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交流深度与广度的匹配对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影响基于整体知识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吕鸿江.pdf





《知识交流深度与广度的匹配对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影响基于整体知识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吕鸿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交流深度与广度的匹配对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影响基于整体知识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吕鸿江.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管 理 工 程 学 报V0132No1 Jonrnal ofIndustri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8年第1期知识交流深度与广度的匹配对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影响:基于整体知识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吕鸿江1,程(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3南京大学商学院,明2,3,吴利华12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31;江苏南京210093)摘要:知识网络是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提高整个知识网络的交流效率是当前许多企业亟需面临的问题。但目前对知识网络宽度和深度对知识网络效率影响的研究却相当薄弱。本文综合分析了这两个因素对知
2、识网络效率的动态影响,采用多主体仿真模型构建了不同知识交流深度与广度匹配的知识网络模型模拟了不同知识网络的演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知识量方面,团队学习型和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传递会呈现先不断增加并逐渐持平的变化规律,广泛交际型和固步自封型知识网络则呈现不断下降再逐渐持平的变化趋势。其次,四类知识网络知识交流总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团队学习型知识网络、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广泛交际型知识网络、固步自封型知识网络;知识方差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团队学习型知识网络、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固步自封型知识网络、广泛交际型知识网络。进而指出,低知识网络宽度和高知识网络深度匹配的团队型知识网络具有最好的知识交流效
3、率:而且高知识交流深度会使知识网络的知识交流效率不断提高,低知识交流深度会使知识网络的知识交流效率不断降低;高知识交流宽度虽然比低知识交流宽度更有利于提高知识网络的知识交流总量,但低知识交流宽度比高知识交流宽度更有助于提高每个知识主体每次交流的知识方差。进一步地,本文又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整体网络特征的几个方面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该研究结论是对当前仅从网络交流宽度和深度的某一方面研究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重要补充,也是帮助管理者思考如何从知识交流深度开口广度方面提高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重要启发。关键词:知识交流广度;知识交流深度;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DOI:1013587jcnk
4、ijieem201801011知识网络交流效率;多主体仿真文章编号:1004。6062(2018)0100840090引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活动成为由各种知识主体组成的网络。企业中的各种管理活动也是员工在知识网络中进行知识交流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活动会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知识网络,所以知识网络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研究内犁”。但是,在中国计算机用户进行的“CIO知识管理认知调查”和“知识管理专题讨论”中发现,大多公司还存在对知识管理认识不足,害怕员工偷信息的问题。而且即使是麦肯锡等一些优秀企业,虽然意识到员工间的知识网络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重要资源
