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gps 层析反演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的电离层二维电子密度重构-周晨.pdf
《基于 gps 层析反演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的电离层二维电子密度重构-周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 gps 层析反演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的电离层二维电子密度重构-周晨.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38 卷第 6 期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Vol.38No.6 2016 年 6 月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un. 2016 基于 GPS 层析反演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的电离层二维电子密度重构 周 晨 * 雷 勇 赵正予 张援农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武汉 430072) 摘 要: GPS 层析反演和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反演可以给出电离层大尺度 2 维电子浓度分布,该文基于 3 次电离层垂测、 GPS 层析探测和斜向返回探测的实验结果,比较了 GPS 层析反演和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反演得到的大尺度电子密度 2
2、 维分布。结果表明 GPS 层析和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都能较好地重构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反映电离层大尺度的空间结构。通过和电离层垂测结果 的比较,表明 GPS 层析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得到电离层 F2 层最大电子密度和峰高具有较好的精度。 关键词: 电离层层析;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电离层电子密度 中图分类号: P352; TN0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5896(2016)06-1496-07 DOI: 10.11999/JEIT150981 Two Dimensional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Reconstruction Based
3、on GPS Tomography and Oblique Backscatter Inversion ZHOU Chen LEI Yong ZHAO Zhengyu ZHANG Yuanno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Both GPS Computerized Ionosphere Tomography (CIT) and BackScatter Ionosonde (BSI) can provide two-dimensional electro
4、n density profile in large scale.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ree separate vertical ionosonde, GPS computerized ionosphere tomography and backscatter ionosond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of GPS computerized ionosphere tomography and backscatter ionosonde. The res
5、ults show that both methods reconstruct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very well and reflect spatial structure of ionosphere. These two methods show high accuracy in the biggest electron density and peak height of F2 layer in contrast with the result of Vertical Ionosonde (VI). Key words:
6、 Computerized Ionosphere Tomography (CIT); Ionospheric BackScatter Ionosonde (BSI);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1 引言 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是重要的电离层参量,不仅对研究空间天气事件和电离层物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对无线电通讯、航天活动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的精度等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电离层可以通过雷达、卫星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获取电离层的相关结构信息。电离层的垂直探测和斜向探测都只能获取小范围的信息,能对电离层进行大范围大尺度探测的只有斜向
