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与变迁实践分析——基于1978—2016年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考察-于潇.pdf
《环境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与变迁实践分析——基于1978—2016年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考察-于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与变迁实践分析——基于1978—2016年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考察-于潇.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2期(2017年12月)中国科技论坛15 收稿日期: 20170418作者简介:于潇(1989),女,安徽蒙城人,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政府规制。环境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与变迁实践分析 基于1978 2016年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考察于 潇(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摘 要:环境规制政策作用机理显示内生性政策源于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外生性政策源于环境领域的政府失灵。回顾1978 2016年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环境规制政策经历了从命令控制型规制政策主导到多元化规制政策和谐共生演变。从政策目标制度安排政策举
2、措资源环境问题规制政策的逻辑思路看,不同时期环境规制政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指向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环境规制政策作用机理与变迁实践的考察表明,政府在强化内生性规制政策、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需重视完善外生性规制政策,规避政府失灵。关键词:环境规制政策;内生性规制;外生性规制;政策变迁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Policy and Its Practice Change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
3、icy from 1978 to 2016Yu Xiao(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 China)Abstract: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mechanism shows that endogenous regulation originates from market failure in thefield of environment, exogenous policy originates from the government f
4、ailure. Reviewing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from 1978 to 2016, we find that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pressure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policy has changed from the command-control regulation to diversified regulation. Along with the logic
5、al thinking of “policy go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policy measures environmental problem regulation policy”,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万方数据16 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12月)第12期and the emergence of regulatory policy tools in different stages are not accidental, but inevitable results of a
6、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under the goa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and its change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nlighten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endogenous regulation policy to correct marketfail
7、ures, but also need to improve exogenous regulation policy to avoid government failure.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Endogenous regulation; Exogenous regulation; Policy change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复合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空间、资源和生态服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亦付出了惨痛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已经集中出现,
8、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严重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1,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5)显示,在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仅有21. 6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在97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 I类水质断面(点位)占2. 8。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122。根据美国耶鲁大学2016年发布的2016环境绩效指数报告,在180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绩效指数(Environment PerformanceIndex, EPI)排名中,中国以65. 1分的得分位居第109位,可见我国环境规制的政策实
