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_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的演变_陈浩.doc
《翻译_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的演变_陈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_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的演变_陈浩.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01 第 30 卷第 1 期 2017 年 1 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ol.30 No.1 Jan.2017 翻译: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的演变 陈 浩 (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 ,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 : 翻译理论在 20 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 , 直译 、 意译两个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演变为归化和异化 。 一般认为直 译 和 意 译关注语言学层面 的 翻 译 问 题 , 而在发生翻译文化转向的今天 , 归化和异化则主要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 , 也 就 是 说 ,
2、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 , 而归化 、 异化是翻译策略 。 从 中西历史上几次大的直译 、 意译之争以及学者们归化和异化的定义看 , 从直译、 意译到归化 、 异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 在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 , 翻译实践应该合理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 , 促 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 关键词 : 直译 ; 意译 ; 归化 ; 异化 ; 中图分类号 : H05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9161( 2017) 01-0101-04 无论中外 , 自有翻译以来 , 就有关于直译和意译 的争论 。 由于西方历史上小国林立 , 语种众多 , 交往 频繁 , 其翻译实践 相对较多 ,
3、 对于翻译理论的探讨也 较我国充分 , 对直译和意译的定义及优劣的探讨也 更广泛 、 深入 , 在后现代语境下终于发展到如今的归 化、 异化之争 。 正如潘文国所言 : “ 西方的翻译研究从 整体上来说比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 角度更宏观 。 ” 1( 31) 我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圈处于统治地位 , 对周边异族 文化借鉴较少 , 对翻译方法的探讨仅限于几个文化 输入的高峰时期 , 并无系统的理论 , 对 直 译 、 意 译 的 探讨, 也是在 ” 五 四 “ 前后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 才趋于集中 。 从 20 世纪至今 , 加入了关于归化 、 异化 翻译的讨论之 中 , 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4、。 郭建中 认为 , 归化与异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翻译的 目的 、 文本类型 、 作者意图以及目标读者不同 , 翻 译 策略的选择也会不同 , 两者永远共存 2( 290) 。 孙致礼则 认为 , 21 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 , 将进一步趋向异化 译法 , 并应形成异化为主 , 归化为辅的翻译趋向 3 ( 43) 。 直译 、 意译两个概念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 至今未有一 个高度一致的定义 , 因 此 对 归 化 、 异 化 与 直 译 、 意 译 的联系也成为研究翻译策略的必经之路 。 多数学者 认为 , 归化 、 异化作为翻译策略 , 着 眼于文化层面的 差异 , 而直译 、 意译
5、则作为翻译方法 , 注 重 语 言 层 面 的不同 。 然而翻译活动本身十分复杂 , 直译 、 意译的 内涵也极为广阔 , 似乎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翻译中的 文化现象割裂开来 , 而归化 、 异化对语言层面的探讨 也相当深入 。 因此直译 、 意译和归化 、 异化之间的关 系要紧密得多 。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 对于四者的运 用也不可能截然分开 , 而是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译 者的翻译目的 。 本文拟对直译与意译之争如何转变 到如今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的过程进行梳理 , 探讨直 译与意译和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 以及两者 之间的对 立统一关系 , 希望有助于加深对两者的理解 , 并为具 体的翻译实践提供
6、借鉴 。 一 、 直译与意译之争 西方最早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研究可追溯 到罗马帝国时期 , 这一时期 , 罗马一方面吸收希腊的 文化 , 一方面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 开始对 圣经 进行 翻译解读 。 西塞罗早在公元前 1 世纪就提出了意译 的主张 4( 20) 。 罗马由于自身文化底蕴不足 , 在对希腊 经典进行翻译时采取了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 , 照搬 原文风格 。 西塞罗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批判 , 认为翻译 者应该像演说家那样 ,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 使译文 符合本族文化 的表达习惯 , 翻译的目的是还原希腊 经典的内容而不是形式 。 他认为 , 直译 , 即以词译意 ( word f
