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ps-cdew混合模式的亚波长单缝多凹槽结构全光二极管-祁云平.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于spps-cdew混合模式的亚波长单缝多凹槽结构全光二极管-祁云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pps-cdew混合模式的亚波长单缝多凹槽结构全光二极管-祁云平.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物理学报 Acta PhyssinVbl66,No1l(2017) 117102基于SPPsCDEW混合模式的亚波长单缝多凹槽结构全光二极管冰祁云平1)十 南向红1) 摆玉龙1) 王向贤2)1)(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兰州 730070)2)(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兰州 730050)(2016年12月27日收到;2017年3月22日收到修改稿)全光二极管是集成光子回路上最基本的光子器件,如何有效增强全光二极管的单向透射性,提高消光比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当前,利用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和复合衍射衰逝波(comDosite d
2、i册acted evanescent wave,CDEW)的亚波长金属微纳结构构建全光二极管器件还鲜有研究因此,开发出一种可调制的全光二极管,对未来制备复杂的光子回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PPsCDEW混合模式设计全光二极管的方法和结构,该结构结合纳米缝中的类法布里一珀罗共振效应,利用结构参数对SPPs进行调控,实现了光束单向透过的功能首先,利用理论推导和有限元算法分析了单缝一对称双凹槽纳米结构的透射增强现象,提出了透射增强和削弱的物理机理其次,计算出规约化透射率随单狭缝和凹槽对之间距离变化的远场透射谱,给出的理论和数值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最后,通过此透射谱精确确定凹槽的位置和数量,得
3、出上表面对称分布五对增强透射凹槽、下表面六对抑制透射凹槽的最优全光二极管结构,有效增强了全光二极管的单向透射性,提高了消光比,最大消光比可以达到383 dB,即正向透射率是反向透射率的6761倍,比已有文献提高了146 dB,并在850 nm左右有70 nm宽的工作波长带宽(20 dB)本文提出的光二极管结构简单,宽带宽工作,易于集成,耦合效率高,研究结果对光学信号传输、集成光回路、超分辨率光刻等相关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关键词:全光二极管,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非互易导通,消光比PACS:7136+c,7320Mf,4225Bs,7867Pt DoI:107498aps661171021引
4、言近年来,表面等离激元亚波长光学(surfaceplasmonsubwavelength optic8,SPSO)11j成为在亚波长尺度下实现对光波操控和约束领域的研究热点1998年Ebbesen等2首次在Nature上报道了金属薄膜亚波长微孔阵列结构中的光学异常透射(extraordinary optical transmission,EOT)现象,引发了解释该现象物理机理的研究热潮光通过各种亚波长金属结构,包括单狭缝、单狭缝一凹槽、一维光栅结构、圆环形凹槽结构等,会出现异常透射现象3_1 6|文献6利用复合衍射衰逝波(composite diffracted eVanescent waVe
5、,CDEw)模型【7研究了单狭缝一凹槽结构中远场透射增强现象同年Lalanne和Hugonin8通过理论模拟和推导,对文献61中的实验结果给出解释,说明了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sl的激发是单狭缝一凹槽结构中远场透射增强和削弱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献9给出了基于单狭缝一凹槽结构表面波增强透射和聚焦的实验结果文献f101对这方面工作进行了综述文献11研究了光栅结构的情况、分析了SPPs和其他光学模式对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的透射作用对于EO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367005,41461078)资助的课题十通信作者Email:yunpqi12
