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docx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教案课题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授课类型新授授课班级授课教师预计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学习建议学习要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明长城和北京城;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和西游记。学习提示:知道明代重要科技著作的巨大成就及影响。 学习延伸:了解古代人民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学习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与文学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 对科技、建筑内容有所偏重。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要放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他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
2、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没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制 ,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目标1. 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2.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3. 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
3、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言殿、陵墓、庙宇、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
4、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言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都一被它形象地记录了下来。思考: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建筑?讲授新课预习检测1、 科技名著1. :李时珍,药物学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 天工开物:宋应星,科技巨著;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3. :徐光启,农业著作,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二、明朝的著名建筑1.明长
5、城(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 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 。(3)特点: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4)影响:处于 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5)意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2.北京城(明清两朝的都城)(1)时间:1420年建成, 1421年迁都北京。(2)构成: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 ,现在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三、小说和艺术项目书名作者成书时间内容地位小说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三国矛盾冲突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水浒传施耐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历史精品资料 中考历史精品资料 中考历史课件 中考历史学案 中考历史设计 中考历史专题 中考历史试卷 中考历史指导 中考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