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工资的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吴晓琪.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行业工资的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吴晓琪.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018 基于行业工资的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吴晓琪(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深圳 518034)摘要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鉴于工资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关键是提升工资收入。虽然就业者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从2012年开始超过人均GDP增长速度,但总体来看中国的GDP中用于进行工资分配的比例仍偏低。本文应用变异系数计算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城镇行业工
2、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整体变化趋势。对比中美行业工资差异的程度,可以发现中国行业工资差异虽不算严重,但值得警惕的是行业级差大且有超过六成就业者的工资低于平均工资,而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行业劳动报酬过低,尤其是劳动强度大、就业比重高的几个行业劳动报酬严重偏低。关键词 收入倍增行业工资差距变异系数居民收入收入差距财税改革DOI:10.3969/ j.issn.1004-910X.2018.03.018中图分类号 F244 2; F124 7 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17-11-02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再工业化战略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 以北、上、广、深为例” (项
3、目编号: GD17CYJ03);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对深圳的启示” (项目编号: 135B019);广东省行政学院系统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深圳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收入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 17JJ02);深圳市委党校创新思想项目“基于“再工业化”战略的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 以北、上、广、深为例” (项目编号: SXK1609)。作者简介:吴晓琪,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引言经济增长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然而经济提升和财富积累,并
4、不必然地伴随着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只有关注民生,让全社会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果实,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能否解决收入公平问题,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设计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被人民群众认可,关系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民生问题如解决不好,就会带来社会动荡,乃至影响政权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表述多被学术界和媒体层面称为“居民收入倍增”,其讨论持续升温,这显然与中国现实环境有必然联系: (1) 201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依然高达0 465,较2015年有所上升
5、,收入分配改革势在必行,物价上涨、提高居民收入的呼声日益强烈,成为政府和公众的热议话题; (2)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的出口导向经济受到影响,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十分明确; (3)近年来, “中等收入陷阱”屡被提起,政府高层也多次言及“不容乐观”。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就“顺理成章”地被用来当作一箭三雕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然而收入倍增的主要着眼点在哪,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怎样,如何提升居民收入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研究。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1)收入倍增的实现路径。王成军等人(2015)认为目前学者提出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策
6、略大致有: 设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实现就业高质量; 抓好收入分配。他们提出“拉低”、 “扩中”、 “限高”的发展思路。具体操作手段应从缩小公务员规模、官员财产公示、国企高管限薪、731万方数据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018 遗产税收取、企业税负减免以及工资翻番等方面来考虑1。夏华(2014)认为中国实行收入倍增计划的短期措施应该是提高工薪收入水平,但是提高工薪收入可能导致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提高经营净收入则会缩小
7、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且成本较小,故应该是我国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长期措施2。张车伟等人(2010)认为中国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难度远比日本更大,提出中国应在收入增长中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改革工会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劳资对话中的话语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力流动等建议3。(2)地域收入差异。如Stephen P J和Enkins(2015)应用WIIDv2c和SWIIDv4 0数据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的收入不平等问题4。钞小静、沈坤荣(2014)的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初始财富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制约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传统部门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也减
8、少了进入现代部门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劳动力质量影响了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5。陈斌开,林毅夫(2013)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验证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推断,同时发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规律6。万海远,李实(2013)重点考察近年来户籍属性发生转换的群体,研究发现仅仅因为是户籍职业选择歧视,农户个体的收入将会减少3 5%。在剔除户籍歧视因素后,基尼系数会从0 499下降为0 488,整体收入差距会明显下降7。(3)行业间以及移民与本地居民间的群体工资差距。王询,彭树宏(2012)