6、6com2017中国物理学会Chinese Physical Society1171021ht印:曲uz妇b甸D危可occn万方数据物理学报Acta Pllyssin、,0166,No11(2017)117102现象产生的物理机理,国际上学者们较为普遍的看法是SPPs的有效激发SPPs是金属表面自由电子集体震荡与入射电磁波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表面电磁模式71,它具有很强的局域性,可以被约束在很小的尺度上、能够突破衍射极限,因此,基于SPPs的各种纳米光子学器件被认为是实现纳米全光集成最有希望的途径【18】集成光子回路上最基本的光子器件就是全光二极管,开发一种可调制的全光二极管,有望成为未来制造
7、光计算机的核心技术所谓全光二极管,是指能够单向进行光传输的装置与现有电脑使用的半导体二极管相比,全光二极管储存和处理信息的速度将快得多将来采用可进行“非互易传输(unidirectional nonreciprocal transmission)”光二极管制造的光计算机,不仅处理速度更快、稳定性也将更高研究者们此前已开发出多种结构的全光二极管19_3 7|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于光子晶体来实现光信号的非互易导通(即光二极管效应)的全光二极管设计:文献f19】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明治非线性布拉格光栅结构的光孤子全光二极管;文献20通过一维光子晶体与有损耗的金属薄膜构成的异质结构中的光隧穿行为设计出高效
8、的全光二极管;对于二维光子晶体,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六角格子光子晶体波导微腔和FabryPerot(FP)腔非对称耦合的全光二极管结构21】,它由一个包含非线性Kerr介质的高Q值微腔与一个光子晶体波导中的FP腔组成;文献f22从实验上研究了具有空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的二维双组分有机光子晶体异质结构,实现了不依赖于光学非线性的纳米尺度的全光二极管;在两个参数不同的光子晶体之间用倾斜的界面靶组合(称为两个光子晶体的异质结)得到的全光二极管,具有显著的单向性【23,2 4】;利用光传输自准直特性的二维近红外金属光子晶体异质结构的单向光传输特性也被详细研究【25;在具有空间对称性破缺的光子晶体波导中,通
9、过对传输通道进行试探性的调控,也可以实现光学模式的单向传输26;文献f271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微纳束的光子晶体波导的光控单向光学器件,并有希望实现这类器件的微型化;文献281提出并实验证明了基于热辐射效应的光纤一芯片一光纤机械系统的路径非对称光传输方案以上均为基于光子晶体设计的全光二极管,然而由于光子晶体是人工制造的折射率周期性变化的微观结构,其制造工艺比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结构实现较困难2)基于磁性物质来实现非互易导通的全光二极管设计:文献29考虑了金薄膜的光栅附着在金属氧化物反铁磁基底上,利用反铁磁性对于光的时间反演不变性,来实现光的单向性;文献f301利用磁光效应和光共振效应,实验上得
10、到了基于单向光学共振器的单片集成光隔离器,即全光二极管3)基于非线性光学效应实现单向性的全光二极管设计:文献31通过在Si02基板上形成Si制光导波路和两个环形谐振器来实现全光二极管,该二极管功能通过谐振器距离的不同以及非线性效应两种组合要素实现;文献321也提出基于自相位调制效应的由两个硅基环形谐振腔构成的中红外全光二极管41其他措施来实现光传播的单向性:利用非线性光学过程来实现单向性33:利用不对称非线性(反向)饱和吸收34来实现光的单向性;利用超材料中的单向电磁诱导透明所产生的Fano线型透射谱来实现亚波长电磁二极管35:还有利用两个回音壁微腔耦合的方法36,在实验上观察到了光的单向传输
11、,并实现了基于宇称时间对称结构的全光二极管虽然以上全光二极管实现了光的单向传输性,但在总体性能参数上,如光强阈值、消光比、工作带宽和最大透射率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因此,本文设计出了结构简单、宽带宽工作、耦合效率高、易于集成的全光二极管当前,利用SPPs的亚波长金属纳米结构构建全光二极管器件还鲜有研究37有研究人员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SPPs有时可以增强透射,有时反而削弱透射38】本文利用SPPs在金属银膜上下两个表面不同的亚波长单缝多凹槽结构来实现增强和削弱透射的单向性传输,提出了一种基于SPPsCDEW混合模式的亚波长单缝一多凹槽微纳结构全光二极管设计方案此方案包含了在金属银膜上穿透的亚
