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值贸易_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_罗长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加值贸易_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_罗长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罗长远张军 内容提 要:结合对现有文献的拓展和应用,本文给出了一个理解中国附加值贸易发展 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 OECD/WTO的 TiVA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 中国的出口中,本地附加值所占比重从 1995年的 88%降至 2005年的 64%。此后,这一 比重缓慢回升,至 2009年达到 67%。从产业角度所作的分解显示,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 走低(回升 ), 主要是产业内本地附加值比重下降(提高 ) 造成的,而出口行业构成的变化 则是第二位的因素。从国际比较来看,行业内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偏低是中
2、国整个出口 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主要因素,而出口行业构成偏重于本地附加值比 重低的制造业则是中国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于印度的主要因素。另外,直接附加 值比重偏低,也即出口行业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有限,是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总体 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 本 地 附 加 值 直 接 附 加 值 产 业 内 效 应 产 业 间 效 应 一、引 g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 仅占全球的第 29位,而到 2009年,已跃升至全球第 2位。同时,中国的出口规模已从世界第 31位 升至第 1位。中国出口的快速扩
3、张,既推动了产品和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对国际分工 现有体系造成了一些冲击 ,与贸易有关的摩擦和冲突逐渐增多。根据 Bown(2011)的研究,金融危 机爆发以来,全球 40%的贸易保护都以中国为目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倾 向于把中国作为贸易保护的 “ 靶子 ” 。然而 ,在中国, “ 为出口而进口 ” 十分普遍,对外贸易总体上呈 现 “ 大进大出 ”的特征,忽略这一点会高估中国宣实的出口 能力,并误判它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为 此,本文尝试运用附加值贸易 ( trade in value added)框架,对中国的出口动态做出的解读。 2011 年 1月,时任 WTO
4、秘书长的 Lamy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按照传统贸易统计, 2009年中国在 iPhone上 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 19亿美元,但若以附加值口径计算,中国在这一产品上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仅 为 7300万美元 。 Linden et al. (2007)讲了一个类似的例子,一款 iPod在中国的出厂价是 150美元, 但它在中国组装的过程中,新增的与劳动力投人相关的附加 值也就几个美元而已。这意味着,从附 加值来看,美中之间的贸易统计完全是另一番情形。 iPhone和 iPod的案例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这显示了从附加值角度考察中国贸易的特别意 * 罗长远,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 :20043
5、3,电子信 fudan.edu. cn;张军(通讯作者 ), 复旦大学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 :200433,电子信箱 :jtmsth_。 罗长远感谢中组部 “ 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11C几 039)、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 12PJC08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13JJD790004)和复旦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的资助。张军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71333002)和教育部人文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 10JJD790009)的资助。文章先后在复且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会议上报告过,
