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之后-明世宗嘉靖三年大同兵变原因研究报告.docx
《明世宗之后-明世宗嘉靖三年大同兵变原因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世宗之后-明世宗嘉靖三年大同兵变原因研究报告.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明世宗之后|明世宗嘉靖三年大同兵变原因研究报告 明世宗嘉靖三年大同兵变原因研究报告摘要:明代自正德以来,兵士哗变不断。直至明亡,兵变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大同、辽东等地,更是兵变多发地区。兵变频发,其原因值得探究。本文希望通过对嘉靖三年大同兵变中,与兵变相关的人物及其史料的分析,一窥兵变的因缘。一、兵变梗概及其严重性(一)兵变梗概1、背景明朝在推翻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后,并没有乘胜将元朝政权完全推翻。尽管建国初期曾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的征伐,但并没有遇到北元主力。而明史、明实录等史料中大捷之类的记载,经后人考证,多为歌功颂德之类的套话,并不是实情。明朝既然没有与蒙古主力决战,那么蒙古的军事
2、力量就不容小视。虽然蒙古诸部在退居蒙古高原后时分时合,但总是明朝的一大威胁。尤其到明朝中后期,明国力下降,对蒙古诸部已经由国初的主动出征变为消极防御。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河套。明初,河套属明朝统治,明廷在东胜置有卫所。后来,卫所不断向明朝内地迁移,蒙古诸部的领地则不断向南推进。正德年间,边将尚有“搜套”之举。而后,随着国力的下降和思想的保守,河套处于三不管的状态。2、梗概面对蒙古诸部的侵扰,明朝边塞守将为减少损失,不得不筑堡遣兵戍守。于是便有了明实录的那段记载:“张文锦筑水口等五堡,遣卒二千五百家戍之。皆不乐往。文锦严令趣之。参将贾鉴望风杖其队长,督之行。诸卒郭鉴、柳忠等遂倡乱,杀鉴,裂其
3、尸。是出塞上,屯于焦山墩。文锦虑其勾虏,使副总兵时陈、游击叶宗招抚之。还镇,文锦夜捕官队官关山等廉得其首恶,欲诛之。诸卒恐,乃复相聚为乱。比明,焚大同府门,入行都司,纵狱囚,焚都察院门。文锦仓卒u垣,避匿宗室博野王所。叛卒拥众围王,索文锦,曰,巡抚不出,我且焚王宫。王惧,出文锦,杀之,亦裂其尸。”从明实录中不难看出,兵变是因墩堡筑成后,士卒不愿远戍,官府督之过激导致的。而兵变中,士卒变乱行为的加剧又是因为巡抚张文锦“杀降”引起的。虽然是欲诛首恶,但变卒人人自危,卒致事变加剧。(二)兵变的严重性从大同一地来看:巡抚、参将被杀,宗藩受扰,府司衙门被焚,不能说兵变的破坏程度不大。从明朝的北部边防来看
4、:大同是边防重镇,九边之一。如果兵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进而波及其它边镇,明朝的边防力量将会因内部的矛盾而大为减弱,甚至是边防崩溃。而且大同北接蒙古,如果蒙古此时真的兴兵入犯,后果不堪设想。从明朝全局来看:国家的军事力量中,边防部队和京营军士最为精锐。边卒的变乱直接影响到了明朝的国家安定,挑战了皇帝的权威,在皇帝对国家的控制力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二、兵变原因分析(一)军事上明朝建立后,北元政权一直存在。明初诸帝虽然多次北伐,但因蒙古实行行国体制,出征成效不大。而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在对待蒙古的策略上,不得不由明初的征伐变为消极守御。并不断在北部修筑边墙、墩堡,设置镇所。大同便是其中之一。大同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世宗 之后 嘉靖 三年 大同 兵变 原因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