身手的机会,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及个性化等传播优势又暴露出当代通讯的发展短板, 变革势在必行。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是当代通讯变革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媒介融合;微博;传播环境;新闻通讯;变革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 1000-5315(2012)04-0170-05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 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 趋势。与其说媒介融合是新媒体向传统媒体的靠拢, 倒毋宁说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借鉴与吸纳。尤其 在 W e b 2. 0时代,伴随着微博的勃兴,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通讯指 “ 报纸、刊
3、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 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 ) 新闻 体裁的总称 ” 1316。媒介融合语境对通讯而言机遇与 挑战并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碎片化、浅表化 传播,在满足受众快餐式浅阅读的同时,也赋予了长 于完整、详细、深入报道新闻事实的通讯以广阔发展 空间,比如国 内一些报纸纷纷设立深度报道部,美国 华尔街日报压缩印刷版上的常规资讯而放大深度 新闻,都是很好例证。而另一方面,传统通讯的报道 样态己无法适应融媒时代要求,变革迫在眉睫。 一当代通讯的发展短板 (一)直击现实问题力度不够 当代通讯历经 “ 高、大、全 ” 报道、深度报道、大特 稿、新新闻报道等发展形态后
4、,报道理念、手法均有较 大改进。但就整体而言,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力度不 足、重主题宣传的倾向依然存在。如此倾向虽早己存 在,但 “ 传统的正面报道为主的喜鹊文化在新媒体环 境下显得不合时宜 ” M。 网络的开放性赋予一些现实问题背后的信息以 呈现机会,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垄断者,其议程设置 功能正被淡化。受众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触者,而 成为主动的信息选择者、讨论者乃至生产者、发布者。 在 “ 人人都是记者 ” 的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蓬勃发 展,普通人也介入到新闻报道与公共事务中,受众的 参与精神与公民意识被大大激发。当代通讯重宣传 报道而对现实问题回应乏力的倾向,显然已无法适应 受众的变化。 事
5、实上,当下通讯并非不触及现实问题,比如食 品安全问题等,只是着力点不对。简单化思维及对轰 动效应的追求,使报道多着墨于 渲染负面事实本身及 情绪化的道德批判,却并未进入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因 果链条。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框架是 “ 对新闻的选择、 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 ” ,它 “ 对受众认识、理解 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 响 ” 。媒体对问题表象的渲染,放大了公众的 收稿日期 = 2012-04-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2011年而上项目 “ 当代通讯的变革与文化环境的变迁 ” ( 编 5: 11SB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萍 ( 1 9 7
6、3 女 .四川阆中人 .四川师范火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170 张 萍媒介 融合语 境下新 闻通讯 的变革 担忧,看似直面矛盾,却并未直击问题核心。 (二) 详细有余而深入、生动不足 “ 现在不少地方媒体的深度报道,篇幅够大,版面 也够突出,但多是事件的叙述和数字材料的罗列,缺 乏提炼和观点,缺乏富有见地的分析 ” w。不仅如此, “ 迄今新闻报道都侧重硬事实,软事实经常缺席 ” 5。 所谓硬事实是指时空概念及事实要素,软事实常表现 为场景细节、现场气氛等 。一 篇新闻不可缺少硬事 实,但纯粹由硬事实构成的新闻,又难免单调呆 板 _971。对通讯这种讲求感染力的文体而言,单调 呆板是极可怕
7、的,新媒体环境下则更是如此。受众快 餐式阅读习惯衍生出其对可读性的高要求, “ 信息消 费轻松化 ” 己成为受众信息消费方式变化的特征之 一。 此趋向 “ 不仅体现在年轻受众群体,也体现在其 他年龄段群体 ” , “ 哪怕是非常严肃的信息,如果不是 轻松化提供的,那么他们可能不愿接近、接受、接 纳 ” 744。倘若通讯堆砌 “ 原材料 ” ,精加工不足,受众 必然会采取选择性接触策略。 (三) 缺乏个性化风格 数字化生存时代是一个 “ 沙皇退位,个人抬头 ” 、 “ 消解中心主义 ” 的时代 825。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赋 予受众去中心化的思维意识。 “ 探索与创新精神 ” 成 了重要的互联网精
8、神 W8。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鄙弃雷 同,要求记者有个人风格。 风格是文章在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特点 的总和。我国名记者的通讯并不乏个人风格,比如范 长江的历史厚度、穆青的散文色彩。在新媒介环境 下,报道对速度的拼抢,导致新闻写作精耕细作意识 被淡化,于是一些通讯风格尽失。 “ 大量的新闻作品, 很难说有什么风格。现在的许多新闻作品,不仅写法 雷同,而且取材、语言、内容,都是雷同的 ” 1。少了风 格,通讯就失去辨识度与审 美性,注定会快速湮没于 新媒体时代浩瀚的信息海洋。 (四) 多囿于静态、封闭的传统形态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在于其开放性。 新媒介语境下,当代通讯对传统报道观念、