6、华民、尹翔 硕、陆铭、陈钊、田素华、程大中、沈国兵、章元、李婷、钟宁桦等给予了建设性的评论,两位匿名审稿人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作者 一并致谢。当然,文责自负。 4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料生 2014年第 6 期 义。然而,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才起步不久。从文献上看 , Hummels etal. (2001) 有关垂直专业化 ( 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讨论, 成为附加值贸易实证研究的思想源头
7、。他们衡量 垂直专业化的指标(即出口中进口中间品所占的比重 ), 被后继者们用来计算出口的外来附加值, 这就是所谓的 HIY方法。不过,该方法假设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于进口品的使用比例是一样 的。因而,对中国来说,直接使用 HIY方法可能会高估出口的本地附加值。考虑到这一点, Koopman etal. (2012)按贸易方式对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分解,并提出了计算出口本地附加 值的相应思路,这就是所谓的 KWW方法。基于这一方法,他们结合 1997年、 2002年和 2007年中 国的投入产出表对行业层面的出口本地附加值进行了计算。与依赖投人产出表的 KWW方法不 同 , Upward
8、et al. (2013)直接通过海关数据的贸易方式信息,识别了加工贸易进口和一般贸易进 口,然后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的匹配数据,对 2003 2006年间中国企业出口的本地附 加值进行了计算。这一巧妙的方法,同样体现在 Zhang etal. (2012)的研究中,不过,他们只对 2008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出口本地附加值进行了计算。张杰等 ( 2013)也采用了与 Upward et al. (2013)相似的技术路线和相同的数据。他们的贡献是,在计算时综合考虑了贸易代理商、中间投 入品间接进口,以及进口资本品折旧等的影响。与这 I些研究相比,李昕、徐滇庆 ( 2013)的工作
9、又前 进了一步,他们利用中国和世界的投人产出表,不仅计算了中国行业出口的本地附加值,还据此重 新核算了中国的贸易规模和贸易余额。 与上述文献一脉相承 ,本文从附加值视角对中国的出口动态作了进一步的考察。比较而言,我 们在以下方面有所贡献 :其一,基于对代表性文献的拓展和应用,给出了一个理解中国(附加值)贸 易发展的简单框架 ;其二,借助 0ECD/WT0新近发布的全球附加值贸易数据,考察了中国出口本 地附加值在 1995 2009年的变化,并采用分解方法,厘清了产业内(间)因素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其三,考察了中国和代表性国家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差异,并采用分解方法,分析了产业内(间)因素 在其中的
10、作用 ;其四,就本地附加值的组成(直接附加值、间接附加值和再进口附加值)及其国际差 异展开了相应的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试图从产业层面发现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变化的动 因,并找到缩小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这一指标上的差距的线索。 文章余下来的内容包括 :第二节基于对代 表性文献的拓展和应用,给出一个理解中国附加值贸 易发展的简单框架 ;第三节介绍本文所使用的数据;第四节从产业内效应和产业间效应的角度,挖 掘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变化的动因;第五节考察中国和代表性国家在出口本地附加值上的差异和 原因;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含义。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我们先结合相关文献引出一个理解中国附加值贸易发展的框架。在国
11、 际经济学领域,与附加值贸易有关联的文献主要有两支 。一 是有关贸易要素含量 ( factor content of trade)的文献。如 Trefler& Zhu(2010)所作的研究,他们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跟踪了跨国之间的 中间品流动,并据此计算了中间品和最终品所包含的要素含量 ,但他们并没有计算出口的附加值。 二是有关贸易本地含量 ( domestic content of trade)的文献。如 Hummels et al. (2001),他们计算了 OECD国家出口的本地含量。不过,他们的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假设,即认为出口产品只作为最终品 使用。而实际情况可能是, A国出口产品至
12、B国,后者经过加工,再将制成品返销到 A国或出口到 其他国家。在 Johnson & Noguera(2012)的研究中,他们放松了 Hummels et al. (2001)的这一假设, 并提出了一个计算贸易附加值的基础框架:先运用跨国投人产出表计算跨国之间的产出转移 (output transfer);再结合跨国之间的产出转移和投人产出系数,计算出口的本地附加值。作为对这 一框架 ( 简称为 JN框架)的直接应用,接下来,我们置人一些特殊的 “ 场景 ” ,以捕捉中国(附加值) 5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