5、,但由于公司里最成功的员工往往都拥有庞大的个人关系网络,使得麦肯锡等企业的核心能力仍主要集中在个人层面而不是整个知识网络层面,这使得企业发展往往依赖于某个或一些员工,很难发展壮大。由于在知识网络中,员工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管理模式下单个的个体,而是网络中的一员,必须不断提高整个知识网络的知识交流能力,才能形成其他企业无法模仿、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当前许多企业亟需面临的问题。事实上,理论研究者们也一直对如何提高知识网络交流效率问题进行着探索。他们认为,知识网络各组织成员之间建立合作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员工间的知识流动与知识共享,并分别从知识特征、组织特征和网络特征【23】三方面分析了影响知
6、识网络中组织知识交流的因素4】。但是,由于组织知识转移主要取决于潜在知识获得交流、解释和吸收的容易程度【51。这反映在知识网络中就是知识网络交流的广度(知识主体所能交流的最多知识主体个数)和深度(知识主体之间所能交流的知识量)的问题,但目前学术界对知识网络的深度(Depth)和宽度(Breadth)影响组织知识转移的研究还相当薄弱416】。所以,知识网络的深度和宽度是一个非常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准备对此进行研究。具体研究中我们将综合考虑如下三方面:第一,知识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是同时影响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仅仅从某一因素研究知识网络效率,难免“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综合这两个因素分析其对整体
7、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影响是否必要。第二,由于知识网络本身随不同知识主体的相互作用动态变化,知识交流效率也会随之在不同时段发生不同变收稿日期:20140914 修回日期:201507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02031、71472036、7137219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一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资助项目(3214003203);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K08025)作者简介:吕鸿江(1975一),女,甘肃徽县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组织理论,社会网络等。84万方数据V0132,No1 管理
8、工程学报 2018年第1期化,所以如果仅仅采用实证或案例研究分析,往往仅反映了某一时刻的静态特征,难以体现整体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引入仿真分析能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第三,由于知识网络本身是一种实现个人、团队层次上知识交流的社会关系网络,所以,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解释不同知识网络交流效率也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准备运用多主体动态仿真方法,构建反映知识交流广度与深度的不同组合的仿真模型,综合分析不通知识交流广度与深度对知识网络流动效率的影响,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解释上述影响的原因。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学术界从知识网络广度和深度方面分析如何提高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实践界提供相应
9、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l知识交流深度与广度的不同匹配的知识网络分析本文按照知识主体之间的交流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对组织中的知识网络交流类型进行划分提出四类知识网络:固步自封型知识网络、广泛交际型知识网络、团队学习型知识网络和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知识传递广度r图1基于知识交流广度和深度匹配的知识网络类型11固步自封型知识网络这类知识网络具有低的知识交流广度和低的知识交流深度。网络中每个知识主体只能和少数其他知识主体交流,而且每次交流只能传递少量的知识。这类知识网络中的员工与其他员工进行沟通的能力较弱,而且每次沟通的学习能力也不足,所以很难在其工作岗位上进行创新,只能按部就班完成常规的无
10、任何创新和学习要求的工作。这类网络往往与外界隔绝、不能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能与时俱进。因此,这类网络可以称为固步自封型知识网络。固步自封型知识网络往往把知识网络看成是静态的,缺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当外部环境一成不变时,这类网络中的每个知识主体可以一直在自己的网络位置上正常运转;但是,往往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知识网络必须与其所在的环境共同进化的。但是,这类网络中的知识主体由于缺乏沟通、学习和创新的能力,难以及时从企业外部和内部获得适应环境变化所需的知识,这是就会面临环境威胁和挑战。12广泛交际型知识网络这类知识网络具有高的知识交流广度和低的知识交流深度。网络中每个知识主
