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评课稿(泰州-王彬)(1)课件.pptx
《超重与失重-评课稿(泰州-王彬)(1)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重与失重-评课稿(泰州-王彬)(1)课件.ppt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彬王彬2018.11 2018.11 扬州扬州江苏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江苏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一、课标及教学要求分析一、课标及教学要求分析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设计四、教学目标设计五、五、交流交流对本节课的听课对本节课的听课感受和感受和认识认识六、反思与启示六、反思与启示交流内容交流内容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试验)(试验)【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通过实验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活动建议活动建议】通过各种活动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年版)【内容要求内容要求】通过实验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活动建议活动建议】通过各种活动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体验失重与超重。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版)(修订版)【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通过实验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学习要求学习要求】通过实验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概念及其产生条件产生条件。【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在超重与失重内容的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体验和认识验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也可组织学生听讲座、看录像等,了解宇航员的生活。
3、一、课标及教学要求分析一、课标及教学要求分析实验是物理教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的灵魂。 初中阶段并未涉及“超重与失重”的内容;高中课程标准中,它属于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的一部分,其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及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活动建议为“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从中体验失重和超重与生活的联系,并帮助学生更好辨别两种现象。 结合课标内容及教学要求内容,分析其中的行为动词(“认识”、“知道”、“体验”、“听”、“看”、“了解”)和核心概念(“超重”、“失重”),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学生发展可能,必须确定具
4、体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要求能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能举出例子和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超重与失重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问题。 由于“超重与失重”是学习了加速度及牛顿运动定律之后能较容易理解的内容,与主体知识并没有太多关系,但日常生活中又经常能够接触到这类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所以学生仍需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超重、失重概念,知道两种现象中加速度方向、力的大小关系及完全失重现象。
5、由此可见,教材中安排“超重与失重”知识,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前面所学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情。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目前,我省使用的是人教版人教版和教科版教科版两套教材,对比说明如下: 1.两套教材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定义相同。人教版教科版 2.两套教材编排上存在差异。 人教版教材重在让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重在让学生学习概念、运用前概念概念、运用前概念。 教科版教材重在提升学生能教科版教材重在提升学生能力,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力,自主探究
6、,主动获取知识。 设计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设计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团队合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核心素养目标都得到了作能力,核心素养目标都得到了体现。体现。 同时,两套教材从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说明物理与两套教材从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说明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生活的联系。人教版教科版 鉴于此,教师在本节课授课时: 一要重视概念教学; 二要凸显科学分析方法; 三要抓住“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力求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活动了解和体验超重与失重。 学生已经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但缺乏实际的应用
7、,对概念的理解还很抽象,对定律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较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同时,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解读不足,容易把物理学和生活中的“超重”混为一谈,认为超重就是重力增加,失重就是重力减小或消失;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时,可能会出现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设计四、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此外,要注意教学目标主要包含的以下几个要素:什么知识什么知识、运用什么技能运用什么技能、采取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程
8、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贯穿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贯穿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之中,因此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之中,因此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室彭前程主任说:“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物理教育中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物理观念教学中肯定会涉及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的运用等。在这四个核心素养中,物理观念是基础,科学思维是核心,科学探究是方式,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必备品格、育人的最终目标。教学中要注意这四位体的全面设计,不能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9、” 也正如好多专家所说:物理观念是隐藏于具体知识背后的概括性观点和思想方法。物理观念只有在学生本人亲自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对具体物理知识进入深入分析和挖掘才能展开出来,并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与具体应用中获得日渐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感悟物理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深刻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概括提升,从而促进物理观念的构建。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我想我们至少需关注以下几点: (1)通过实例分析和学生实验,厘清“视重”与“实重”,认识超、失重现象,通过求同法找出超、失重物体的运动学特