13、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男: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贸易发展的关键事实。 在 JN框架中,他们先假设 一 项产出 ( y)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最终需求 ( C), 二是作为其他产 品的中间投人 ( m)。 相应地,存在如下的关系: y.() = + rnisj) (1) 其中, i和 7 代表产出的生产地和目的地和代表行业 ;m表示 s行业的部分产出是 *行业的中间 投人。假设来自 行业的中间品占 *行业产出 y, 的比重为 c(M),则有: y;()= (s,t) yj(t) (2) 如果有 W个国家和 iV个行业(这是一个
14、关键假设,即每个国家一个行业! ), 则有: rJx、 11 12 alN、 r = Jl , c产 C2; 21 22 a2N aNl aN2 * 汉關 ) 由此 ,我们可以把式 ( 2)写成如下的矩阵形式: y= Y, fi+ Ay (3) 式 ( 1)一 (3)构成 JN框架的内核。作为对这一框架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对应中国(附加值) 贸易的发展,考虑三个特别的 “ 场景 ” 。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场景 I 先考虑一种最简单的情形。假设中国(国家 1)和美国(国家 2)构成一个 “ 两国世界 ” ,双方之 间只有最终品贸易。对应这一场景,基于式 ( 3),我们可以得
15、到: 由式 (4)可以计算中国的产出 : 1 1 /c、 y: = 7i - r cn +; - c12 (5) (1 - an) 1 - an v - - - V - 1 ru rn 其中 是中国为满足自身最终需求所须提供的产出,而 y12则是中国为满足美国的最终需求而须 转移到对方的产出。在转移给美国的产出里,中国方面创造的附加值为: van = (1 - an)yl2 = c12 (6) 中国向美国名义上的出口额 e*12等于 Cl2,由此可以得到,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本地附加值 所占的比重为: DVAl2 = val2/exl2 = 1 (7) 这意味着,在只有最终品贸易的情况下 ,
16、按附加值统计的出口和传统口径是一样的,出口创造 的附加值完全是国内附加值。 (二) 场景 n 再考虑第二种情形。假设仍然是中国和美国构成的 “ 两国世界 ” ,但与场景 I不同,现在美国向 中国出口的产品,既可以作为中间品,也可以作为最终品,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终品则使用了来 自美国的中间品。对应这一场景 ,基于式 ( 3)可以得到: 场景 iun与 JN框架提到的情形相似,不同的是 ,在场景 n中,我们假设 a,2等于 ,这简化了本地附加值比重的计算公 式。另外 ,在场景ni中,我们假设美国和泰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同时可以作为最终品。 6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
17、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t壬技料金 2014年第 6 期 由式 ( 8)计算得到中国的产出,与式 ( 5) 样。只不过,此时在中国转移给美国的产出里,中国 方面创造的附加值有所不同,它等于: -Q: n a2i (1 a21 )fl2 11 (9) 而中国向美国名义上的出口额找 12仍然等于 I 国出口的本地附加值比重: 1 DVAl2 = val2/exl2 = - ;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一场景之下,中国对美 21 (10) i - an i - an 由于中国对美出口用到了来自后者的中
18、间品,按附加值口径,中国对美出口比按传统口径要 少。同时 ,在该场景之下,每单位出口所创造的附加值不再都是国内附加值。 (三)场景 III 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个更接近现实的场景。假设中国(国家 1)、美国(国家 2)和泰国(国家 3) 构成一个 “ 三国世界 ” :美、泰均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既可作为最终品,也可作为中间品;中国对来 自美、泰的中间品作进一步的加工 ,然后将制成品出口到美国;美、泰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对应 这一场景,基于式( 3),可以得到: (11) 由式 ( 11)计算得到中国的产出,也与式 ( 5) 样。此时在中国转移给美国的产出里,中国方面 创造的附加值等于: 1 -
19、 a, - a2! - a3i 卜、 r cl + Cj2 a n 、 Jl = C21 + C22 4* 21 a22 0 r2 、 c31 + c33 、 a3! a33 van = (1 - a,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仍然等于 。 DVAn = val2/exl2 a2i *31 )YI2 1 1 - 11 由之,在中国对美国出口中,本地附加值比重等于 : 1 _ all a21 一 , a2l a31 (12) (13) 丄 -a i - 由于中国对美出口中同时使用了来自美、泰的中间品,按附加值口径,中国对美出口比按传统 口径进一步减少。同时 ,在该场景之下,每单位出口创造的国内附加值进