9、践与环保目标间仍存在差距。因而,在厘清环境规制政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需要从历史维度对我国环境规制法律法规、组织架构、政策工具进行梳理,从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阶段特征发掘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总结政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期实现更好的环境规制。1 环境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环境规制作为社会规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由于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性,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规制目的是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将外部成本考虑在内,从而将他们的行为调节到社会最优化生产和消费的组合3。就一般意义的环境规制政策而言,在现实应用中有不同的表述, ISO14
10、001将环境规制政策解释为: “一个组织对它的总体环境工作的意图与原则的说明,它为行动提供框架,并需据此而建立它的环境对象与目标”。法国1994年制定的NFX30200对环境规制政策的解释为: “一个组织或实体的领导正式陈述的有关环境的目标,环境规制是一般政策的组成部分,环境政策将尊重有关的环境立法与法规”。令很多环境问题专家感到失望的是,看起来简单的解决目前严重环境问题的政策方案却从来没有被实施过,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存在4。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市场可以非常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吸引人的效率却消失了。在环境问题中,由于外部效应、公共产权资源、非竞争性市场、产权不明晰、不
11、完全信息的存在,使得“公地悲剧”现象不断上演。与此同时,不良政策也成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真正威胁,例如对产品、服务和可能导致严重环境退化的行为提供补贴。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缺乏有关用于选择和设计政策工具的生态、技术和经济关系的信息和理解,且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部门不能被视为中立的、全能的整体,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动机、利益刺激和不同操作层面的分部门主体组成,政策是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作用下形成的,而不仅仅由不受个人经济或政治利益影响的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利他主义者制定。由此,无论是单纯的市场机制还是单纯的政府机制,都不足以实现我国环境规制所追求的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公
12、共利益的最优秩序。尽管绝对的无政府主义和集权主义计划都没有太多热衷的支持者,但政府介入经济的最优程度成为政策制定者争论的核心问题。自由市场的支持者专注于效率,认为它是社会福利的引擎,国家干预的倡导者们则强调没有足够政策来规制并使福利最大化的市场是不完全的。在经济领域,规制的普遍缺乏会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在生态领域,这种缺乏会导致对初级生产性资源的极大浪费,但过度干预又会滋生寻租腐败,抑制市场效率。并且规制政策不可能在真空中起作用,而是对整体的政策万方数据第12期(2017年12月)中国科技论坛17 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经济不具有竞争性、官僚机构不可信赖、信息失灵并且缺少履行职能所需的资金,
13、那么任何政策工具都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4。因而,需要结合各类环境问题成因,弄清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与应用范围,以建立一个融政府与市场于一体的多元化环境规制政策框架。针对中国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管理问题的成因阐释可以归结为:一是由于环境与资源市场结构缺陷引起的市场失灵(内生性问题),二是资源与环境管理中制度供给不足导致的政策失灵(外生性问题)。针对这两类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可以将环境规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图1 环境规制政策及其作用机理1. 1 内生性政策的作用机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每种商品和资源有产权主体和价格,代理人可获取充分信息,生产技术和消费技术的特点在于
14、不存在不可分性和规模效应,换言之,不存在生产和消费的非凸性。然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领域广泛存在外部性、公共产权资源、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短视行为等,会造成生产和消费的非凸性,由此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具有内生性特点。实践证明,通过内生性政策规制,可调节供求关系、利益分配和社会福利,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方式,促使其决策趋向于保障资源环境可持续的最优阈值,从而矫正市场失灵问题5。主要的政策有:一是环境税费和补贴,通过特别地征税或补贴,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刺激,使他们改变行为方式,用生态化方式使用资源,着眼于解决环境污染负外部性问题;二是产权/法律和责任,主要通过民主方式达成契约,明确界定环境
15、资源的产权边界,并运用法律工具确保公共契约的遵守,若违背契约则需承担相应责任,需接受惩罚,常用于公共产权资源的管理;三是直接供应/用者付费,环保部门利用自身的人员、技术、资源供给公共物品,同时辅以用者付费制度,解决公共物品拥挤问题、公有资源的浪费问题;四是价格规制,关注的是环境资源市场上因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而导致资源浪费与收益分配不均问题,主要通过服务成本费率限制、最高限价或最低限价政策等确保资源环境领域中非竞争市场的效率和公平问题;五是信息披露,通过信息公开、有指标的标签、设定标准等,引导企业公开信息,利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立法执法体系以及其他利益集团来对排污厂商施加压力,以减
16、少因市场交易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1. 2 外生性政策的作用机理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强调政府在纠正市场缺陷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规制当局可能面临信息约束,他们仍被认为是公正的执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人6。但奥尔森的研究表明,由少数人组成的小集团比大集团集体行动的能力更强,其有足够激励动机进行院外游说活动,影响规制7。斯蒂格勒于1971年利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了规制机构如何被产业收买并主要为其利益设计和操作规制的过程,并提出规制俘虏理论万方数据18 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12月)第12期(Capture Theory of Regulation),认为政府规制目的不
17、是为解决市场失灵,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而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规制机构会被它所服务的经济行业俘获8。为解决规制失灵问题,在我国资源环境管理领域衍生出了一系列外生性规制政策:一是大部制改革,精简规制机构,把那些环境规制职能、业务范围界限模糊的部门整合成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纵向一体化的环境规制执行体系;二是伦理价值观建设,通过开展生态教育,促进政府、社会、公众达成绿色发展的共识,减少环保政策实施阻力;三是规制者规制,指通过监督、竞争、相互牵制、人为随机性等方式对环境规制者进行规制9,以减少和避免环境规制过程中规制者被利益集团所俘虏以及由此造成的寻租腐败问题;四是公众参与,核心理念是
