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致良知读后感.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致良知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致良知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肯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致良知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致良知读后感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熬煎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王阳明提倡众生同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当把自己看的轻贱。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限制在一个度内。根据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
2、这个限制的度。假如王阳明在世的话,他肯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须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限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由。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行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当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肯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净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当好好地去发觉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
3、,良知愈多,实践实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索,人就简单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因此,我们要培育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实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全神贯注做有意义的事情。致良知读后感2“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持续到今日,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确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谛终归经验过很多岁月而覆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惋惜。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
4、”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学问,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同流合污。只惋惜长期以来我们不相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假如,今日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溢自己的理论学问和只知道学理论学问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良知 读后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