20、一步压缩了。 比较这三种情景可以看到,随着贸易不再局限于最终品,以及随着进口中间品的增多,出口本 地附加值比重不断降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符合这些场景的转换,加入 WTO之后,借助东亚和 东南亚地区的分工网络,加工贸易得到快速扩张,出口产品使用了来自多个国家的中间品,出口本 地附加值走低是自然的。需指出的是,在这些场景中,每个国家只有一个行业 ,一国出口本地附加值 的变化完全是因为行业内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变化造成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这里的分析不能反映 出口行业构成对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影响。以式 ( 7)、( 10)和 ( 13)为例 :若它们对应同一行业,则意味 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业出
21、口本地附加值走低 ;若它们对应不同时段的不同行业,如早期出口行业 以式 (7)所概括的为主,而近期出口行业以式( 1 )和 ( 13)所概括的为主,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 , 出口向本地附加值低的行业转移。很显然,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引起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的下降。 (四)进一步的拓展 在以上三种场景中,每个国家只有一个行业,出口创造的附加值也归于这一个行业,我们把它 7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
22、析 称之为直接附加值。如果不只一个行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也就不再局限于一个行业。为此,这里 进一步假设中国有电器和金融这两个行业,而其它条件与场景 III相同。再假设金融并不直接出口 产品,其产出 7/只作为自身和电器的中间品,从而存在下面的关系: Jf = a/J/ + * Ji ( 14) a,和是每一单位 ” 和 h所需要投入的金融产品。由此,我们可得到金融业的产出 : Jf aA a/ Jx 结合式 ( 5),可知通过电器出口,中国间接地向美国转移了金融产品 “ , BP: % 1 af 在所转移的金融产品中,包含的本地附加值为: van I - af) * yA aA 从而在中国向美
23、国出口的电器产品中,所包含的金融业本地附加值的比重等于 : a/l IDVAr van/exr (15) (16) (17) (18) 我们把称为间接附加值。把式 ( 13)和 ( 18)结合起来可知,电器出口一方面在电器行业 本身创造了(直接 ) 附加值,还在金融这个上游行业创造了(间接 ) 附加值。 二、数据 在附加值贸易领域,普渡大学的全球贸易分析项目 ( GTAP)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数据 。 Johnson & N gUem(2012)利用该数据从跨国角度对附加值贸易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实证分析,但就本文 的关注点而言,这一研究还有两点不足 :一是 ,他们从跨国视角考察了附加值贸易,但并
24、没有针对中 国的深度分析 ;二是,他们只有 2004年这一年的数据,不能反映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动态变化。为 此,我们将利用 0ECD/WT0在 2013年 1月发布的全球附 加值贸易数据库 ( TiVA)展开实证研究, 以弥补上述不足。该数据库是基于 0CED的跨国投人产出表和双边贸易信息开发出来的,涵盖了 34个 OECD国家、 22个非 OECD国家和地区,包括了农业、采矿业、 9个制造业部门和 7个服务业 部门,涉及 1995年、2000年、 2005年、 2008年和 i 09年这五年。 与只依赖中国自身的投人产出表相比 , ECD/WTO依托跨国投人产出表开发的 TiVA数据库, 既可
25、以区分出口的本地附加值和外来附加值,还可以跟踪外来附加值的具体来源地。另外,这一数 据覆盖了世界上的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再有,利用企业数据得到的是加总的出 口本地附加值,并不能反映本地附加值的具体组成,如有多少附加值是出口行业自身创造的,又有 多少附加值是出口行业的上游行业创造的。而依据跨国投人产出表提供的信息,尽管只能得到行 业层面出口的本地附加值,但却能对本地附加值的组成做出进一步的分解。需要指出的是, 0ECD/WT0在开发数据时有一个所谓的 “ 比例假设 ” ( proportionality assumption):就进口品的使用 比例而言,出口产品和在国内市场销售的
26、产品是一样的。该假设存有一定的争议,尤其是在比较依 赖加工贸易的国家,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产品的比例往往会更高一些。尽管如此,这一数据的时间跨 度和国别覆盖面,仍然是其它数据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我们使用该数据对中国展开实证分析的原因 所在。 四、中国出口的本地附加值及其变化 在这一节,我们考察 1995年以来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的变化,并从产业内效应和产业间 8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炫 A雜金 2014年第 6 期 效应的角度挖掘背后的机
27、制。 (一)出口本地附加值的总体变化 根据 TiVA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见表 1),1995年中国的出口额为 1415亿美元,其中本地附加 值 1247亿美元,占整个出口的 88. 13%。 2000年中国的出口额为 2685亿美元,其中本地附加值 2180亿美元,占整个出口的 81. 19%。 2005年中国的出口额为 8044亿美元,其中本地附加值 5117 亿美元,占整个出口的63. 61%。 2008年中国的出口额为 1.53万亿美元,其中本地附加值 1.02万 亿美元,占整个出口的 66. 73%。 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为 1.28万亿美元,其中本地附加值 8650亿 美元,占整个出
