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一、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定义一、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定义 描述系统输入与输出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二、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意义二、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意义 数学模型是进行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的前提条件。三、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三、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1、理论建模* 2、试验建模 3、系统辨识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几种形式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几种形式 1、微分方程 2、传递函数* 3、频率特性*第二节第二节 微分方程的建立微分方程的建立一、微分方程的建立1、无源电网络模型实例2、机械位移实例3、机械旋转实例4、直流电动机系统实例二、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1、
2、线性模型的特征齐次性和叠加性2、非线性模型线性化问题的提出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需要3、线性化的基本方法静态工作点附近线性化(级数展开)4、液位系统线性化模型求取应用实例三、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特征1、微分方程的阶数等于整个系统中蓄能元件的个数;2、同一个系统,选择不同输入或输出信号,微分方程的形式则不同;3、数学模型存在的共性是系统性能仿真研究的理论依据。课后练习一无源电网络模型实例p 解题步骤及求取过程解题步骤及求取过程p确定图示无源的网络的输入确定图示无源的网络的输入ur(t)和输出和输出uc(t) ;p依据回路电压定律,设置中间变量回路电流依据回路电压定律,设置中间变量回路电流i(t),从输
3、入到输出建立原,从输入到输出建立原始微分方程组;始微分方程组;p代入消元,获仅含输入输出变量的线性连续微分方程。代入消元,获仅含输入输出变量的线性连续微分方程。( (t t) )u ui i( (t t) )d dt tC C1 1( (t t) )u ui i( (t t) )d dt tC C1 1R Ri i( (t t) )d dt td di i( (t t) )L Lc cr r( (t t) )u u( (t t) )u ud dt t( (t t) )d du uR RC Cd dt t( (t t) )u ud dL LC Cr rc cc c2 2c c2 2 消除中间变量
4、消除中间变量i(t)i(t),化微分方程为规范结构形式,化微分方程为规范结构形式机械位移实例p 解题依据解题依据运动学定律:运动学定律: 作用力作用力=反作用力反作用力 ; F = m a。p 求取过程求取过程 输入外力F(t);输出质量模块m的位移y(t)。)(tFm)(tyfkF F( (t t) )k ky y( (t t) )d dt td dy y( (t t) )f fd dt ty y( (t t) )d dmm2 22 2 ( (t t) )F F( (t t) )F FF F( (t t) )d dt ty y( (t t) )d dmmk kB B2 22 2d dt td
5、 dy y( (t t) )f f( (t t) )F FB Bk ky y( (t t) )( (t t) )F Fk k机械旋转实例p 解题依据解题依据 运动学定律:运动学定律: 作用力矩作用力矩=反作用力矩反作用力矩 ; M = J ap 求取过程求取过程 输入动力矩输入动力矩Mf;输出物体旋转角度;输出物体旋转角度或角速度或角速度。d dt td df fM Md dt t( (t t) )d dJ Jf f2 22 2fMff f2 22 2MMd dt td d f fd dt t d d角角位位移移方方程程:J Jf fM Mf fdtdtd d角速度方程:J角速度方程:J直流电
6、动机系统实例p 解题依据解题依据p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p运动学定律;运动学定律;p直流发电机相关定律。直流发电机相关定律。p 求取过程求取过程电网络平衡方程电网络平衡方程电动势平衡方程电动势平衡方程机械平衡方程机械平衡方程转矩平衡方程转矩平衡方程 (空载(空载Ml=0)aRaLaIaEaUfUfiaMaJLMa aa aa aa aa aa aU UE EI IR RdtdtdIdIL L K KE Ee ea aL La aa aMMMMd dt td d J Ja aC Ca aI IK KMMa ae eC Ca aa a2 22 2C Ca aa aU U K Kd dt td
7、 d K KR RJ Jd dt t d dK KL LJ J液位系统线性化模型求取应用实例p 求取过程求取过程p确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确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p建立原始方程组建立原始方程组p非线性模型线性化非线性模型线性化p系统微分方程的求取系统微分方程的求取)(th)(2tq)(1tq( (t t) ); ;q q( (t t) )q qd dt td dh h( (t t) )C C2 21 1; ;h h( (t t) )( (t t) )q q2 2h h( (t t) )R R1 1( (t t) )q q( (t t) ) h h h h( (t t) )R R1 1( (t t) )