12、波长单缝和多个在金属银膜上刻蚀的亚波长凹槽等纳米结构,即在银膜两个表面都刻蚀对称凹槽对结构,并且上下两表面的凹槽离单缝的距离位置非对称错开,随着缝槽激发的SPPs的影响,此结构在入射方向对光有透射增强作用,而在相反方向上对透射却有抑制作用,表现出全光二极管的单向传输效应经过理论推导和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和优化,得到消光比(extinction ratio)最大时的凹槽数量和位置,有效增强了全光二极管万方数据物理学报 Acta Physsin、厂0166,No11(2017) 117102的单向透射性,提高了消光比,比文献37提高了146 dB,最大消光比达到383 dB2模型结构和理论21理论模型
13、Lalanne等8】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深入研究了金属银膜单狭缝一单凹槽结构中的透射增强现象,并成功解释了文献f61关于单狭缝一单凹槽结构中远场透射随缝槽距离变化的实验结果,证明了SPP8是单狭缝一单凹槽结构中远场透射周期性变化增强或削弱的主要原因但是关于金属银膜单狭缝一对称双凹槽结构的理论模型以及对远场透射随缝槽距离变化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本文所提出的基于SPPsCDEW混合模式的亚波长单缝一多凹槽纳米结构全光二极管正是基于单狭缝一对称双凹槽模型的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由此确定银膜上下两个表面不同的凹槽数目和位置本文研究的具有透射增强或抑制效果的单狭缝一对称双凹槽的模型如图1所示深
14、灰色区域是银膜,银膜厚度E=200 nm,与文献37保持一致,在银膜上开了一条单缝并刻蚀了两条对称凹槽:单狭缝和凹槽尺寸与文献6,8相同,即狭缝附近左右对称各有一条矩形凹槽,缝宽和凹槽宽度均为叫=100 nm,凹槽深度九=100 nm一束波长A=850 nm的TM平面波(p极化波)垂直入射到该狭缝一双凹槽结构,并穿过狭缝形成远场透射本文通过改变单狭缝和凹槽中心之间的距离d来研究双凹槽激发的表面波对狭缝透射的影响银的介电常数取在波长850 nm的近红外光垂直入射下的实验数据【39,40平均值EA。=一3306+i1166图1 银膜上亚波长纳米单狭缝对称双凹槽模型示意图Fig1Schematic
15、of a subwarelen昏h nanosingleslit surrounded by symmetric double grooves on silVer film22金属银膜单狭缝对称双凹槽模型中的异常透射如图l所示,本文用钆和u分别表示在银膜空气界面处狭缝和凹槽之间两个相反方向上传播的SPPs模式的幅度,用n和6分别表示在凹槽内部上下两个相反方向上传播的凹槽基本模式的幅度系数,下标1,2分别表示左右对称两个凹槽耦合模式方程组如下:札1=卢+Qy61+rul,1+ru2,2,札2=p+ay62+r2啊+rul,6l=7mynl, 62=rmyn2,(1b)(1c)01=to+Q厂1u
16、1+Q,2u2+roy61,n2=to+Q毗口2+dul+roy62,S=to+a阢u1+a阢_2上2,(1d)(1e)其中,Q是缝或槽中波传播的基模在银空气界面处激发SPPs的模式耦合散射系数,卢是入射平面波在银空气界面处激发SPPs的模式耦合散射系数12;y是槽内垂直方向光波传播的相位因子,啊是缝槽之间水平方向SPPs沿银膜表面传播的相位因子,是两个槽之间水平方向SPPs传播的相位因子,相位因子y,肌和分另0是y=exp(i尼n。ff),T帆=exp(i七。ppd),T=exp(ibpp2d),其中礼。ff是凹槽基本模式的有效折射率(礼。ff1),sPPs波矢忌。pp=七o,竺告;al21
17、UU肌肌+12UU叽帆rr+国8=12U万方数据物理学报Acta Pllyssin、厂0166,No11(2017) 117102为凹槽深度,d为凹槽一狭缝间距;r。和ro分别是凹槽基本模式在凹槽底部一金属反射率和凹槽项部一空气界面处的反射率,r是SPPs在银金属表面传播时经过缝接口处的后向反射系数;S是有对称双凹槽的条件下单缝内传播基模的耦合系数,to表示在没有凹槽的情况下进入金属单狭缝透射的耦合系数,ISl2是单缝内传播基模的耦合功率(归一化没有凹槽的单缝内基模耦合功率ltol2),即lSto 12表示最终规约化后的远场透射文献f121对不同缝宽金属缝槽内的基模和不同波长入射平面波激发SP
18、Ps的激发效率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a:(昙筹墨训7)u 2志,1兀n1一EAg一礼; l+(n2n1 J训o。 厄sinc(兀叫7们2一、面丽,J1可由高斯一切比雪夫积分和高斯一勒让德积分法算出:而= dusinc2(兀叫7钆)1一u2=30714一i37492厂。Jl= d让一”sinc(丁【训7札)cos(亿叫7乱)而虿(仃刁+=07358+i28538压F、百蕊)缝槽内介质有效折射率参考文献15】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n】=122,缝槽外入射空间介质折射率佗2=1,在归一化等效缝宽为伽7=半叫=o1174的条件下n=03245+iO01214,口=一02938一i001099单缝和槽内基模激
