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法律思维的培养.docx





《大学生教育法律思维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教育法律思维的培养.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教育法律思维的培养 一、法律思维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法律思维概念的界定。关于法律思维,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立足点也有不同的认识与阐释。在法律专业教育中,法律思维往往是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1(P5-8)。在多元化教育中,我们对法律思维的理解是:在法律制度架构之下对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2。(二)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1.法律思维是系统的思维。一是法律思维的本质就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基点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运用法律思
2、维处理问题体现着对各种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尽可能把事情统筹考量、协调安排,以取得最佳效果。二是法律思维是从现象到本质以达到法律真实的理性思维。法律思维不同于感性思维,感性思维是无数的纷繁无序的客观事物通过人的感官直接反映于人的大脑之中;而法律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在于习惯性地通过思维方式,如演绎、归纳和类比等思维方式,依照特定程序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发现事物本质。2.法律思维是规则思维。法律自身作为具有明确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在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整人们的行为关系时,为社会生活提供了稳定的、一致的、连续的和可预见的行为模式3(P529-533)。因此,法律思维具备
3、规则的相应特点。一是法律思维具备规则的确定性、可预期性的特点,即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法律思维具备规则的程序性特点,即法律思维提供了统一的认知标准,通过法律思维能够对等地认知事物,法律思维具备监督的内涵。3.法律思维是建设性思维。思维的目的在于通过认知事物以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及一定行为。而法律思维在于剖析事物之后帮助我们得出一个合理、合法的行为引导,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从而达到建设社会的效果4。 二、大学生教育中法律思维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教育中法律思维培养现状。一是法律课程学时安排不足。法律基础课程的安排仅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其作为大学生
4、综合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公共课程,因课时少、考试松、对毕业升学影响小,而普遍被称为“副课”。二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思修课的任职教师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类、哲学类专业的教师。他们由于专业知识欠缺,在教法律基础部分时效果不理想。三是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不足。由于部分法律知识晦涩难懂,学生通过自学难以理解,因此,多数学生并不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此外,由于缺乏系统、基础的法律知识灌输,单纯依靠日常积累很难构建起法律思维,这也打消了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四是法律思维的培养还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缺乏实践的配合,导致法律思维培养只是纸上谈兵。(二)法律思维培养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法律思维培养缺失的原
5、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律基础教研室,没有特定的法律思维培养教学计划及项目投入,加之课程安排不合理,导致法律思维培养缺失。二是现高校非法学专业并没有配备专门的法学教师任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此外,对于各专业中涉及的法律方面的课程,也没有配备专业的法学教师任教,如财会专业中的经济法、税法课程一般由财会专业课教师代为讲授。这部分教师法律思维素养本身并不高,从而忽视对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三是高校虽然认真学习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但并未落实到位。法律思维的培养作为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机制制度不完善,尤其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四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教育 法律 思维 培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