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考试的综合化考查及对教_省略_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高考题带来的思考_宋晓亮.docx
《新课程历史考试的综合化考查及对教_省略_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高考题带来的思考_宋晓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历史考试的综合化考查及对教_省略_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高考题带来的思考_宋晓亮.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DOI : 10. 13627j. cnki. cdjy. 2010. 11. 018 第 24卷第 11期 教育与教学研究 Vol.24No.ll 2010年 11 月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Nov.2010 新课程历史考试的综合化考查及对教学的启示 一道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高考题带来的思考 宋晓亮 1张进 2 n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 100048) 摘要 2010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 40题引发了广泛的热议,灵活的考查纬度也对未来的教学提出了新的 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围绕以 40题的解答为线索展开了对此题考
2、查炜度和应答技巧的探宄,并针对此类考查提出日 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提升综合能力的改进建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联系和迁移,从读死书转化为活用书;教学中要更 加注重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对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的 培养 ;注重学生“ 多维历史联想 ” 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探宄意识和对答案自我生成的信心,并以 超前思维为学生适当引领 学术意识,从而将新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 历史高考题 ;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综合 ;归纳推理 ;联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 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120(2010)11 01
3、14 04 一、 2010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 40题 2010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 40题,自高考以来引 发了很多人的兴趣。该题及参考答案说明等如下: 40. (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 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 尽逐绫绸之利 ” ,渐成风尚,城镇中 “ 络纬机抒之声通宵彻夜 ” 的情境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 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 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张,织工 2330名。至康熙六年 ( 1667)缺机 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 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张
4、。 “ 家抒轴而户纂组,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 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 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 “ 乡村制造业活动 ” 被称为 “ 原工业化 ”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工厂 ” ,推动 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 “ 工厂 ” 雇用了 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 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 “ 工厂 ” 的发展,英国成为欧 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 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 内出口商
5、品的 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 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 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 泛传播。 摘编自 英 1 E. 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 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己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 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 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世纪中期以 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 16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6、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 “ 历 史前提 ” 的认识。 ( 13分) 答案 1.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 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 (出现资 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 阶段 :“ 原工业化 ” ;工业革命 (工业化)。 ( 4分 ) 阶段性特征 :“ 原工业化 ” 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 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 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12 分) 3. 要求:以对 “ 历史前提 ” 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 【收稿日期】 2010 08 18 【作者简介】宋晓亮 (1981 ),男,首
7、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教育学。 宋晓亮张进 :新课程历史考试的综合化考查及对教学的启示一一道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高考题带来的思考 论结合。 说明:命题者没有提供第 3问的参考答案,由采用该卷 的各省自行制定。 二、问题考查的能力纬度与部分解答线索 1. 通过其第 1题的提问,我们能看出其要考查学生从 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的第一个层面的能 力。一个材料提供的信息,哪些点是重要的着力点、是效 度高的,这能考查一个学生面对信息的鉴别力。考查的第 二个层面的能力是概括和归纳,很显然将材料中的原话拿 来直接作答案是难以应付提问的要求的。要把叙述性的 材料信息融