8、q q( (t t) )q q( (t t) ) h hh h( (t t) ) d dt t( (t t) )d dq q( (t t) )q q( (t t) )q qh h( (t t) ) ( (t t) )q q2 20 02 20 02 20 0( (t t) )q q2 22 20 02 22 22 20 0( (t t) )R Rq qh h( (t t) )d dt td dh h( (t t) )R RC C1 1( (t t) )q q( (t t) )q qd dt t( (t t) )d dq qR RC C1 12 22 2课后练习一p 习题习题1 建立图示电网络输
9、入电压和输建立图示电网络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之间的微分方程。出电压之间的微分方程。p 习题习题2 建立图示初箱输入流量和末建立图示初箱输入流量和末箱水位之间的微分方程。(两个箱水位之间的微分方程。(两个水箱的横截面积分别为水箱的横截面积分别为C1和和C2)1hrqcq2h1R0q2R)()()()()()(112121tuRtuRtuLCRRtuLCRRrccc )()()()()(22212221122121tqRththCRCRCRthCCRRr 第三节第三节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p 问题的提出,拉氏变换p 传递函数的定义及表示形式p零初始条件下输出象函数与输入象函数的比值。p有理真分式多项式p
10、输出响应象函数为: p 传递函数的特征及性质p 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mm) )( (n nr r( (t t) )b b( (t t) )r rb b( (t t) )r rb bc c( (t t) )a a( (t t) )c ca a( (t t) )c ca a0 01 1( (mm) )mm0 01 1( (n n) )n nMM( (s s) )N N( (s s) )a as sa as sa as sa ab bs sb bs sb bs sb bR R( (s s) )C C( (s s) )G G( (s s) )0 01 11 1n n1 1n nn nn n0 01 11
11、 1mm1 1mmmmmmR(s)R(s)G(s)G(s)C(s)C(s)设函数f (t)的定义域为 ,若积分 0,)0( )dptf t et对于s在某一范围内的值收敛,则此积分0( )( )dptF sf t et函数F(s)称为f (t)的拉氏变换(或称为f (t)的象函数,函数f (t)称为F(s)的原函数,以上公式简称为拉氏变换式,用记号Lf (t)表示,即 就确定了s的函数,记作 ( ) ( )F sL f t拉氏变换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 )1Lt 11( )Lts 21 L ts 1!mmmL ts 22sinwLwtsw 22ssL co wtsw拉氏变换性质性质1(1(线性
12、性质线性性质) )若a1,a2为常数,设 1122( )( )( )( )L f tF sL f tF s,关于原函数导数的拉氏变换 11221122( )( )( )( )L a f ta f ta F sa F s则性质性质2(2(微分性质微分性质) ) ( )( )L f tF s设 则: ( )( )(0)L ftsF sf此性质可推广到n阶导数,特别是当各阶导数初值为 (1)(0)(0)(0)0nfff时,有 关于象原函数积分的拉氏变换. ( )( )( )nnL fts F s(n为自然数,p0) 性质性质3(3(积分性质积分性质) ) 性质性质4(4(平移性质平移性质) ) 设
13、( )( )L f tF s则 0( )( )tF sLf x dxs设 ( )( )L f tF s则 ( )()atL e f tF sa拉氏变换性质性质5(5(延滞性质延滞性质) ) 性质性质6(6(象函数的相似性质象函数的相似性质) ) 设 ( )( )L f tF s则 ()( )asL f taeF s设 ( )( )L f tF s则 1 ()( )sL f atFaa0a 性质性质7(7(初值定理初值定理) ) 设 ( )( )L f tF s且f(t)连续可导,则0limlim( )( )tssF sf t或lim( )(0)ssF sf拉氏变换性质性质8 8(终值(终值定理
14、定理) 设 ( )( )L f tF s则 0limlim( )( )( )tssF sf tf 拉氏变换三、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解三、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解式中式中 p(t)微分方程的微分方程的特解特解 h(t)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通解通解) 2、采用、采用拉氏变换法拉氏变换法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 式中式中 1(t)微分方程的零初始条件解(或零状态解)微分方程的零初始条件解(或零状态解) 2(t)微分方程的零输入解(或自由响应)微分方程的零输入解(或自由响应) 在控制理论中,通常将微分方程的解区分为在控制理论中,通常将微分方程的解区分为稳态解
15、稳态解和和暂态解暂态解,实际上,实际上稳态解与暂态解之和稳态解与暂态解之和与前述两种方法求出的解相同。与前述两种方法求出的解相同。 稳态解是微分方程的解中不随时间变化的部分,而暂态解则是微分方稳态解是微分方程的解中不随时间变化的部分,而暂态解则是微分方程的解中随时间变化的部分。程的解中随时间变化的部分。对对稳态解稳态解的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的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稳态特性稳态特性,对,对暂暂态解态解的分析则可以确定系统的的分析则可以确定系统的暂态性能暂态性能。 式中式中 p(t)微分方程的微分方程的特解特解 h(t)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通解通解) 2、采用、采用拉
