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_高媛媛.docx
《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_高媛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_高媛媛.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題目: 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彳、人提 x的卞位论义坫印力师指 4 K进行的研究 I: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 !论; c屮引川他人 ii经发及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匕加 r 特別标 ;4:对木研究及,位 i仑 义 故 出 以 献 的 老 师 、肋 友 、丨別 : &义屮作 JU确说叫扑 心感谢 f !: : t i W t : 芩卞 r期 : II& I 月 B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7位论文作开完个了解叫南人,打 X保留、使川,位论文的规 W, ff权保衍儿 N W家 ff义部丨 成机构这文论义的 W卬 f丨和磁泡 :,允 作论义被作阅和仍阅本人授权
2、叫七人,研究 1丨院 0.05),目标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 F (1, 91) =11.568, p 0.05), 效价 x目标的交互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 F (1,91) =7.686, P 0.05),但前者短于后者:对他人而言,跟 幸福相联系的反应时显著慢于跟不幸相联系的反应时 ( P . 5),似前者低 r-后者:对他人而言,跟 幸福相联系的错误率显著高于跟不幸相联系的错误率 ( P 0.05),效价 X目标的交互效应显著 ( F (1,91) =8.732, P0.05。 对于 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高低 AS组的差异也不显著, t(90)=-0.536, p0.05。 这表明
3、 AS 分数和 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 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的变化存在不一致,内隐和外显幸福感 很有可能是分离的。 进一步将被试按照幸福感指数得分分为高低两组,其中低分组 WB分数为 M=5.401, SD=0.952,高分组 WB分数为 M=8.744, SD=1.716。 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幸福感指数差异显 著, t(70,301)=-11.555, p0.05。 这表 明 WB分数与 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的变化存在一定不一致,和 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的变 化则有很大的不一致,这可能预示着内隐和外显幸福感的分离结构。 表 9高、低 WB组的内隐幸福感情况 低 WB 高 WB M S
4、D M SD 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 0.273 0.285 0.433 0.452 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 0.4808 121.419 -7.198 109.947 1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讨论 6讨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基本的实验验证了主观幸福感存在内隐效应,运用 GNAT和 EAST两个 不同的范式相互映证。使用 GNAT范式测量时,发现内隐幸福感的 GNAT效应显著,被试更 容易将自我与幸福词联系起来,同时将他人与不幸词联系起来。使用 EAST范式测量时,发现 内隐幸福感的 EAST效应显著,被试将自我跟幸福词联系起来的反应时短于跟不幸词相联系 时,前者的错误率也更低,但两项数据的差
5、异均不显著。与此同时,相较于跟不幸词相联系, 被试将他人跟幸福词联系起来的反应时显著更长,错误率显著更高。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表 明釆用这两种范式来测量内隐幸福感具有可行性,但运用 EAST范式的测量效果有待进一步研 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运用 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量表、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 等量表测查被试的外显幸福感,并比较高低幸福感指数组、高低情感平衡组和高低生活满意度 组其内隐幸福感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内隐和外显幸福感的变化方向并不一致,两者很有可能 是相互分离的结构。 6.1内隐幸福感的特点 从对研究一的结果分析可以得知,对自我而言,与幸福词联结在一起的辨别力指数显著高 于与不幸词
6、联结在一起的辨别力指数。根据结果,可以推论,自我与幸福词有更强的内隐联结, 这可能说明了人们通常有较高的自我内隐幸福感。然而更有趣的是,对他人而言,与不幸 词联 结在一起的辨别力指数显著高于与幸福词联结在一起的辨别力指数,由此可以推论,人们可能 倾向于将他人与不幸词联系在一起。这种结果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说明被试很可能在内隐层 面对自己的幸福感有更高的评价,而对他人的幸福感则有相对较低的评价,因而使用 GNAT 范式来测量内隐幸福感具有可行性。然而,只用 GNAT这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还远 远缺乏说服力,需要用其他的方法来进一步验证这项研究结果。于是,研究二采用了 EAST 范式来对内隐