9、分析19832010年中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演化与特征,认为中国行业工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呈下降趋势,并于1988年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持续上升至2010年。行业工资分布的演化表明,中国行业工资呈现出高者愈高、低者愈低的行业“马太效应”8。Patrick L Mason (2014)研究了移民与非洲裔美国人在工资及就业方面的差距,认为总体上来说移民队伍非洲裔美国人的平均工资对就业机会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那些教育程度较低的非洲裔美国人的就业有一定负面影响9。陈均,徐舒(2014)从动态同化(Assimilation)的新视角,研究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研究结论表明,农民工不仅初始相对工资低
10、,而且工资同化速度慢,因而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10。刘渝琳、梅斌(2012)使用2002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行业垄断对上市公司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11。薛继亮、李录堂(2010)通过测算转型期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MLD指数,发现中国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但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分解后的组间和组内差距呈交互占先的情况12。邓曲恒(2007)基于CHIP2002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流动人口的小时工资仅为城镇居民的61 67%,其中的60%归因于歧视,对处于收入的条件分布最高端的10%的人群而言,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前者在个人特征上的相对劣势
11、所致13。综上,相关学者的研究对于因地域差异、户籍差异及行业差异导致的中国收入差距进行测量,对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结论普遍认可提高工资收入对中国实现收入倍增战略目标的重要性。但总体来看,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较少,且测度研究多是静态角度的测算,缺少动态测算,更缺乏横向比较分析,很难对收入差距的程度进行准确定位。本文从居民收入来源分析,聚焦行业工资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试图给出更为准确的收入差距评估结果。此外,研究还将对比中美行业工资差异的程度,进而为中国缩小工资差异、提高国民收入提供相应的建议。1居民收入分析1 1居民收入来源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常规收入定义,它由4部分组成
12、:工资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人831 万方数据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018 民的收入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人均收入及其4个构成部分均不断上升。 2005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总收入从7507元/年增加至21966元/年,增加了1 9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1 3%;收入构成的4项收入中增长最快的为财产性收入,它虽然所占比重始终不足一成,但上升快速, 10年里增加了12
13、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9 3%;其次为占比最高的工资收入,从4022元/年增加至12459元/年,增加了2 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2%;接下来是转移性收入,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1 7%;相对来说,增长速度最慢的为经营性收入,仅增加了0 8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6 6%。从覆盖面上来讲, 4项收入中工资收入覆盖的人群最广,且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最大,由此可以判断,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关键是提高工资收入。表1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来源及其构成(20052015年)年份总收入(元)工资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绝对值(元)比重(%)绝对值(元)比重(%)绝对值(元)比重(%)绝对值(元)比重
14、(%)2005 7507 4022 53 6 2096 27 9 133 4 1 8 1256 16 72010 13469 8064 59 9 2274 16 9 361 1 2 7 2770 20 62011 15694 9346 59 5 2703 17 2 444 1 2 8 3201 20 42012 17927 10748 60 0 3016 16 8 489 8 2 7 3673 20 52013 18311 10411 56 9 3435 18 8 1423 3 7 8 3042 16 62014 20167 11421 56 6 3732 18 5 1587 8 7 9 34
15、27 17 02015 21966 12459 56 7 3956 18 0 1740 7 9 3812 17 4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6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其中20062015年总收入的数据是以城乡居民人口数为权重加权计算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中的总收入和农村居民中的纯收入而成,分项收入也是以城乡居民人口数为权重加权计算而成。1 2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分析分城、乡来看(见表2),城镇居民收入中,工资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高, 2005年两者之和占收入比重高达92 3%,此后呈现递减趋势,但2015年二者之和依然高达79 7%,其中前
16、者占62%,后者占17 1%,从趋势上来看,转移性收入增速最慢,年均增速仅为7 3%;而工资收入基数较大,但其增速却略快,达到9 5%;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虽然数值不大,2005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193元,占收入的比重为1 7%,但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速高达31 8%,截至2015年底,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 8%;经营净收入2005年仅占城镇居民收入的6%,但以年均17 1%的增速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占总收入的比重已达到11 1%。表2城、乡收入来源结构(20052015年)年份总收入(元)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绝对值(元)比重(%)绝对值(元)比重(%)绝对值(
17、元)比重(%)绝对值(元)比重(%)2005城镇11321 7798 68 9 680 6 0 193 1 7 2651 23 4农村4631 1175 25 4 3164 68 3 88 1 9 204 4 42010城镇21033 13708 65 2 1714 8 1 520 2 5 5092 24 2农村5919 2431 41 1 2833 47 9 202 3 4 453 7 7931万方数据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
18、018 续 表年份总收入(元)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绝对值(元)比重(%)绝对值(元)比重(%)绝对值(元)比重(%)绝对值(元)比重(%)2011城镇23979 15412 64 3 2210 9 2 649 2 7 5709 23 8农村6977 2963 42 5 3222 46 2 229 3 3 563 8 12012城镇26959 17336 64 3 2548 9 5 707 2 6 6368 23 6农村7917 3447 43 5 3533 44 6 249 3 1 687 8 72013城镇29547 18930 64 1 2797 9 5 810 2 7
