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有教无类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有教无类优秀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有教无类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驾驭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驾驭孔子关于教化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和驾驭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驾驭孔子关于教化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课时支配: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化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日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化;不管品德、习性,对全部的人都同等地加以教化。二、翻译选文,驾驭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教,教化;类,类别;名词。孔子说:“人人我都教化,没有区分。”评析:孔子的教化对象、教
2、学内容和培育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化,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变更,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化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化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化。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宏大的教化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化的基本思想。“有教无类”教化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化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化而进入官僚阶层开拓了道路,对教化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化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义务教化。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行以语上也。”孔子说:“具有中等
3、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行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孔子一直认为,人的智力从诞生就有聪慧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依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凹凸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主动贡献。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
4、子回答:“听到就去做!”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常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领太大(简单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化实践中的一个详细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怜悯况作了不同
5、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化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兴奋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从前任令尹时的政事,肯定把它告知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
6、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
7、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晰,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状况,就不再去教他。”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行以语上也。”这一章接着谈他的教化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索
8、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日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尝,曾经;以,来,用来。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索,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相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化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反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行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非常危急的。总之,思与学相
9、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化思想的组成部分。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1)罔:迷惑、糊涂。 (2)殆;怀疑、危急。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索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怀疑而不能确定。“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见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日的教化活动中有其值得确定的价值。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颜回是孔子得
10、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怪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全部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志向境界,因而在平常对弟子的教化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足,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
11、,子贡能独立思索、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化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真光明啊,用素粉来装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
12、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探讨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赞扬。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犹如绘画一样,质地不雪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三、小结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化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式教化,注意学习与思索,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才智。1、下列对孔子教化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13、 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化。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化对象有如此相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志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冲突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冲突后的正确处理方法。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志向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
14、思索没有什么好处,因该执著于学习。2、课后练习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大欢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欢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其次大欢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化,这是第三大欢乐。 君子有三大欢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化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日看来仍有相当
15、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其次种欢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其次种欢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 3、探讨: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探讨,主旨要探讨“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当对特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化,而不能厚此薄彼。四、作业1、背诵选文5、7则2、小论文:假如换位思索,你是老师想怎样教化学生?有教无类优秀教案相关文章:有教无类原文谈中国诗ppt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