16、氏变换法拉氏变换法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 式中式中 p(t)微分方程的微分方程的特解特解 h(t)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通解通解) 2、采用、采用拉氏变换法拉氏变换法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 式中式中 p(t)微分方程的微分方程的特解特解 h(t)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解(通解通解) 2、采用、采用拉氏变换法拉氏变换法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 1、采用、采用经典方法经典方法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求出微分方程的解为:例2.5 设线性微分方程为式中式中,u(t)为单位阶跃函数)为单位阶跃函数,初
17、始条件为初始条件为y(0)=-1,y(0)=2,试求该微分方程的解试求该微分方程的解求解结果为求解结果为:传递函数的特征及性质1、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对输入信号的传递能力,是系统的、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对输入信号的传递能力,是系统的 固有特性,与输入信号类型及大小无关。固有特性,与输入信号类型及大小无关。2、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连续定常系统。、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连续定常系统。3、传递函数仅描述系统的输入、传递函数仅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不同的物理系统输出特性。不同的物理系统可以有相同的传递函数。同一系统中,不同物理量之间对可以有相同的传递函数。同一系统中,不同物理量之间对应的传递函数也不相同
18、。应的传递函数也不相同。4、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的拉氏变换为系统、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的拉氏变换为系统的传递函数。的传递函数。 5、实际系统中有、实际系统中有nm,n称为系统的阶数;称为系统的阶数;6、传递函数是系统性能分析的最简形式之一。、传递函数是系统性能分析的最简形式之一。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及应用举例方法一:依据系统微分方程求确定输入方法一:依据系统微分方程求确定输入/输出间的传递函数输出间的传递函数方法二:方法二:依据原始方程组代入消元求传递函数依据原始方程组代入消元求传递函数方法三:方法三:电网络系统可利用复阻抗的直接求取传递函数电网络系统可利用复阻抗的直接求
19、取传递函数方法四方法四: 依据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求传递函数依据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求传递函数方法二举例方法二举例解题过程:解题过程:1hrqcq2h1R0q2R2 22 2c c2 22 2c c0 01 12 21 10 01 11 10 0r r2 22 2c c2 22 20 01 12 21 10 01 11 10 0r rR R( (s s) )H H( (s s) )Q Q( (s s) )s sH Hc c( (s s) )Q Q( (s s) )Q QR R( (s s) )H H( (s s) )H H( (s s) )Q Q( (s s) )s sH Hc c( (s s)
20、)Q Q( (s s) )Q QR R( (t t) )h h( (t t) )q q( (t t) )h hc cq qc c( (t t) )( (t t) )q qR R( (t t) )h h( (t t) )h h( (t t) )q q( (t t) )h hc c( (t t) )q q( (t t) )q q1 1) )s sC CR RC CR RC C( (R Rs sC CC CR RR R1 1( (s s) )Q Q( (s s) )Q QG G( (s s) )1 12 22 22 21 11 12 22 21 12 21 1r rc c1 1) )s sC CR
21、RC CR RC C( (R Rs sC CC CR RR RR R( (s s) )Q Q( (s s) )H HG G( (s s) )1 12 22 22 21 11 12 22 21 12 21 12 2r r2 2注意:注意:负载效应!负载效应!方法三举例解题过程:解题过程:1 12 21 12 22 21 11 12 21 12 21 12 2r rc cR RL L) )s sC CR R( (R R) )L LC Cs sR R( (R RR Rc cs s1 1R Rc cs s1 1L Ls s) )/ / /R Rc cs s1 1( (R R) )/ / /R Rc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 原理 第二 控制系统 数学模型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