19、发SPPs效率【12】为esP=IQ+(训2)1。+1Q一(叫2)I。211,在垂直入射(臼=0)的条件下,入射平面波激发SPPs效率为esP=lp+(叫2)I。+J卢一(叫2)I1729在(1)式中r。一1,ro结合亚波长缝中的类FP腔共振效应给出缝端口空气界面处的反射率,参考文献f411中的(20)式给出绚=09410595e一再知一0443e一南=05433,意味着凹槽顶部一空气界面由于强散射形成了高反射率介质层因为4“m以后的范围,SPPs理论推导的结果和FEM模拟结果能够比较好地符合对称双凹槽对单缝透射增强的效果比没有凹槽的远场透射增强了22倍左右,在透射增强的谱线上出现了双峰,且左
20、峰稍大于右峰,而在抑制透射的谱线谷底位置比较平坦说明用SPPs理论模型来解释远场透射的周期变化还是合适的但是在dI七oI的部分表示波矢大于入射光的表面衰逝模式所有沿表面传播的衰逝波fSPPs也是表面衰逝波中的一种)看成一个复合的波包来近似处理,CDEW波本质上是入射光在狭缝、凹槽等缺陷处产生的衍射波的集合,其沿表面传播的电场表达式可近似表示为,EcDEw(d)Ao亏cos(南su。fd+妒), (3)U其中Ao为振幅系数,叫是缝或槽的宽度,妒是使缝槽距离d=594 nm时达到最大透射峰的初始相位,拟合系数分别是Ao=1,妒=0447兀,七。,f是CDEW表面波的平均波矢f,1, r)1_,。f
21、:;兰:=兰一:7854106疗surf=i一=iii一=,苍b4lU。surf 6UU IlIIl从(3)式可以看出,随着缝槽距离d的增大CDEW波的振幅会下降并与d成反比关系,说明CDEW波易衰减为了更好地解释FEM模拟f如图2中黑色实线)的规约化功率透射谱振幅强度随着传播长度z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本文引入CDEW模型对SPPs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提出SPPsCDEW混合模式模型,得到单缝一对称双凹槽内传播基模的耦合系数S为S=to+pEsPP+qEcDEw, (4)其中EsPP取自(2)式,EsPP=2Q肌陋(1+r胍)(1一ror。y2)+Qr。y2(o+Q卢阢)1一ror。y2一r。r
22、a2y2警一r2w早(1一rormy2)一r。Q2y2(聊+)一r(,+w,2)(1一ror。y2)一1EcDEw由(3)式给出,p,q分别表示SPPs模式和CDEw模式各自所占的模式比例系数,规约化后的远场功率透射谱仍由JS蚓2给出,得到的SPPsCDEW混合模式模型结果和FEM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如图2中红色实线所示:红色实线代表利用(4)式SPPsCDEW混合模式模型计算出的结果特别是在d4“m的范围内透射谱增强区域出现的双峰中左峰大于了右峰3全光二极管的设计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单狭缝一多凹槽纳米结构的全光二极管的结构如图3(a)所示,深灰色区域是1171025图3(a)基于单狭缝一多凹槽纳米
23、结构全光二极管结构示意图;(b)有限元法计算的随缝槽间距d周期变化的规约化远场透射谱Fig3(a)Schematic of optical diode based on a subwa,elength nanosingle slit surrounded by symmetricmultigrooves on silVer film;(b)normalized transmission versus the distance of groove and slit d calculatedbv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万方数据物理学报 Acta PhyssinVbl66
24、,No11(2017) 117102银膜,在厚度E=200 nm的银膜上开了一条单缝,单狭缝两侧上下银膜表面分别对称刻蚀了礼对凹槽和m对凹槽,狭缝和凹槽宽度都为叫=100 nm,凹槽深度允=100 nm垂直入射在该全光二极管的TM平面波(p极化波)的波长为A=850 nm,并穿过狭缝形成远场透射上表面凹槽的位置由凹槽中心点的z坐标给定,分别是三一。,L一2,L一1,Ll,L2,L。(由于单缝中心的坐标是0,所以z坐标的绝对值即为缝槽距离d),由于凹槽的对称性有L一。=一L。,n代表上表面对称凹槽的对数:下表面凹槽的位置也由凹槽中心点的z坐标给定,分别为三,_。,L,_2,L二1,Li,L:,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spps cdew 混合 模式 波长 单缝多 凹槽 结构 二极管 祁云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