18、突破政府垄断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引入其他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理念,促进多元主体开展多种契约性和合作性的协调机制,通过多中心耦合的治理网络共同分担环境规制责任10。2 环境规制政策变迁的阶段性特征政策制定是“真实时间”中动态博弈的政治过程,马约内和维尔达夫斯基认为,由于实际的行动会引发资源和目标的同时变化,政策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11 。因此,政策选择是内生的,是在既定的制度内公民投票者和政策决策者互动的产物,环境规制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特定宏观经济背景、资源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理念、立法体系、政策工具选择等内容紧密相连,在每个历史时期内会具有特定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国家经济
19、社会发展状况与宏观治理政策的变迁,本文将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规制特征如下:2. 1 命令-控制型规制形成: 1978 1989年命令与控制型环境规制是指政府通过立法或制定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来确定环境规制的目标、标准,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企业遵守,对于违反相应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2。 1978年中共中央在转批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工作汇报时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9年首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 (试行,该法于1989年正式通过)对环境污染防治做了原则性规定,1983年环境保护在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被确立为基本国策。随后几年
20、里,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固废污染等领域又陆续颁布了约12项国家性环保法律和行政法规(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 水污染防治法 (1984)、 森林法 (1984)、 草原法 (1985)、 渔业法(1986)、 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1986)、 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7)、 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暂行办法 (1987)、 水污染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1988)、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89)、 关于防治造纸业水污染的规定(1989)、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1989)等),通过设置技术标准(对厂商治理污染或生产采用的技术做出详细规定)和绩效标准(对污染厂
21、商的产量、排污量或排污限度实行限制)规范厂商排污行为。然而,单一法规的颁布并不能保证厂商会照规则去做,规制政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规制主体强有力的执行12,结果为保证规制政策的顺利实施, 1978 1989年中国建立了一个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命令控制型环境管理体制 设立了从中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到省、市、县的四级政府环境管理机构,人数达到7万多人,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大中型企业也设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人数达到20多万人13。 20世纪80年代中国环境规制政策的特征表现为内生性政策以命令控制型法规为主,外生性政策以命令控制型管制机构的成立为主。2. 2 市场型规制兴起: 1990 1999年市场型
22、环境规制是通过市场信号引导企业做出行为决策,在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实现污染控制目标,运作机理是通过设定最合适的环境税率(最优边际税率必须等于减污的边际成本),或设定一个可被接受的总污染排放水平,以可交易许可证的形式分配资源,实现不同污染源之间的边际减排成本相等14。由于这类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弹性空间,能够为企业提供经济上的激励,因此也被称为环境规制的经济激励政策。命令控制型规制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十分必要,尤其在处理不可逆的环境影响问题或超过环境承载万方数据第12期(2017年12月)中国科技论坛19 力的问题方面,但对政府监管提出了较高要求,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费用,而且刚性较强,厂商和消费者
23、无讨价还价余地14。因而,命令控制型法规并非最有效的工具,尤其当环境改善的边际成本难以估计时,市场型环境规制因其经济有效而被视为较优的政策工具15。 20世纪90年代,为响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相继出台多项以环境税费、补贴、押金返还、交易许可证、环境标志为代表的市场型环境规制政策文本(见表1),同时以政策试验的方式将市场型环境规制政策付诸实践, 1991年起,中国陆续在16座城市进行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此外,为推进环境保护法 (1989)确立的“八项环境制度”,又陆续出台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5)等法规条例,同时辅以强制淘汰和技术
24、改造政策(见表1),以强化命令控制型规制政策效果。环境规制体系建设方面,该阶段则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形式主体管理”,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企业法人承担防治污染责任,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的环境规制体制13。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文本和政策实践可知,此阶段环境规制特征在于命令控制型环境法规得以强化,市场型内生性政策开始出现,为环境规制政策转型做好了铺垫。外生性政策方面,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环境规制机构的行政地位得以提升,但政策权力仍十分有限。就政策实施效果而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规制 政策 作用 机理 变迁 实践 分析 基于 1978 2016 演进 考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