19、7010 23 7农村8896 4025 45 2 3793 42 6 293 3 3 784 8 82014城镇28844 17937 62 2 3279 11 4 2812 9 7 4816 16 7农村10489 4152 39 6 4237 40 4 222 2 1 1877 17 92015城镇31195 19337 62 0 3476 11 1 3042 9 8 5340 17 1农村11422 4600 40 3 4504 39 4 252 2 2 2066 18 1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农村居民总收入中占比最高的为经营净收入,2005年占总收入比重高达68 3%,但10年
20、间年均增速仅为3 6%,导致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截至2015年占比依然在4成左右;其次为工薪收入, 2005年底,工资收入仅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1/4,但此后年均增速高达14 6%,2013年占比达到45 2%,此后略有下降。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营净收入在总收入构成中作用不断降低,工资收入将逐步成为农村居民的最大收入来源。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虽起点较低,但年均增速高达26 1%,截至2015年,转移性收入达到人均2066元/年,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8 1%。相对来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很少,占总收入的比重常年在3%上下徘徊, 2010年以来不增反降,截至2015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2
21、52元/人。对比来看,城镇居民的人均总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两者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 0%和9 5%, 2005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从6690元/年增加至为18354元/年,二者的收入比在2010年达到极值,为3 55,此后逐年下降,在2015年底降至2 73,但仍高于2005年的2 44,但从近五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开始呈现缩小的趋势。从收入构成的细项收入来看,除了经营净收入这一项,城镇居民的各项收入都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其中,工薪收入差距的绝对值最大,城乡居民的工资收入比虽然从2005年的6 6下降到2015年的4 2,但工资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仍然较大, 2015
22、年二者的差距达到14737元;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方面明显高于乡村居民,且前者的增长速度快于后者,导致二者差距进一步扩大, 2015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的1/10;虽然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高于城镇居民,但从趋势上看,二者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截至2015年农村居民的人均转移性收入仍低于城镇的40%。可见,虽然国家有倾向性的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但力度仍不够,且因历史欠账较多,一定程度上依然在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综上,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工薪收入均是总收入的重要支柱,历年来,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均在60%以上,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增
23、长也较快,截至2015年占收入比重达到40 3%。城乡居民的工资收入差距绝对值的不断增大,成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041 万方数据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018 1 3工资收入与GDP比较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及平均工资的情况,见表3 。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人均GDP以及GDP总量的增长,国民的工资水平也在同步提高。 2012年之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的增速低于人均GDP的增速,但20
24、12年开始,人均工资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均GDP增长速度,体现出工资收入水平快速上涨的态势。此外,中国的就业人员的工资分配率(即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始终偏低,虽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截至2015年底,分配率也仅达到25 8%,与分配率最高的欧美国家55%的比重相差甚远,甚至与菲律宾、泰国的30%左右的比重也有不小差距。表3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及平均工资情况年份工资总额(亿元) GDP总额(亿元)平均工资较上一年增速(%)人均GDP较上一年增速(%)分配比(%)2009 55952 345629 2 NA NA 16 22010 66820 408903 0 12 6 17 7 16 32011
25、85379 484123 5 15 9 17 9 17 62012 103393 534123 0 13 0 9 9 19 42013 134017 588018 8 12 3 9 6 22 82014 155184 636138 7 8 6 7 6 24 42015 176914 685505 8 8 1 5 9 25 8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02015年)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其中工资总额的数据是以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为权重加权计算得出的就业人员平均收入。2行业工资差距测量及分析2 1数据来源及描述本文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分类,共计19个行业,具体见表4
26、。 20052015年10年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平分秋色,前者为前4年工资最高的行业,后者则从2009年以后一直占据榜首,而“农林牧渔业”则始终为19个行业中工资最低的行业。从增长速度看,最慢的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这一相对低端的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1 2%,最快的为“金融业”和“批发和零售”,年均增长速度均高达14 6%。表4城镇分行业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行业2005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年均增长速度(%)农林牧渔业8207 16717 19469 22687 25820 28356 31947 14 6采掘业
27、20449 44196 52230 56946 60138 61677 59404 11 3制造业15934 30916 36665 41650 46431 51369 55324 13 3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24750 47309 52723 58202 67085 73339 78886 12 3建筑业14112 27529 32103 36483 42072 45804 48886 13 2批发和零售15256 33635 40654 46340 50308 55838 60328 14 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20911 40466 47078 53391 57993 63416