28、口的 67.37%。总体上看,在 1995 2005年间,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呈下降的趋 势,在 2005年之后,本地 附加值比重有所回升。 表 1 中国出口的行业构成和本地附加值 单位 1995 年 2000 年 2005 年 2008 年 2009 年 行业 出口 本地 出口 本地 出口 本地 出口 本地 出口 本地 占比 附加值 占比 附加值 占比 附加值 占比 附加值 占比 附加值 整个 100 88. 13 100 81. 19 100 63.61 100 66.73 100 67. 37 农业 2. 89 94. 63 1.87 94.6 0,86 93.31 0. 78 94.45
29、 0.64 95. 18 采矿 1.99 91.86 2.07 91.08 0.73 72.27 0.81 74. 37 0.60 72.03 制造 81.78 87.21 84. 64 79.41 89.77 61. 19 89. 26 64.33 89. 10 64. 86 服务 13.34 91.85 11.42 90.33 8.64 85. 19 9. 16 87. 15 9. 66 87. 95 注:( 1)作者根据 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 2)出口占比是各行业出口占整个出口的比重( ),本地附加值指出口中本地附加 值所占的比重( ) ;(3)制造业(包括食品、纺织、木材、化工
30、、金属、机械、电器、运输和其他 ) 的出口占比由所属行业的出口占比加 总而来,而其本地附加值由所属行业的本地附加值按出口占比加权得到,服务业 ( 包括公用事业、建筑、批零、通信、金融、商业和其 他)的出口占比和本地附加值的处理方式与制造业相同。 (二) 出口的行业构成和本地附加值的行业差异 从出口行业构成来看,在 1995 2009年期间,出口占比位居前三位的始终是电器、纺织和化 工。1995年,它们的占比之和为 52%,而到 2009年,它们的占比之和已达 60%。从 2000年开始, 电器取代纺织位居出口排行榜的首位,截至 2009年,其出口占比已超过 1/3。如果分 1995 2005
31、年和 2005 2009年两个时段来看:在前一时段,农业、采矿业和服务业的出口占比分别下降了 2. 03%、 1. 26%和 4. 7%,而制造业的出口占比则上升了 7. 99% ;在后一时段,农业、采矿业和制造 业的出口占比分别下降了 0. 22%、 0 13%和 0. 67% ,而服务业的出口占比则上升了 1.02%。 从本地附加值比重来看,农业、采矿业和服务业高于制造业。如果把 1995 2009年分成两个 时段(同上 ) :在前一时段,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本地附加值比重均有下降,幅度分别是 1. 32%、 19. 59%、 26. 02%和 6. 66务;在后一时段,农业、制
32、造业和服务业的本地附加值比重分别上 升了 1. 87%、 3. 67%和 2. 76% ,只有采矿业下降了 0 24%。 从上述数据来看,出口向本地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倾斜,以及多数行业本地附加值下降 ,可能是 2005年前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走低的原因。反之,出口中本地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占比提高,以及 多数行业本地附加值增加,可能是 2005年后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回升的原因。 (三) 出口本地附加值变化的动力:产业内效应和产业间效应 理论部分和刚才的描述性分析说明,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变化有两个动因。首先,行业内本地附 加值发生变化,即使出口行业构成不变,也会引起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变化,此即产业内效应
33、。 其次,本地附加值因行业而异,出口行业构成的变化也会导致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变化,此即产 业间效应。依据这一思路,我们把 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变化作如下的分解: 9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VAt(exshyba,e) - VAyiase : -I(t (19) FA, - VAt(exshriaJ = (exshj, - exshJ rbase) (20) 其中, y表示 18个行业 ;*表示
34、年份 ;y6aSe表示基年;以表示出口的本地附加值比重 ;找 表示行业 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式 ( 19)和 ( 20)分别捕捉的是产业内效应和产业间效应,把它们加起来即是 总效应。相关结果见表 2。 表 2 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的变化及其分解 单位: 本地附加值比重的变化 1995年为基年 2005年为基年 1995 2000 年 1995 2005 年 2005 2008 年 2005 2009 年 总体变化 T -6.94 -24.52 3. 12 3.76 产业内效应 W -5.41 -18. 60 2. 89 3.55 产业间效应 B -1.53 -5. 91 0. 21 0.20