9、手法及样 态虽有突破,但总体而言突破还较有限。大部分通讯 还保持着传统样貌,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它们更多 表现为完成式报道,往往事件尘埃落定或告一段落 了,相关通讯才会问世,而问世的通讯多为单一媒介 上的单篇形态。虽然在传统意义上通讯被视为一种 体裁,但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当代通讯并不能被简单 理解成一种凝固僵死的文体。 二当代通讯变革的依据 新闻文体并非一成不变,社会环境的演变、传播 媒介的变革、受众心理的变化都会对新闻文体产生深 刻影响,使之不断发展演进。这一系列关联性如下: 社会变动 新闻报道 媒介 受众 作为常见的新闻文体,通讯的变革方向也同样取 决于上述关联性因素:社会、媒介、受众。
10、(一) 社会因素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改革 攻坚期,各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 是各项 改革均进入临界状态,在新旧观念、体制碰撞的过程 中,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比如贫富分化、通货膨胀、房 价问题等,社会焦虑现象较为普遍。二是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得以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社 会系统向公民社会转化。三是伴随着社会由现代向 后现代、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当代文化呈现出 向视觉文化的转向。通讯是真实、详细、生动、深入地 反映社会变动的报道形式,上述社会特征为当代通讯 的变革提示了方向。 (二) 媒介因素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深刻影响了传统媒体及其新 闻文体的发展方向。新
11、媒体的非线性、交互性、个性 化传播一方面界定了新的新闻叙事方式,即去中心 化、互动性、个性化的话语形式,另一方面新媒体尤其 是微博 “ 催生了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 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为代价的 ” D1 ,这就为以深度 见长的通讯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正如有学者所 言: “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绝不是两个载体的结 合,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运用你的独特去战胜对手的 不具有。 ” 因此通讯在吸纳新媒体优势的同时,也 要保持并强化自身特色。 (三) 受众因素 媒介融合语境下,受众的角色向两个方向转化: 一是公众,二是用户。公众的基本权利是参与国家政 治生活与社会公共事务。公众围绕公共话题
12、展开自 由、开放、理性的讨论,通过公共领域的合理交往形成 公共舆论。在当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己成为 推动受众向公民转化的重要力量。与 “ 受众 ” 相比, “ 用户 ” 一词不仅经济色彩更重,主动性也更强,媒体 及其产品被 “ 用户 ” 自主使用,传者与 “ 用户 ” 的地位完 全平等, “ 用户 ” 也更细分化,有着小众化甚至个人化 的需求。受众角色的转型呼唤着当代通讯的嬗 变。 17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三当代通讯的变革方向 (一)理性关注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己基本具备公民社会的条件,公民积极 参与政治及社会生活已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发展 潮流,这就为公共话语的形成提供
13、了丰腴土壤,而大 众传媒正是公民得以关注公共话题,并形成公共话语 的主要渠道。 1. 强化公共性,淡化宣教味 所谓公共话题是涉及公民利益的话题,比如食品 安全、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公共话题包 括有中性信息、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中性信息主要 是不涉及是非评判的动态信息,与正面信息相关的是 典型报道,而负面信息就涉及问题报道。 媒介融合语境下,舆论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舆论环境更加开放。淡化宣教色彩,成为通讯一大改 革方向。高明的引导一定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而是 平等交流的姿态,因此即使是有关公共话题的典型报 道,比如典型人物报道、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等, 也要 “ 由张扬 高、大
14、、全 的宏大叙事转向突出 平(平 凡)、朴(朴素)、实(实在 ) 的微观刻画 ” 13,由可 “ 敬 ” 变为可 “ 近 ” 。 与其大张旗鼓地进行 “ 主题宣传 ” ,倒不如多开展 “ 主题报 道 ” ,淡化自上而下的宣传味,强化对社会问 题的关注。在转型期回避问题只会让民怨沸腾,更为 谣言的滋生埋下隐患。记者要通过日常观察及多渠 道了解民意形成问题单,但不是有 “ 问 ” 必录,而是选 择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报道。 2. 建设性引导问题解决 随着舆论环境的开放,民众观点也日趋多元,其 中不乏一些偏激、情绪化的表达,这在网络上表现得 比较突出。而传统媒体要超越新媒体之处也在于此, 如
15、何强化自身的思考深度与引导能力,既不回避社会 问题,又善于对众声喧哗的舆论进行理性引导。 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既强调 “ 第一解 释权 ” , 也强调建设性。换言之,应速度与深度并举,力求及 时提供深度阐释,又不渲染,不煽动,引导问题解决。 要获得 “ 第一解释权 ” ,就要快速抓准问题核心,不断 追问,并善用团队作战,合作采访,达成速度与深度的 平衡。而建设性的实现,是绝不能为追求眼球效应而 极尽渲染之能事,更不能诱导受众的偏激情绪。 以南京江宁区 “ 垃圾猪 ” 报道为例,连篇累牍地铺 陈“ 垃圾猪 ” 养殖之乱及 “ 垃圾猪 ” 危害之大,却对监管 失职这一问题核心视而不见,这并非积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媒介 融合 语境 新闻通讯 变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