7、or word translation) 的方法是缺乏技巧的表 收稿日期 : 2016-03-29 作者简介 : 陈浩 ( 1991-), 男 , 河南商丘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 现 , 以意译义 ( sense for sense translation) 才能更好地 继承希腊精神 。 之后的贺拉斯在 诗艺 中说 :“ 忠实 原作的译者不会逐次死译 。 ” 这句话常被后人引用 , 成为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的名言 5( 40) 。 罗马帝国后期 至中世纪初期 , 基督教在西方文化和思想中逐渐占 据统治地位 , 宗教翻译取代了文学翻译成为翻译的 主要形式 。 在
8、针对 圣经 的翻译中 , 斐洛与奥古斯丁 认为应该坚持 “ 受上帝的感召 ”, 对文本字字对译 。 圣经 的神圣性使得虔诚的神学家在翻译中并不能 过多顾及本文化中语言的特殊形式和习惯 。 文艺复兴时期 , 基督教会的控制力减弱 , 民族意 识增强 , 封建帝国为了对抗教会的思想控制 , 大力提 倡使用本民族语言 , 对文学创作和翻译观念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 语言学家们意识到了本民族语言的独 特风格和表达能力 , 为使民族语言不因模仿其他语 言而受到破坏 , 不再机械地模仿拉丁文的语言习惯 , 而是灵活地运用大众语言 。 因此这一时期意译法占 主要地位 。 例如马 丁 路德就借将 圣经 译为德
9、语 之 机统一了各地方言 , 为现代德语的形成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 他和莱希林 、 伊拉斯谟等人文主义者都认识 到 , 语言本身具有无法逐词互译的特点 , 因此主张在 翻译中采用意译的方法才能再现原文的神韵 。 16 世 纪法国出现了被誉为 “ 翻译之王 ” 的 阿 米 欧 , 他 的 翻 译方式就被称为 “ 创造性意译 ”。 而作为西方近代翻 译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翻译理 论的人 , 多雷也认 为 , 译者必须避免逐词对译 , 因为逐词对译有损原意 的传达和语言的美 感 。 在文艺复兴大量翻译实践与 理 论 总 结 的 基 础 上 , 17 世 纪 到 20 世 纪 初 堪称西方翻译史上的
10、黄金 时代 , 意译与直译各领风骚 , 归化与异化的雏形开始 形成 , 翻译理论逐渐成熟 。 17 世纪到 18 世纪 , 法国 的 翻译家卷入了一场 “ 古 今 之 争 ” 6( 115) , 直 译 派 厚 古 薄今 , 推崇准确的翻译 , 认为翻译的唯一目标是做到 准确 , 译者无权任意选词或更改词序 ; 意译派则厚今 薄古 , 认为文采比忠实更 重要 。 在德国 , 歌德主张译 语和原语应融合为一 , 即综合运用直译法与意译法 。 施莱尔马赫 1813 年在 论翻译的方法 中提出 , 翻译 的途径只有两种 , 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 而 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 另一种是尽可能让
11、读者安居 不动 ,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 1995 年 , 韦努蒂在其 译者 的隐 身 一部翻译 史 中将这两种方法概念 化为异化法和归化法 7( 371) 。 在英国 , 围绕 荷马史诗 的翻译 , 纽曼主张采用直译的方法 , 而阿诺德则认为 译者若是囿于对原作的重视 , 难免会使译作显得怪 诞 、 不自然 , 反而 有损原作的精神和艺术魅力 。 二人 的讨论虽然围绕 着 荷 马 史 诗 展 开 , 但 其 实 质 却 是 对自古至今的直译 、 意译法之争的又一次探讨 。 我国大规模的翻译始于东汉末年的佛 经 翻 译 , 一些翻译大家对直译和意译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和 鲜明的立场 , 即当
12、时的 “ 文质之争 ”。 东晋佛教学者道 安提出 “ 五失本 、 三不易 , 翻译应案本而传 , 不令有损 言游字 , 时改倒 句 ”, 反对佛经翻译中过于 “ 文 ” 的 现 象 , 主张直译 。 稍后鸠摩罗什则提倡 “ 依 实 出 华 ” 和 “ 曲从方言 ”, 反对 “ 嚼饭与人 ” 的直译 , 主 张意译 。 到 了唐代 , 玄奘则综合前辈们的经验 , 主张 “ 多用直译 , 善参意译 ”, 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 在我 国漫长的翻译史中 , 由于居于一种文化中心地位 , 文 人墨客又有浪漫的传统 , 因此翻译时多采用意译 , 对 所谓蛮夷小国的语言形式不够重视 , 在译文中
13、经常 会抒发自 身 感 想 ,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清 末 林 纾 的 “豪杰译 ”。 进入近代 , 我国文化中心地位被取代 , 直 译方有了翻身之机 。 清朝闭关锁国被打破后 , 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向 西方学习的运动 , 从 西 学 东 渐 , 洋 务 运 动 , 到 后 来 的 “ 五四 ” 运动都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 基础 。 严复总结我国几千年的翻译经验 , 于其译作 天演论 中提出 “ 信 达 雅 ” 三 字 标 准 , 对 我 国 翻 译 事 业影响深远 , 后世凡是关于翻译问题的讨论 , 必然会 提到严复的标准 。 而所谓信 , 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意 义 ; 达 , 即是努
14、力使译文流畅 ; 雅则是需注意文字的 润色和得体 , 与原文内容和体裁相称 。 以此看来 , 严 复将 “ 信 ”, 也就是直译放在首位 , 然而他本人的实践 却并未贯彻这一原则 , 因此可以说 , 严复的 “ 信达雅 ” 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翻译构想 , 并未实际 解决翻 译中的各种复杂问 题 。 “ 五四 ” 时期 , 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 , 鲁迅和其弟 周作人主张用直译来指导翻译 , 这一提法受到郭沫 若、 梁实秋等学者的反对 , 于是便引发了一场以鲁 迅、 矛盾 、 瞿秋白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郭沫若 、 梁 实 秋、 郁达夫为代表的意译派的论战 。 直译派讽刺意译 是让 “ 洋人穿了长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翻译 直译 意译 归化 异化 演变 陈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