7、幸福感进一步加以研究。 从对研究二的结果分析可以得知,对自我而言,跟幸福 相联系的反应时与跟不幸相联系的 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跟幸福相联系的错误率与跟不幸相联系的错误率也无显著差异。但从描述 统计的数据可以发现,对于自我的幸福反应时低于不幸反应时,对于自我的幸福感错误率也低 于不幸错误率;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对他人而言,跟幸福相联系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跟不幸相 联系的反应时,跟幸福相联系的错误率显著高于跟不幸相联系的错误率。 根据研究二的结果,可以推断出被试对于自我的幸福感有相对较积极的评价,虽然尚未达 到显著水平,而对于他人的幸福感则有显著的更加消极的评价,因此可以采用 EAST范式测 量 内隐幸
8、福感,但具体的测量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研究一的结果,研究二的实验结果为被 试的内隐幸福感情况提供了更多的证据。这大体符合本研究的实验假设和预期,也与以往的相 关内隐幸福感结果大致相同:徐维东、李森、王然等都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查内隐幸福感, 2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讨论 结果均发现被试更倾向于将自我与表征幸福的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由于关于幸福感的内隐研 究目前还较为缺乏,在这里无法做过多比较。 从积极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上来看,对自我持有更加积极的看法对于个体适应生活是更加 有益的,有助于更好地融入所处的环境和即将要面临的生活。当对于自我的幸福感有较高的评 价时,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充满光
9、明的,而自己的存在是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的,这有助于维持 较为正向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图式 (Thrash, Elliot, Maruskin, Cassidy, 2010 )。另外,对于自我 有较为乐观的预期和评价更有助于进行自我调节,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个体可以更有效地调 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及时调动资源和能量去加以应对。若个体对 自我抱持黯然、悲观、失望等 消极的态度,可能会伴随消沉低落的情绪和自我否定的心态,从而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 问题 (Strunk, etal, 2006) 6.2内隐幸福感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 以往关于内隐和外显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多采用相关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场斌 (2
10、013)、 李森 ( 2012)等的研究发现运用 IAT范式测量所得的内隐幸福感和外显幸福感之间相关较低 或不相关。耿晓伟等人 ( 2006)通过两个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内隐幸福感,两个 IAT中使用 的属性词均来自测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外显自陈量表。徐维东 ( 2005)等的研究通过建构结构 方程模型发现内隐和外显幸福感具有不同的性质,是属于不同维度的结构。已有关于内隐幸福 感的测量多采用 IAT范式,国内仅有黄俊伟( 2010)、余寒露 ( 2013)等少数几人采用 GNAT 范式研究了内隐幸福感,结果均发现内隐和外显测量结果之间相关不显著。但由于内隐和外显 幸福感基于完全不同的测量假设和测量
11、方法,其测查内容有很大不同。所以之前的研究者采用 相关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很有可能得出两者相互独立的结论,并不能考察两者真实的联系情况, 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其他方法来考察并验证内隐和外 显幸福感的关系(高良,郑雪,严标宾, 2011)。 研究三首先运用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来测量 被试的外显幸福感,描述统计结果显示被试的三种外显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紧接着分 别考察商低外显幸福感组被试其 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和 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的差异。结 果首先发现 f高生活满意度被试的 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和 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均显著低 于低生活满意度被试,这可能是由