11、体能和大量其他知识主体交流,但每次交流仅传递了少量知识。这类知识网络中的员工这类知识网络中的员工能顺畅地与组织中的多数员工进行沟通,而且每次沟通传递的知识量很少。因此,虽然知识网络中员工之间沟通的次数较多,但可能很多次沟通都是与组织内的知识学习无关的一些交际行为,缺少与组织目标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称这类知识网络为广泛交际型知识网络。广泛交际型知识网络由于组织中的员工热衷于传递与组织无关的交际型知识,所以知识主体之间大多具有很好的非正式关系,它的知识交流效率可能更多地被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影响。由于非正式网络关系有利于传递一些可能与组织目标无关的一些显性知识,而这些显性知识一方面可能会影
12、响组织传递与组织目标相关的知识,同时也会带来知识传递的成本;但另一方面,这些看似与组织目标无关的一些显性知识往往来自于与组织相关的外部环境,这会使得知识网络能接触较多环境变化的新知识和信息。所以,虽然这类网络可能会因影响公司效率、阻碍短期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不利于组织成长,但也可能会因能敏感接受各种来自环境的信息而有利于企业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13团队学习型知识网络这类知识网络具有低的知识交流广度和高的知识交流深度。网络中每个知识主体只能和少数其他知识主体交流,但每次知识交流能充分传递大量知识。这类知识网络中的员工与其他员工进行沟通的次数比较少,但每次沟通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充分传递与组织目标相
13、关的知识,所以这类知识网络大多有一些与组织目标相同的小群体组成。由于团队就是指一个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所组成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并为实现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或使命)而工作的可识别的集合【7J。所以,我们称这类知识网络为团队学习型知识网络。团队学习型知识网络由于网络成员在传递知识时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同的,而且他们会经常围绕这些组织El标在小群体中进行频繁接触。所以,这类团队中的知识主体之间大多容易形成更多强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大多以正式网络为主。由于知识网络中有更多的强关系将有利于传播的组织中无法描述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并占企业的最大部分的知识【8】,所以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
14、扩散能帮助企业进行技术与知识创新。而正式网络中会更容易传递语言、文字和符号等编码形式的正式而规范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能够保证组织中的规范和制度按组织目标有序实施。因此,团队学习型知识网络既能支持组织为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又能维持企业日常正式活动的iliON开展。所以,这类知识网络可能能够获得最好的知识交流与传递的效率。14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这类知识网络具有高的知识交流广度和高的知识交流深度。网络中每个知识主体能和大量其他知识主体交流,而且每次交流知识主体之间都能充分传递大量的知识。这类知识网络中的员工能顺畅地与组织中的多数员工进行沟通,而且每次沟通的学习能力都较强,能充分传递与
15、组织目标相关的知识。因此,不仅知识网络中员工之间沟通的次数较多,而且沟通大多都是基于组织目标的学习行为,可以看作是整个组织的学习过程。所以,我们称这类知识网络为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中,组织员工之间虽然大都是以组织目标为目的进行深度交流,但由于员工可以同时和较多其他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而企业中每个员工能够与其他人有效交流的控制幅度是有限的,除非是在组织基层中从事例一85万方数据吕鸿江等:知识交流深度与广度的匹配对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影响:基于整体知识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行的工作【91。所以,我们认为在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中,员工之间更多地是一种以正式网络为基础的弱关系。由于弱关系主
16、要以传递与组织目标关联不大的显性知识为主,而正式网络又是主要传递与组织目标相关的显性知识,所以,组织学习型知识网络中主要传递了各类显性知识,虽然与组织目标相关的显性知识能够保证组织常规活动的开展,但交际为主的显性知识又可能干扰组织目标实现;此外,虽然与组织目标关联不大的显性知识可能帮助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敏感反应,但由于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递较少,进而也难以很快进行组织创新以应对环境变化。所以,这类知识网络的交流效率可能是不稳定的。2多主体知识网络模型构建与模拟21多主体知识网络模型构建本文将依据知识交流深度和广度两个变量的不同匹配构建多主体知识网络模型分析上述四类知识网络的知识交流过程,以
17、探讨知识交流广度和深度对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影响。具体地,分别设计了知识交流主体的特征、知识交流机制及知识网络交流效率的相关参数来构建模型。此外,假设知识网络交流效率只受知识交流深度和广度两个因素影响,所以将这两个因素设为可调变量,并将其它因素视为控制变量,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编写反映知识网络动态交流的程序进行模拟。具体参数设计如下:211知识主体特征构建模型时,我们假设知识主体特征表现为知识主体的交流广度、交流深度、知识分布函数、网络规模四个因素。首先,知识交流宽度在本模型中用z表示,它代表知识主体与其它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关系所能达到的最大连接数,即知识主体所能吸收知识的最大宽度。如果一对知