35、 总体变化 -4.67 -10.71 0. 68 -0. 18 直接 产业内效应 -3.55 -8.38 0.49 -0. 35 产业间效应B, -1. 12 -2.32 0. 18 0. 16 本地附加值组 成及其变化 总体变化 -2.38 -14.55 2. 17 3.7 间接 产业内效应 w2 -1.94 -10, 69 2. 12 3.69 产业间效应B2 -0.43 -3. 85 0. 04 0.01 总体变化 1 0. 1 0.73 0.27 0.24 再进口 产业内效应 0. 08 0. 48 0. 27 0.20 产业间效应B3 0.02 0. 26 -0.01 0.03 注:
36、( 1)作者结合 TiVA数据库,运用式 ( 19)和 ( 20)进行分解后得到; ( 2)直接、间接和再进口分别指本地附加值的三个组成部 分,即直接附加值、间接附加值和再进口附加值; ( 3)指标间存在以下关系 JsW + BrT, +T2 +T,TI =W, +B,T2 =W2 + B2, T3 = WJ +B3,W = W, +W2 + W3,B = B, +BJ +B3 若以 1995年为基年,我们发现, 2000年和 2005年的本地附加值均有所下降。分解结果表明, 产业内效应和产业间效应均为负,这说明,产业内本地附加值下降和出口向本地附加值低的行业倾 斜都是导致这 一 时期整个出口
37、本地附加值下的原因。从数值上看,产业内效应的贡献超过 75%,这说明,产业内本地附加值下降是导致整个出口本地附加值下降的主因。若以 2005年为基 年,我们发现, 2008年和2009年的出口本地附加值有所上升。分解结果表明,产业内效应和产业 间效应均为正,这意味着,行业内本地附加值上升和出口向本地附加值高的行业转移,是整个出口 本地附加值上升的原因,但占据主导的仍然是产业内效应。 1995 2005年期间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降低,与中国当时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发生变化有 关。1992年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提速,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符合比较优势,外向型制造业成为 发 展的重中之重。而在此之后,内外
38、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中国参与国际分工 的方式。从内部来看, 1994年启动的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地区之间的 “ 增长竞赛 ” ,通过招商引资和 加工贸易提升制造业出口成为各地的主要 “ 套路 ” 。从外部看,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亚地区 的分工网络重构,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加工贸易的重要平台,邻近国家和地区则成为中间品的来源 地。更具全局性的外部环境变化是 2001年中国 “ 入世 ” ,前所未有的外部市场让中国出口得以快 由于样本时间较短和行业细分不够,出口行业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出口 本地附加值的影响可能未被完全捕捉。讨论中国 和代表性国家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差异时,可能也有
39、类似的问题。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提醒。 10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极技料金 2014年第 6 期 速扩张,其中又以加工贸易出口的增长最为亮眼。在 1994年 ,一 般贸易占整个出口的 51%, 而到 2005年这一比重降至 41%。与此相反,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则从 47%提高到 55%。 掌握这些背景 性因素,就可以理解这一时期制造业出口比重提高、制造业内部出口本地附加值下降,以及整个中 国出口本地附加值走低的原因了。 2005年之后出口本
40、地附加值比重缓慢回升,估计与中间品进口出现变化有关。借助联合国商 品贸易数据库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的信息,我们发现, 2001年以来,中间品进口占中国 GDP的 比重曾从 15%直线上升至 2005年的 24% ,而此后,开始一路下降至 2009年的 17%。这暗示就中 间品进口而言, 2005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年份 。 Cui & Syed(2007)对此的解释是,由于中间品生产 能力的改善,中国减少了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罗长远、张军 ( 2012 )也指出,由于中间品生产水平 的强化,中国减少了从东盟的中间品进口,并反过来成为后者进口中间品的来源地。尽管这些研究 倾向于说明,中国出口本地附
41、加值的回升是有基础的,但是若没有更长时间跨度的数据,还难以对 未来的走势做出准确的预期。尤其是 ,在 2005 2009年间,中间品进口占 GDP的比重降幅最大的 2008年和 2009年,中国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外部市场需求的萎缩,中国出口尤其是加 工贸易严重受阻,基于 “ 为出口而进口 ”的逻辑,中间品进口自然也受到负面影响。另外, 2007年 后,加工贸易政策频繁调整,总体上呈收紧的趋势。鉴于不能厘清政府干预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断 定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由此步人上升通道还为时尚早。 (四)本地附加值的组成及其变化 出口的本地附加值有三部分 :直接附加值、间接附加值和再进口附加值,