12、于被试采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压制了潜意识中不幸福的自我 概念和认知,转而以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次还发现高低情感平衡组其 GNAT内隐幸福感 指标和 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无显著差异,这预示着两者的变化方向可能不同。最后还发现, 高低幸福感指数组其 GNAT内隐幸福感指标的差异临界显著 ,EAST内隐幸福感指标差异不显 著,这也预示着内隐幸福感和幸福感指数可能测查的是不同的东西。总之,以上的研究结果均 揭示了外显和内隐幸福感可能是彼此分离的结构。研究三的结论也得到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相 2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讨论 关研究结论的支持 , Trope (1996)等人发现了内隐和外显心理结构相
13、互分离的生理神经机制, 这也为幸福感的结构分离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证据。 出现内隐和外显幸福感分离性现象的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在于外显的自陈问卷测量法容 易受到社会赞许性和期望效应的影响,而在东方文化中,这种赞许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对 于谦虚这种美德的倡导 ( 赵志裕,邹智敏,林升栋, 2010)。 Kim, Chiu, Peng, Cai, Tov(2010) 也发现东方人在公开情境中倾向于降低对于自身的评价,而在私密情境中则会做出相对更高更 正向的自我评价。在本研究的外显幸福感问卷测量中 ,由于受到东方文化中谦虚这种根深蒂固 的特质影响,被试在自陈时倾向于降低自己报告的幸福感,这种社会文化抑
14、制了个体去褒扬或 者更加积极正向地去评价自己的处境和状态。 内隐和外显幸福感存在结构差异除了要将研究方法和文化因素纳入考虑因素之外 ,还应当 进一步深入地从理论等角度更加深入地去挖掘原因 ( Janice, James, Miehael, 2010)。关于内 隐和外显幸福感的分离性现象,本研究试图从社会认知的双重加工角度去加以解释,具体包栝 如下四个方面的相关理论。 6.2.1双重记忆系统 双重记忆系统认为个体有两个不同特性的记忆系统,两者除了处理信息的方式迥异之外, 在识记、回忆和提取机制上也有不同的运行规则:第一种是 “ 图式 ” 记忆系统,主要帮助个体以 较为缓慢的方式记住在与环境交互作
15、用过程中获取的反映实践经验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通 过大量练习后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关于环境的表征。第二种是 “ 快速联结 ” 记忆系统,帮助个体迅 速记住仅仅呈现一次的新经验 ,主要负责快速建构新的表征从而融合和联结对象中相互矛盾或 不同的信息 (Smith&Decoster, 2000)。在本研究的幸福感测量中, “ 图式 ” 记忆系 统在经过缓慢 的深入加工后产生外显报告,而 “ 快速联结 ” 记忆系统的短暂加工方式则影响着关于内隐幸福感 的测量。由于两种测量方式采用的记忆加工模式不同,所以被试存在不同的内隐和外显幸福感, 产生了两者的分离。 . 6.2.2双重态度模型 Wilson TD等
16、人 (2000)通过评价性条件反射发现即使在面对一个情境时,个体的原本态度 发生了变化,或者被新产生的态度所取代,原来的态度还是会对个体的行为反应等产生影响。 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同一事物或其他对象会有两种不同的想法,起初的想法被超越成为 内隐想法,后来的想法则成为外显想法。认知容量和动机决定了个体最终釆用内隐还是外显态 度,如果这两种认知资源足以提取外显态度并使其超越内隐态度,则最终提取外显态度,否则 内隐态度将占上风。在本研究中,内隐幸福感属于自动化的过程,而外显幸福感则属于受控的 过程,存在着两种结构的双重区分。 2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讨论 6.2.3认知一经验性自我理论 Ep
17、stein 和 Morling( 1995)在认知 -经验性自我理论 (Cognitive-Experiential self Theory, CEST) 中提出个体在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中存在经验性系统和理性系统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心理系统。 经验性系统属于无意识的工作,更加倾向于加工经验性的、表象性的信息。而理性系统则在意 识层面工作,更加注重逻辑规则的分析、数字化表征等。个体的幸福感则受上述两个系统的控 制,内隐幸福感受经验性系统的控制,而外显幸福感则受理性系统的影响。 6.2.4双重分离过程的神经机制 Cunningham等 (2004)提出了个体在社会认知加工过程中的 X-系统和 C-系统
18、,前者主要 包含杏仁核、基底神经节和外侧颞叶皮层三种主要神经结构,而后者主要包含前扣带回、内侧 额叶皮质和颞内侧叶如海马等,两个系统各司其职,分管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其中, X-系 统的神经结构控制着我们对事物产生的自动化反应过程,通常是熟知而又自动化的期望、态度 等,而当遇到新异刺激时, C-系统才会发挥作用。而在幸福感的测量中, X-系统和 C-系统所 属的不同神经结构分别参与内隐和外显幸福感的心理建构过程 (William, Swann, 2011)。 2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论和展望 7结论和展望 7.1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使用 GNAT范式测量内隐幸福感的结
19、果表明 GNAT效应显著,被试更容易将自身与 幸福词联系起来,而将他人与不幸词联系起来。采用 GNAT范式测量内隐幸福感具有可行性。 (2) 使用 EAST范式测量内隐幸福感的结果表明 EAST效应显著,被试更容易将他人与 不幸词联系起来。采用 EAST范式测量内隐幸福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但测量效果有待进 一步研究。 (3) 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和幸福感指数三项外显幸福感分数均与 GNAT和 EAST 这两项内隐幸福感指标的变化方向不一致,内隐和外显幸福感极有可能是相互分离和独立的结 构。 7.2创新、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尝试用 GNAT和 EAST范式来测量幸福感,检