18、识主体之间以前从未发生过知识交流行为,而且他们与其它知识主体间的知识交流关系没有达到最大连接数z,那么这两个知识主体之间将进行一次新的知识交流。所以,z形成了限制任何顶点的度(知识主体的交流广度)的硬上限,在度之外没有更多边可以添加。因此,z是所有知识主体可能连接的最大度,反映知识主体可同时与其他主体进行知识交流的最大数量。具体地,由于本文主要模拟了企业组织中知识网络的知识主体之间交流的最大数量,这受员工所能单独管理或控制的其他员工数量影响。管理学家Graicunast9】指出在企业中较高层次的知识型员工的控制幅度应限制在至多5人,最好4人,而对组织基层从事例行工作的员工,由于工作简单则可以有
19、较宽的控制幅度。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组织中的知识型员工,所以我们设定z+l,2,5。由于z+=l表明知识型员工之间任何时候最多只能有一次知识交流,这在企业中是不常见的。所以我们假设低知识交流宽度的知识网络z=2,高知识交流宽度的知识网络Z=5。其次,知识交流深度在本模型中用知识共享系数表示。两个知识主体进行知识交流时的共享函数可以表示为:Ki=KI1+p Ki(i,l,2,N1)。该函数表示知识主体i与知识主体i进行知识交流时,知识主体i的知识量Ki为本次知识交流之前的知识量Ki-1加上知识主体i与知识主体j进行一86一知识交流获得的知识量p Ki。其中13为知识共享系数,它反映了
20、某一知识主体与其他知识主体连接时,从其它知识主体处获取知识的多少,我们将这一变量称为知识交流的深度。具体地,我们假设p01,02,11,依据“帕雷拖法则”,我们分别假设低知识交流深度的知识网络13=o2,高知识交流深度的知识网络13=o8。此外,由于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分布特征是知识转移的前因10】,而且知识模糊性是知识分布的重要特征11,l 21。它不仅有助于防止知识被竞争者模仿,而且也会影响知识在组织内有效转移13。所以,本文将知识主体的分布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假设知识网络中每个知识主体随机分配知识服从Gamma(a,九)函数,本文假设a=05,扣05。最后,由于网络规模对知识转移存在不同影响,
21、可能具有正相关关系14,151或者负相关关系【16】,甚至影响不显著【17】。所以,我们为研究需要将控制这一变量,将知识网络规模设为控制变量。由于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一般用节点总数来衡量网络规模,而在知识网中则采用知识主体数量的多少来反映网络规模。所以,本文用网络中知识主体的总数N表示网络规模这一变量,并设定N=500。212知识交流机制构建模型时,我们通过设计知识主体间的信任和惩罚机制来分析知识网络中知识主体间交流关系的增加和减少。首先,对知识主体的信任机制,我们考虑由初始信任机制和持续信任机制形成信任函数。假设各对知识主体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才能发生知识链(连接)增加的知识交流活动。本文
22、用信任率r反映这一信任程度的大小。可以将信任率表示为以知识主体间的共同朋友数m为自变量的线性函数:r。i=ro+rlm1(i,j12M,roEO0001,OO(X)2,0001,rl01,02一l)。其中ro是知识主体i和知识主体J发生第一次知识交流时的概率,r。是知识主体i和知识主体j之间有m个共同朋友后进行知识交流的概率,rii反映了每个周期知识主体i和知识主体之间信任程度的大小。我们用知识主体首次发生知识交流的概率ro反映知识交流过程中的初始信任机制;用知识主体间存在m个共同朋友后的知识交流概率r反映知识交流过程中的持续信任机制。为了不影响我们对主要参数z+和B的研究,我们将控制该知识网
23、络的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这两个参数,并假设它们都是中等水平的,即ro=00005,rl=05。其次,就知识主体的惩罚机制而言。本模型假设在知识交流时,各个知识主体之间必然通过一定的惩罚机制发生知识链衰减(连接强度降低)的活动。由于这一知识衰减函数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指数函数,我们用每次知识交流的联系强度Sij表示这一函数,Sij=e叫t(Sij-l-8)(f,Jl,2,8o01,002,01,丫01,021)其中S睁1代表在本次知识交流前次的知识主体i和知识主体i交流的连接强度;8是连接强度衰减系数,它代表每次见面连接消失的概率,我们将此参数看作短期惩罚指数;e吖a为随着时间t推移,两个知识主体不
24、见面的强度衰减指数e吖”,其中t是自上次见面到现在的时间,Y为一段时间不见面后的强度衰减系数,我们将此参数看作长期衰减指数。具体地,当两个人i和i初次见面,它们之间的联系强度Sii置为1,同时发生短期衰万方数据v0132NO1 管理工程学报 2018年第1期减6。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其连接强度开始按1,指数衰减。如果他们再次见面,S。i是重新设置为1。为不影响我们对主要参数z+和6的研究,我们将控制知识网络的短期惩罚机制和长期惩罚机制两个参数,并假定它们都是中等水平的,即8=005、v=O5。213网络知识传递效率本模型借鉴Cowanr和Jonardn培1对网络知识流动效率的测量,分别用网络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交流 深度 广度 配对 网络 效率 影响 基于 整体 结构 特征 分析 吕鸿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