8、成体系化、概括化、理论化的 “ 发展的特点 ” ,是 绝对离不开必要的概括、归纳能力的。该问题考查的第三 个层面的能力是联系材料外以课本为主的日常所学进行 知识的横向联系、鉴别和整合能力。从第 1题的答案和材 料一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答案中的一些说法在材料中证据 尚不十分充足,如 “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 一条便没有 得到充分证据。因为,面向市场除了手工工场的 规模外, 还有一点便是产品的商品化问题,也就是说它是怎么消费 的、怎么卖的。只有生产过程和商品流通两个环节都保证 了有规模的市场化,才能肯定地说 “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 市场 ” 。但材料一中很显然对产品市场化并没有太多展 示,这就
9、需要结合以往所学进行联系,鉴别可以联系的知 识点哪个是可以结合材料的,并进行整合,得出结论。 2. 第 2题对第 1题考查的能力继续进行考查,除加大 了深度外,还増加了其他能力考查。譬如说在第一问谈 “ 阶段 ” 的答案中所给的 “ 工业革命 (工业化 ) ” 和阶段一共 有“ 两个 ” ,恐怕很多学生不容易答得出来。材 料中没有直 接出现 “ 工业革命 (工业化 ) ” 这样的名词,这就需要学生根 据材料中提取的有用信息,联系材料外所学知识,以及材 料前半部分的 “ 原工业化 ” 和后面的 “ 机械化 ” 这样的字眼 进行大胆的推论。可以说这在考查信息提取和进行历史 知识联系外,又増加了逻辑
10、推理能力。还有,材料中也没 有明确说明有几个阶段,那我们怎么又能得出是两个阶段 的推论呢?这除了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联系能力外,更要 具备概括、归纳能力。同时这个题还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 及细心程度。材料中给出的年份只到 1700年,其实这是个 尴尬的年份,工业革命尚处 于早期,蒸汽机也未使用,要我 们答出 “ 工业革命 ” 这样的词汇的确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但该题在提问时给出了另一个有效信息,那就是 “ 说明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 ” 。这下问题明朗化 了,年代直接可以延展到 1840年了,这样这个问题我们就 敢于得出 “ 工业革命 ” 这个阶段的结论了。 至于该题的第二问要概括
11、阶段特征,单从材料上很难 比较完善地解决,必须要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并进行鉴别 和筛选,与材料进行整合,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化。而这个 难度和对能力的考查要比第 1题深得多,因为大部分特征 不是通过材料可以直接显现 的。而总结 “ 工业革命 ” 阶段 的特征明显比 “ 原工业化 ” 阶段要难,必须在联系材料外知 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推论才行,并且没有良好的概括、总 结和恰当的文字表现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得分。可见其对 能力的考查是综合而深入的。 3. 第 3个问题是开放式题目,没有规定答案。该问首 先考查学生的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上的审题能力,能否 理解好 “ 历史前提 ” 直接影响着答题方向。当然这
12、个 “ 历史 前提 ” 必须结合材料才能初步断定,这就看学生能否处理 好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线索,那循着轨 迹,加入自己的逻辑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就能寻到通 向这个 “ 历史前提 ” 庐山真面目的道路。当然仅仅认识到 了还不够,是否能用合乎逻辑的准确语言表达出来,表述 是否具有系统性和论证力,这些都决定着回答的成功度有 多少。这既是一个问题,又让学生体验到社科论证的逻辑 性和构建法则。尽管这样的能力考查深度或许只能在很 少数学生中展现出其独特魅力,但作为一种鉴别性考试的 试题能验证出 “ 真金 ” 未必不是件好事。 这个 “ 历史前提 ” 的考查实际还在考查学生的中外历 史对比
13、和联系能力,这在前两个材料中己经体现出来,并 且这实际上也 是一个线索。为什么中国的萌芽没有发展 成 “ 工业革命 ” ,而近乎同期的西方则最终走向了大机器生 产的“ 工业革命 ” 呢?联系以前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对比中 外在这个阶段中的异同,或者是对比来找中国为什么没有 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证,那就绝对会找到一些有 说服力的、符合 “ 历史前提 ” 的证据。 对比西方来看中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中国的 生产力没有突破性进展,原来的生产关系尚能维持运作, 自然经济并未走向瓦解;农民受盘削重,财力有限,无力大 量购买工业制成品,海外市场受到闭关锁国隔绝,不利于 大规模商品流通;地主 和商
14、人以地为本,不愿投入工业领 域,影响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重农抑商,妨碍雇用劳动关 系扩大;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没有形成能对抗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由此 我们受到启发,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 “ 历史前提 ” 的线索: 生产力有突破性进展,原来的生产关系不能维持运作,自 然经济走向瓦解;农民破产,产生大量雇佣工人,并且也成 为商品的消费者;资本持有者,愿意将资本投入工业和商 业领域,利于扩大再生产和商品流通;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和原料产地;打破腐朽的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制 度,资产 阶级需形成独立力量并争取自己政治经济权利, 为资本主义发展扩大空间等方面入手来回答
15、。 三、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联系和迁移,从读死书转化为 活用书。教学不仅仅是基本知识系统的传授,而且要掌握 不同知识框架的联系与组织能力,单靠系统知识逻辑顺序 的掌握己经难以应对高考对能力考查的需要。比如说上 面论述的 “40 题 ” 的第 3问,学生不能对分属于中外经济史 教育与教学研究 的两个知识框架内的相关纬度知识进行联系、对比、整合、 归纳,是难以回答好的。这等 于说过去的死记硬背的策略 己经不能适应需要,单单注意知识的系统化灌输的路子也 难以完全应付能力考查提升的考试。因此这要求教师必 须具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联系和迁移的能力,从读死书转 化为活用书。 (二) 教学
16、中要更加注重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影 响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有效信息提取能力,可以说历史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离不 开语文学科的参与的。但历史又有自身特点,我们不能把 相关水平的提高完全寄托在另一个学科身上。教师除了 加强自身的文字与鉴析功底外,还应在课堂练习中选取适 当材料提出问题来训练学生的相关能力。这种练习最好 是随堂练习,教师全程参与,这样学生相对能保持较为高 昂的积极性和相对专注的态度,教师也能随时指导、引领、 进行点拨,并适时总结;如果采用课后练习,在一些方面效 果会要差一些。 赵恒烈老师曾经以明朝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分析为例子,来说明分析与综合的重
17、要性及其使用方法。 他说 :“ 分析要鞭辟入里,综合要居高临下,就得做到纵向 和横向考察相结合。 当我们把分析过的材料合在一 起时,对这一事物有了比较深入的整体认识,这固然是一 种综合,但它对于一个更大范围的事 物来说,又只是一种 分析。 分 析 和 综 合 受 一 定 目 的 和 任 务 的 指 引。 ”111 (P4S _4S11前辈的这些话是现今教师该好好揣摩和思 考的。上面论述的 “40 题 ” 的第 2问考察的是关于英国资 本主义发展的纵向分析与综合能力,而第 3问则便是赵老 师所说的将纵向和横向分析能力考察相结合,没有对资本 主义发展本身的把握再联系那些其他没有发展起来的 “ 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历史 考试 综合 考查 省略 新课 全国卷 考题 带来 思考 宋晓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