7、返回探测和电离层层析。这两种方法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尝试,一些算法被认为比较可靠。但是对于两种探测手段的对比,还没有过。因此我们设计了几次探测实 验,进行对比研究,发收稿 日期 : 2015-09-06;改回日期: 2016-03-28;网络出版: 2016-05-05 *通信 作者 :周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204111, 41574146) Foundation Items: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204111, 41574146) 现两种方法都有比较好的可靠性和符合程度,结果均优于 IRI 模
8、型。 电离层层析是计算机层析成像在电离层探测中的应用,适合监测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大尺度结构和扰动。文献 1首次提出电离层层析后,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方法。文献 2将联合迭代重构算法用于电离层层析 。 文献 3提出乘法代 数 重 构 算 法 (Multiplicative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MART)。文献 4提出了一种联合重构算法来解决层析中的不适定问题,并使用该方法对 2003年 8月 21日地磁暴进行了观测 。文献 5使用 MART 算法对 20032006 年磁暴期间欧洲区域电离层进行了层析和演变分析 。 文献 6针对
9、反演中松弛因子和加权参数固定不变,迭代收敛速度慢,精度不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联合迭代算法。文献 7给出了时变 3 维电离层层析成像重建公式,文献 8,9结合掩星和 GPS 地面台网进行了层析研究。 第 6 期 周 晨 等: 基于 GPS 层析反演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的电离层 二维电子密度重构 1497 天波地基斜向返回散射探测是研究电离层的重要工具 10,电波通过电离层反射和地面的散射返回。有两种后向散射结果,第 1 种包括以固定方位角和频率进行仰角扫描,第 2 种是扫频探 测结果 11。对于后者,由于时间和空间聚焦效果,斜向返回电离图有较清晰的前沿,该前沿有效地反映了电波路径下电离层电子
10、密度分布,斜向返回探测反演就是利用斜返电离图的最小群时延曲线重构 2 维电子密 度 12。文献 13提出一种方法,利用电离图前沿推导准 抛物 (Quasi-Parabolic, QP)模型参数 。 文献 14将 文献 13的方法推广到 QPS 模型下的反演,文献15,16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反演出了电离层准抛物线模型参数,并将结果与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具有较好的精度。文献 17 利用国际 电离层参考(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 IRI)模型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了电离层 2 维电子密度重构。 本文首先对电离层层析反演和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电子密度的方法进行
11、简单介绍,然后通过3 次实验,对电离层层析反演和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电离层垂测结果对反演得到的电离层临界频率进行了验证。 2 重构方法 2.1 电离层层析 电离层层析就是根据由 GPS 传播路径上的总电子 含量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来重构反演区域内的电子密度。沿卫星 信号路径的 TEC 可表示为 TEC ( )dl N s s (1) N(s)为电子密度, l 为卫星和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径。 电离层层析反演模型分为函数基模型和像素基模型,式 (1)中 N(s)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在此为了反演方便我们选择像素基模型。它是把反演空间离散化
12、,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代表一个像素,像素值就是网格内的电子密度值,同时假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电子密度保持不变。则卫星信号传播路径上的 TEC 就可以表示成像素与射线在网格内截距的乘积之和 18: 1T E C , 1, 2 , ,ni ij j ij A x e i m(2) 式 (2)可写成矩阵形式 : 1 1 1m m n n my A x e (3) 式中, y为 m 条 GPS 射线所得 TEC 组成的列向量,A为射线穿过像素区域截距组成的投影矩阵, X是未知参数,也就是要求的电子密度值,它是 n 维列向量, e是离散误差和观测噪声。由式 (3)可以看到,像素基模型的层析反演
13、就是已知 y 和 A 求解 X 的过程。 在电离层层析反演中,由于地面接收机有限并且不均匀,以及观测仰角的限制, GPS 所得 TEC数据缺失较多 ,经常加入先验的概率模型 (如IRI2012)作为反演的初始值,这种方法对模型的精度要求比较高。由于数据量的不足,有些网格可能没有 GPS 射线穿过,得不到观测数据的修正,迭代的结果仍是初始值。 本文采用乘法代数重构算法 (MART),该算法的数学基础是最大熵原理,收敛速度快,一般 10 轮以内即可收敛,更重要的是解均为正值,正好满足层析的收敛要求。 m a x11k ijijnk k kj j i ij jjx x y x(4) 2.2 电离层斜
14、向返回电离图反演 斜向返回电离图反演的基本原理已在文 献 19, 20中进行 了基本的介绍,本文使用电离层 QP 模型作为电离层斜向返回电离图反演的初始模型。 2 21 , ()0 , m b bmbm b mr r r rN r ry r r yNr其 他(5) N(r)是距离地心 r km 处的电子密度, fc是临界频率,Nm是最大电子密度, rb是电离层底部高度, rm是最大电子密度高度, ym是半厚度。 在单层 QP 模型下,探测频率为 f、发射仰角为的信号的群路径 P和落点处地面大圆距离 D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来。 02212 s in s in s in44 ln2 2 s inbbb
