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文化内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文化内涵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文化内涵研究 摘要:富有传统民俗特色文化的木结构建筑村落,不仅能够成为当地提升旅游资源的重要助力,而且可以为深入研究区域内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提供大量翔实的资料与物证,极具文化考古价值。对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中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概述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村落定位与特征,分析了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与其他村落的差异性,为深度剖析迁徙文化、群居文化等明显带有华夏文明特征的文化信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木结构建筑;传统文化;村落;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迈向文明发展的一种实质性标志。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分析其定位特征,从而为我
2、国现代木结构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1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定位 与应用较为广泛的砖混结构比起来,木结构之所以能够被应用于建筑上并长期流传下来,并不仅仅是因为在建筑周边或者附近木材资源相对丰富那么简单。例如,在建筑结构的榫卯式使用上,我国的传统工匠借助传承已久的技术优势,让木结构建筑在具备实用价值的同时,还体现出了极为浓厚的人文气息。这也是木结构建筑村落能够在我国很多省份都被发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时至今日,有些村落中的木结构建筑仍然在发挥着居住作用(如图1所示)。它所体现以及代表的绝不仅限于旅游资源的利用上,更多的是在这种区域环境资源中,人文信息与自然环境信息的完美融合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
3、和谐共存的一种平衡效应。徜徉在这种青山绿水之间,欣赏在这种木结构建筑村落中难得的一丝恬静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人生价值的真谛。基于此,只有找准木结构建筑村落的基本定位,明确其所存在的价值,才能够对这些现存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予以有效保护。 2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特征 客观地讲,从目前已经发现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分布上来看,木结构建筑村落几乎都分布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在一些不具备现代交通条件的地区,这种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还能够展现出“连片效应”。因此,一些专家和学者能够对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的特征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2.1木结构建筑群结构。从地缘位置上来看,在东起大兴安岭林区,南到云贵川
4、地区的一些丘陵或者半丘陵地带,我国的木结构建筑村落分布比较广泛。不过在社会学和历史学专家的眼中,这些木结构建筑村落都有一个共性结构特征依势而建。这样的结构特点,从建筑的角度上来看可以最大化地节省建筑材料的使用,而且还能够有效起到对抗自然气候的作用,是具有极强实用性价值的。而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增加,这种木结构建筑越来越多之后,其“群居”效应就被无限放大了。在这种背景下,这些木结构建筑单一个体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被群居效应所覆盖。也就是说,即便这些木结构建筑因为时间久远而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倘若没有群居效应,它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2.2具有群居效应特征。这里所强调的“群居效应”,与平原地区的村落
5、群居既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之所以存在共性,主要指的是这种群居往往是基于家族所形成的。时至今日,在一些木结构建筑村落中仍然保留着家族式的居住方式。一座木结构建筑中几个小家庭所组成的大家族共同生活在一起,在享受祥和氛围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家族式生活的乐趣。这与平原地区的互通式村落结构大致相仿。而认为其存在着差异性,主要指的是这些木结构建筑村落,存在着较强的“排外心理”,通过走访很多木结构建筑村落发现,这些木结构建筑结构的房屋往往都有很浓重的历史感,而新建的房屋很少。这其实也就代表着外来人口以迁徙的方式来落户到这一区域的可能性较低。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与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有直接
6、的关系。当这些木结构建筑房屋已经将这一地区的可利用资源消耗殆尽之后,根本无法为新的木结构建筑提供可支配空间。 3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与其他村落的差异性 要想合理利用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的人文资源,就必须要对这些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中的文化底蕴进行缜密地梳理与分析,尤其是需要全面了解这些木结构建筑村落与其他村落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全方位开展,而绝非是仅仅停留在所谓的旅游资源消耗上。3.1木结构建筑与乡土建筑区别。在“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有很多社会学家提出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从而降低这些地区原住民的居住风险。然而经过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综合数据对比与分析,
7、发现尽管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木结构建筑村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与其它乡土地区的砖混建筑结构比起来,所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其比例是偏低的。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是与木结构建筑结构中特有的榫卯式建筑风格有着密切关系。砖混式的建筑,其抗风阻和抗震性完全需要借助地基和墙体的剪应力来实现,一旦建筑材料不达标,这种抗风阻和抗震性能就会被弱化。而榫卯式建筑结构则完全不同,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技艺,让两块木结构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在中国古代,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一百零一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这些都是榫卯结构的功劳。“楔钉榫”在木结构建筑房屋中应用的时间比
8、较晚,其主要原理是两根木材通过平移使结构彼此相嵌(如图2所示),平移产生的空隙填入“楔钉”,阻断结构回移路径,两根木材就牢牢锁住。虽然用的是“钉”,但此处的钉受到的挤压力不是普通钉子普遍受到的剪切力,设计十分巧妙。在文化迁徙的过程中,这种榫卯结构被广泛应用在木结构建筑结构上,其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文化共存、文化包容的特殊人文效应。3.2木结构建筑村落文化差异性。尽管一直在强调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必须要进行综合性开发和利用,但是纵观当下对木结构建筑村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基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这些以木结构建筑村落为噱头的旅游宣传中,往往以彰显村落文化为主要的侧重点,殊不知,这种文
9、化差异的来源其实也是完全不同的。3.2.1少数民族木结构建筑。我国的云贵川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而且也是我国木结构建筑村落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仔细梳理这些木结构建筑村落,因为民族的差异,其所沉淀的历史人文信息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布依族在四川和云南等地呈现出“零散且集中”的居住方式。布依族的群居环境,大多都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这些风格基本上类似的木结构建筑以及木结构建筑所形成的村落集体,不是所谓的通俗建筑,而是民俗学重点研究的民间建筑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
10、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有的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起到防火防风的作用。硬山式的屋顶与山墙平齐,所以主要适合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而悬山式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则适合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3.2.2移民木结构建筑村落。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民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文化的碰撞或者是交汇是极为常见的。但是,因此所形成的独特的居住方式,显然已并不多见。这种情况的确发生在云南地区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中。当考古专家分析云南某木结构建筑村落民众的特殊美食“木斗面鱼”(音,编者注)时,认为其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蒙古游牧民族的一种面食极为相似。经过反复论证,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个村落群体与蒙古游牧民
11、族之间存在着联系。这样也印证了一个说法,即这个村落的居民是当年南征的蒙古族军队的后裔。由于其同周边村落之间并没有任何的交汇,完全是属于比较特殊的“移民群体”,因此在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上显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时候,只能够选择较为独立的生存方式。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和不断演绎,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极为特殊的群居生活形态。 4结语 受到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木结构建筑村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能够得以有效保存下来的虽然数量上较多,但是整体的质量并不高,为了能够让这些遍布于我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较为完整地表现出来,无论是这些木结构建筑的所有人还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资源,都必须要站在“谁受益谁保护”和“先保护后受益”的原则下来对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开发,否则就会让这些原本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村落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光彩。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