42、分别表示在生产出口 产品的过程中,行业自身创造的附加值、行业上游行业创造的附加值,以及该行业使用的进口品中 所包含的本地附加值。借助 TiVA数据,我们发现 ,1995 2009年 ,在中国出口的本地附加值中,占 主体地位的是间接附加值 ,其比重超过了 60%,而直接附加值所占比重不到 40%。这意味着,在中 国出口创造的本地附加值中,超过半数的份额归于国内的上游行业,出口行业总体上还处在 “ 微笑 曲线 ” 的底部,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有限。 对于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变化,我们也采用式 ( 19)和 ( 20)进行了分解,结果见表 2下半部分。 2000年相对于 1995年,本地附加值比重下降了
43、 6. 94% ,其中直接附加值比重和间接附加值比重分 别下降了 4. 67%和 2. 38% ,而再进口附加值比重则上升了 0. 1%。我们已经知道, 2000年相对于 1995年,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下降的主因是行业内出口本地附加值下降了 5.41% (即产业内效 应),而这里的分解显示,行业内本地附加值下降主要是出口行业自身创造的附加值(即直接附加 值)和出口行业的上游行业创造的附加值(即间接附加值)分别下降了 3. 55%和 1.94%造成的。 讨论 2005年相对于 1995年的变化,结果是相似的。 表 2的最后两列以 2005年为基年对本地附加值组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2008年相对
44、于 2005 年,本地附加值比重提高了 3. 12% ,其中直接附加值、间接附加值和再进口附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 了 0.68%、2. 17%和 0.27%。我们已经知道,与 2005年相比 ,2008年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提高的 主因是行业内出口本地附加值增加了 2.89% (即产业内效应),而这里的分解显示,行业内本地附 加值增加又主要是出口行业的上游行业创造的附加值(即间接附加值)增加了 2. 12%造 成的。讨 论 2009年相对于 2005年的变化,结果也大致相似。 五、中国和代表性国家出口本地附加值的差异及原因 在这一节,我们关注中国和代表性国家在出口本地附加值上的差异,并从出口行业构
45、成和行业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11 7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罗长远、张军:附加值贸易: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内出口附加值两个层面寻找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和代表性国家出口的本地附加值 基于 TiVA数据库,表 3报告了中国和一些代表性国家在 1995 2009年间出口的本地附加值 比重。从中可以发现:( 1)俄罗斯、巴西和澳大利亚等资源出口大国,其出口的本地附加值比重均 在 85%以上;( 2)美国、日本和英国三个
46、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出口大国,它们出口的本地附加值比 重也都接近或超过 80% ;(3)德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其出口的本地附加值比重在 2005年 之后均不及 75%,仅处在世界中游水平,与中国的差距并不大; ( 4)在 “ 金砖国家 ” 中,中国出口的 本地附加值比重最低,与印度的差距最小; ( 5)韩国作为东亚外向型经济的一员,其出口本地附加 值比重低于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 墨西哥与中国在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方面最为接近; ( 6)在东 盟国家中,除了资源品出口较多的印尼之外,其他国家出口的本地附加值比重均比中国低。 表 3 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的国际比较 单位 国家 1995 年 20
47、00 年 2005 年 2008 年 2009 年 国家 1995 年 2000 年 2005 年 2008 年 2009 年 俄罗斯 89. 33 87.49 91.82 92,6 93. 11 印度 90.35 87. 22 80.49 76.28 78.08 巴西 90.3 88.54 86. 99 88.51 90,97 法国 82. 16 75.53 75. 18 72. 75 75.25 美国 91.64 91. 12 88.88 85; 39 88.71 德国 81.31 75.6 74. 39 72. 19 73.36 澳大利亚 88. 17 86.46 87.04 86.07 87.49 墨西哥 73.46 68. 17 69. 26 69.36 69.67 印尼 85.29 80. 68 82. 18 82.58 85.59 中国 88. 13 81. 19 63.61 66.73 67. 37 曰本 93. 15 90. 09 86.25 80.65 85.21 泰国 70. 15 65. 19 61.52 62. 23 65.47 南非 88. 25 83. 8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