15、bBP r r rA AB ACAr B r A (6) 200 c o s 4= 2 ln2 4 s in2br B ACDrC CBCr C(7) 其中, /cF f f ; 2211 bmrA F Fy; B 1498 电 子 与 信 息 学 报 第 38 卷 2222mbmrrFy; 2 220 cosbmmrrCrFy; 为射线在电离层底的入射角,且有 0cos cosbrr。 反演需要从原始扫频电离图 前沿描迹上选取( 3)NN 个点 ( , )( 1,2, , )i rif P i N。然后设定电离层初始模型,设定模型参数搜索空间为 ,cmmf h y ,空间参数设定可以参考历史
16、观测数据。一般来说,参数空间的设定视季节情况以及探测时段而定的不同,即不同季节、白天或是夜间都需要参考历史观测数据来设 定搜索空间,这样更能保障反演结果的正确性。反演的目标函数表示为 21,1 e x p , 32p c F m F m FN i c m m r ii if h yP f h y P NP(8) 其中, , 1,2, ,riP i N是原始电离图前沿描迹上相对应于探测频率 , 1,2, ,if i N 的实测群路径;, , , 1, 2, ,i c m mP f h y i N是使用模型参数空间中的参数计算所得的理论群路径; iP 是 riP 的测量误差,假定为独立高斯分布。在
17、 p 取最小值时所对应的模型参数就是最佳反演结果。 3 实验与反 演结果 3.1 实验介绍 为了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本文使用武汉大学电离层实验室自主研制的新型武汉电离层斜向返回散射探测系统 (Wuhan Ionospheric Oblique Backscattering Sounding System, WIOBSS)进行了3 次斜向返回散射探测实验,同时在相应区域进行了 3 次电离层层析实验。 WIOBSS 工作频率为 630 MHz,扫频频率间隔 0.2 MHz,最大功率 200 W,实验对数周期天 线 21。为了验证算法的精准性,在各自实验方向上还分别设置了一个垂测点,获 取该点上
18、空频率高度图,该系统与 WIOBSS 大致相同,但使用三线式天 线, 探测方向也与天线垂直。 电离层层析数据来自于 GPS 地面接收机的观 测文件和导航文件,由观测文件中的伪距和相位,分别差分得到绝对 TEC 和相对 TEC,由导航文件可以得到 GPS 卫星的瞬时位置,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层析方程。 第 1 次实验是在 2010 年 8 月 25 日,当地时间10:3015:00, WIOBSS 位于武汉大学珞珈山(30.5 N, 114.3 E),方向为正南,每 30 min 进行一次探测,并绘制出斜返电离图。垂测站点位于江西宜春 (27.7 N,114.3 E),距离武汉 315 km,每 5
19、 min探测一次。电离层层析网格划分为:纬度范围 18 32 ,间隔 1 ;经度范围 109 120 ,间隔 1 ,在高度上 100500 km 区间内间隔 10 km, 550800 km 区间内间隔 50 km, 10002000 km 区间内间隔200 km。 第 2 次实验是在 2011 年 5 月 24 日,当地时间12:0020:30,WIOBSS位于昆山 (31.1 N,120.5 E),方向大致沿纬度方向,每 30 min 进行一次探测,并绘制出斜返电离图。垂测站点位于河南太和 (33.2 N, 115.3 E),距离昆山 542 km,每 5 min 探测一次。电离层层析网格
20、划分为:纬度范围 29 39 ,间隔1 ;经度范围 112 123 ,间隔 1 ,在高度 100500 km 区间内间隔 10 km, 550800 km 区间内间隔 50 km, 10002000 km 区间内间隔 200 km。 第 3 次实验是在 2012 年 11 月 7 日,当地时间8:4517:15, WIOBSS 位于昆山 (31.1 N,120.5 E),方向为西北向,每 30 min 进行一次探测,并绘制出斜返电离图。垂测站点位于武汉 (30.5 N,114.3 E),距离昆山 630 km,每 5 min 探测一次。电离层层析网格划分为:纬度范围 25 36 ,间隔 1 ;
21、经度范围 110 122 ,间隔 1 ,在高度 100500 km 区间内间隔 10 km, 550800 km 区间内间隔 50 km,10002000 km 区间内间隔 200 km。 3 次实验中探测设备 (电离层垂测仪、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雷达、 GPS 地面接收机 )地理位置如图 1所示。 图 1 3 次 实验安排图 第 6 期 周 晨 等: 基于 GPS 层析反演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的电离层 二维电子密度重构 1499 3.2 反演结果 图 2 给出了 2010 年 8 月 25 日第 1 次实验的结果,第 1 行和第 2 行分别对应地方时 10:30 和地方时 13:30,由国际参考
22、电离层模型 (IRI-2012)、电离层层析 (CIT)反演和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 (BSI)电离图反演得到的 2 维电子浓度剖面。横坐标地面距离对应着实验中距离斜返雷达的距离。从图 2 中可以得到,电离层层析反演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得到的结果都能较好反映中纬度电离层空间大尺度分布。由于在第 2 次实验中,斜向返回探测雷达的电波是从武汉发射,沿经度线往南,因此电波经过了由赤道喷泉效应产生的北半球中低纬度电子密度增强区域 (俗称 “ 北驼峰 ” ),从图 2 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电离层层析结果和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雷达的结果都有清晰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斜向返回电离图反演得到的电子密度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gps层析反演和斜向返回探测反演的电离层二维电子密度重构-周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