10、征,能准确说明超、失重的实质; (2)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分析和说明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实验体验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视频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状态。五五、交流对本节课的听课感受和认识交流对本节课的听课感受和认识(一)对本节课的听课感受课堂亮点:课堂亮点: 1.1.本节课授课教师教学环节设计得自然、流畅,引导本节课授课教师教学环节设计得自然、流畅,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分析、探究、实验中获得知识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分析、探究、实验中获得知识,效果很好。,效果很好。先是用小魔术:“会跳舞的指针” 引入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小魔术例
11、子引入课题,知道超重、失重概念;接着从生活体验入手,再通过分组观察、讨论电梯中台秤示数的视频,交流运动情况与超失重状态,强调观察是学习物理的一种研究基本方法,是学生实验探究的一种方法;继而进行理论探究分析三个关于超重、失重概念及本质的问题,解决教学的难点;继而,借助播放视频太空授课视频、自由落体状态下的水银球,进一步提升对完全失重的认识;最后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如何通过重锤的运动拉断纸带,立足于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2.学生中可能存在“超重与失重是物体实际重力的减少”的错误认识,我们授课时要明确给出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有利
12、于学生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学中引入教学中引入“视重视重”和和“实重实重”概念,并以概念,并以“实重实重”为参照对超重与失重进行解读。为参照对超重与失重进行解读。通过思考、交流和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当视重大于实重时为超重、视重小于实重时为失重、视重为零时为完全失重,且整个过程中实重(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保持不变。这样就明确了超重、失重和实重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有了明确的认识与定位,进而正确把握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3.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有效导学。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有效导学。课题引入阶段,通过小魔术活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激发出贯穿本节课
13、的三个问题:“什么样的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在失重现象中,若a=g,会出现怎样的物理特征?”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便构成了整节课的逻辑主线,从而得学习过程得以有效实施。 4.4.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等教学元素,让学生构建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并注意落实知识目标,紧扣课程标准要求,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5.5.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注重了学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注重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学习和探究
14、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的过程,重视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精神。习方法和科学精神。课堂中准备了真实事件的视频(电梯超重失重全过程、太空实验)和小活动(用重锤拉断纸带),使物理课堂更贴近生活,使物理知识真正走近学生,据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6.6.现代技术的应用。现代技术的应用。教学建议: 1. 1.本节课中学生的体验稍显不足。本节课中学生的体验稍显不足。比如,电梯中的视频,虽是真实录制,但学生可能会有些许疑惑,我们不妨现场展示“体重计称重”,学生在体重计上上、下蹲时,用摄像头对准体重计的读数面板,观察
15、示数的变化。 又如,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是以加速度方向还是以速度方向为依据,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疑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增设瓶子下落、上抛时的“喷水失射”活动,让学生猜想、讨论,继而通过演示的结果和分析使学生对此得到清晰的认识。 2.2.教学中可以总结一定的结论辅助学习,但建议抓教学中可以总结一定的结论辅助学习,但建议抓住结论的本质或成立条件。住结论的本质或成立条件。如探究得出“物体具有向上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应该说大家对这个结论的认识有较多争议,如果我们讨论的情境是支持物在研究对象的下方,悬挂物在研究对象的上方,则可采用。(二)结合本节课
16、交流对(二)结合本节课交流对“一节好课一节好课”的认识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崔允漷教授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
17、、考得满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意”。 “教得有效”是指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标准,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的标准,要精教精学,别浪费学生的时间; “学得愉快”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 “考得满意”是指注重结果,如果要学五个字,结果没学会,这认知目标没达到,怎么行?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提出:好课必须具备“六度三境界六度三境界”。 “六度”主要侧重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三重境界”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
18、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提出好课9要素: 1 1每堂课教案要公开。每堂课教案要公开。 2 2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 3 3教师讲授时间别超过教师讲授时间别超过2020分钟。分钟。 4 4学生发言人次别少于学生发言人次别少于1010人次。人次。 5 5学生动笔练的时间别少于学生动笔练的时间别少于1010分钟。分钟。 6 6处理偶发事件别超过处理偶发事件别超过2020秒。秒。 7 7提倡学生做课堂教学总结。提倡学生做课堂教学总结。 8 8多和学生聊聊。多和学生聊聊。 9 9在教案上写上这堂课成功在何处。在教案上写上这堂课成功在何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超重 失重 评课稿 泰州 王彬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