20、验内隐幸福感是 否存在,并与己有使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内隐幸福感的研究得出的结果相对比。研究还进一步 考察了 GNAT和 EAST结果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以检验内隐和外显幸福感是否相互独立和 分离的心理结构,并且评估使用 GNAT和 EAST测量幸福感的可行性,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 新的视角,丰富了其理论体系。 尽管本研究有创新之处,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1) 本研究抽取的样本虽然保证了基本的信效度,但是由于抽样范围较窄且只限于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其代表性受到限制。 (2) 内隐幸福感的测量指标过于单一化 ,以后在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应采用其他方式进 行分维度的测量,进一
21、步探讨其结构。 (3) 内隐幸福感具有稳定性,外显幸福感具有时效性,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动态的影响过 程?这需要长期的纵向研究来加以探讨。 (4) 对内隐幸福感的研究可以深入到神经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生理神经基础和 原理。 2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附录 8参考文献 Carr, A. (2008).积极心理学一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侯河,邹视 .( 2004).内隐联想测验 :信度、效度及原理 .心邀禅 #遂展 ,12(2), 223-230. 高良,郑雪,严标宾 .( 2011).当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与整合 幸福感三因素模型的初步建 构 .华南摩葱
22、乂学学叛, 5, 129-136. 耿晓伟 .( 2005).自尊、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 学 . 耿晓伟 .( 2006).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心理轉爹, 29(3), 558-562. 黄俊伟,钟毅平 .( 2010).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初探 .秦桌尤学学液, 2 (1), 1-3. 黄希庭,李继波,刘杰 .( 2012).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之思考 .西磨 乂学学规 冴会样紫說 ( 5), 83-91. 蒋奖,王荣,张実 .(2013). “ 蚁族 ” 群体的公正世界信念与幸福感研究 .心理发展与窗穿, 2,
23、 208-209. 李森 .( 2012).大学生归因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医学院 . 李柞山,高俊杰 .(2014).大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内隐观研究 .置庞摩藏犬学舆阶咨学故会轉羡疑 A 3, 95-97. 刘杰,李继波,黄希庭 .( 2012).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问卷的编制 .西鹿犬学学税 茳会轉学废 , (5) , 92-99. 卢慧 .(2010).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内隐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师范 大学 .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 1999).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中房 4理卫生 染益赵 , 79-83.
24、王晶,郑雪 .(2011).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家 4, 34. 王然 .( 2011).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外向型的内隐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 吴明霞 .(2000).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心連学动态, 8, 3-6. 吴雯芳 .(1996).测试情绪商的 一 种方法 .中房乂才, 3, 56. 席伟光 .(2012).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和本科生内隐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大 学 . 邢占军 .( 2011).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会学研贫, ( 1), 196-219. 邢占军,金瑜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幸福感 及其 关系 研究 高媛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