28、 68822 12 7住宿和餐饮业13876 23382 27486 31367 34044 37264 40806 11 4141万方数据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018 续 表行业2005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年均增长速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8799 64436 70918 80510 90915 100845 112042 11 2金融业29229 70146 8110
29、9 89743 99653 108273 114777 14 7房地产业20253 35870 42837 46764 51048 55568 60244 11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1233 39566 46976 53162 62538 67131 72489 13 1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7155 56376 64252 69254 76602 82259 89410 12 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服务业14322 25544 28868 32343 36123 39198 43528 11 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5747 28206 33169 35135 38429 4188
30、2 44802 11 0教育18259 38968 43194 47734 51950 56580 66592 13 8卫生和社会工作20808 40232 46206 52564 57979 63267 71624 13 2文化、体育和服务业22670 41428 47878 53558 59336 64375 72764 12 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0234 38242 42062 46074 49259 53110 62323 11 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 20112016年)。从图1可以看出, 20052015年10年间行业极值工资比 ,即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
31、行业间相对差异在稳步缩小,但仍处于高位,且工资差异的绝对值在扩大, 10年间极值工资差从3 06万元/年增加至8 3万元/年。图1行业极值工资比2 2工资差距的测量目前,用来测量规模收入分配差别的方法和指标主要有洛伦茨(Lorenz)曲线、基尼(Gini)系数、泰尔嫡标准(Theils Entropy Measure)、泰尔指数(Theil Index)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Variation)。本文选取从统计学中发展出来的变异系数测量中国城镇行业工资差异程度。变异系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相对变化程度,是反映样本数据离散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常常用在相同类型的事物之间的相对量的差
32、异比较。其计算公式如下:cv = s-x 100% = 1-x ni = 1(xi - -x)2wi 100%式中: cv表示变异系数, xi表示第i个行业的平均工资, -x表示全社会平均工资, wi表示第i个行业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从上文可以看出,变异系数也可表示为: Cv =变量的标准差/变量的平均水平,因而它又常常被称为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越大,说明比较的主体间的差异越大,而变异系数的变化则相应代表了比较的各主体间差异程度的变化趋势。计算20052015年各年的行业变异指数,结果如图2所示。从计算结果来看,在考察期内,行业工资差距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变异系数于2008年达到
33、最高值0 28,在2009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2010年略有徘徊,此后逐年递减,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0 234。体现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行业工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整体变化趋势。2 3中美行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对比为了能对中国行业工资差距有一个更好的定位,研究选取美国作为参照物,将二者进行比较。241 万方数据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018 图2行业工资差异变异系数从下表可以看出,两国的行业划分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结合中美统计
34、年鉴的特点 ,研究将数据进行简要处理,具体来说,因为美国统计年鉴分行业统计就业人数及平均工资时未将“农业人口”算在内,因此将该项分类删除,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样因为没有对应项而删除。此外,将美国细分行业的就业人数及薪酬通过加权算法,按中国细分行业进行重新统计,最后得到一个分17个行业的就业情况汇总表(见表5)。表5中美分行业就业情况项 目中国(2015)美国(2011)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年平均工资(元)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平均小时工资(元)采矿业3 12 59404 0 59 24 24制造业28 93 55324 10 39 18 1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 26
35、 78886 0 50 30 04建筑业15 96 48886 4 98 23 22批发和零售业5 04 60328 17 91 15 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 88 68822 3 77 19 17住宿和餐饮业1 58 40806 10 02 10 6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 00 112042 1 30 25 92金融业3 46 114777 6 88 21 49房地产业2 38 60244 1 26 17 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 71 72489 0 47 15 9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2 34 89410 6 69 29 9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 43 44802
36、 2 17 15 03教育9 91 66592 2 84 18 50卫生和社会工作4 80 71624 14 80 20 43文化、体育和娱乐0 85 72764 12 76 12 42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9 35 62323 2 67 18 76平均值- 62868 - 17 98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5)、 美国统计年鉴 (2012)。从表5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中国城镇单位4个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制造业”、 “建筑业”、 “教育”和“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除了“教育”行业,其他3个行业,即占就业比重高达54 24%的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低于全社会平均工资,此外还有4个行业
37、亦如此,就是说,城341万方数据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018 镇单位中66 79%就业人口的平均工资低于全社会的平均工资。而美国则相反,就业比重最高的4个行业“制造业”、 “批发和零售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中,有两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高于全社会平均工资。总体来看,美国共有6个行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文化、
38、体育和娱乐”,即共有占就业比重44 59%的就业人口的平均工资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这一比重比中国低1/3。而“制造业”和“建筑业”这样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工资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相对来说,在美国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能赚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而中国仅有33 21%的人达到平均水平以上。依据新的行业就业比重及平均工资的数据计算得出,中美分行业工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 242和0 28,总体来看中国分行业的工资差异小于美国。那为什么众多学者和民众的判断是中国收入差距过大呢?这恐怕要从表5中寻找答案。(1)中国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存在被低估的可能。由于缺乏数据,本文在进行中美工资收入差距的对比分析时,选取样本的口径
39、不尽相同。美国分行业的就业人口及其平均工资,未将“农业人口”统计在内,而据统计这部分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不到1%。中国的行业工资计算过程中选取的是城镇分行业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及就业比重,这无形中将占中国近一半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排除在计算之外。而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工资收入差异显著, 2015年前者的平均值为后者的4 2倍。此外,同样由于缺乏统计数据,也将城镇私营部门及个体户从业者对行业工资差异的影响排除在外。因此,基于这样数据基础的分析,难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国变异系数的得分值,影响对收入差距程度的判断。(2)中国就业吸纳能力强的行业劳动报酬过低。在中国,就业人口所占比重
40、分别为28 93%、15 96%、 9 35%的“制造业”、 “建筑业”和“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 3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均低于全社会平均工资,其中最低的“建筑业”的平均工资还不到全社会平均值的80%。再加上另外4个平均工资低于全社会的平均工资的行业从业人口,就业比重高达66 79%。而在美国,共有6个行业,即共有占就业比重为44 59%的就业人口的平均工资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在中国,仅有33 21%的就业者的工资水平达到平均水平以上,这一数字足以引起警惕。(3)中国劳动报酬不合理。通常而言“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强度大,对身体素质和年龄都有较高要求,但在中国却报酬极低,与付出并不匹配。
41、而在美国则不然,尤其是“建筑业”的平均工资比全社会平均工资还高出30%。这种劳动报酬与付出不匹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虽然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但“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存在招工难的扭曲情况。劳动报酬不合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口素质总体有待提升,但仍会产生扎堆考研考博盛行、教育相对过剩的“知识失业”等现象。目前,中国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已十分严重。受过高等教育的应届毕业生可以进入“金融业”等高薪酬行业,反之,受教育程度低的求职者只能进入“农、林、牧、渔”、 “住宿和餐饮业”、 “建筑业”等次属劳动力市场,因此很多毕业生宁可长期失业,终年
42、投身于各类升学考试。因为,这几乎是他们寻求更好生活的唯一途径,尤其是那些家庭财富和资源都有限的青少年。3结论与建议提高居民收入不只是政府的一项政治承诺,更是一种对未来经济形势的积极判断与热切展望。虽然在2010年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相对缩小的态势,但目前差距仍较大,且差距的绝对值仍在扩大。截至2015年底,工资收入在城乡居民的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0%和40%以上,是4项收入构成中最重要的一项收入,并且工资收入的差异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关键因441 万方数据第3期(总第293期)2018年3月工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
43、onomicsNo 3 (General, No 293)Mar 2018 素。由此可以判断,工资收入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收入的差异, “收入倍增”目标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工资收入的稳步增长。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用做薪酬分配的比例较少,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常年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直至2012年这种情况才有所逆转。工薪阶层的劳动报酬增长缓慢,导致国民购买力及消费力不足,难以保持经济持久的繁荣;大量财富集中在极少数手中,在过去经济粗放式增长环境下,如房地产业等带来的资产增值可谓是超“马太效应”,促进少数人手中的财富继续增长,拉大既得利益群体与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进而
44、带来诸如仇富、暴力、偷盗抢劫、自杀、绑架等许多社会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分行业工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但不容乐观的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难以形成橄榄形社会,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同时,还应该注意: (1)工薪支出是企业运营的主要成本之一,因此推动工资上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 (2)长期工资上升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在缩小行业工资差异的过程中,主要应采取控高、扩中、提低的路径,引导在缩小工资水平差距的同时实现稳步提升。此外,在肯定工资收入在居民收入中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其他收入来源对于居民收入的提升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
45、在“可以为”的领域中更加注重收入平等目标的实现。综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工作。(1)深化农村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推进惠农政策及深化农村改革: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农民高质量的就业致富; 加强针对农村人口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2)改革财税金融制度,引导企业将更多的利润进行薪酬分配。进一步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的纳税率。减少中小企业税负,探索通过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措施奖励企业将更多的利润进行薪酬分配,提升全社会工资水平。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制定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3)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大对垄断行业收入调控力度。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消除行业间的进出“壁垒”。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此抑制高收入垄断行业的工资过快增长,增强行业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