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须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老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实力。我们应当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相识分数。分数的相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相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驾驭一些整数学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相识分
2、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相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阅历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相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相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相识几分之一又是相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接着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学问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相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
3、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索与语言表达实力。3.情感看法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视察比较中,培育学生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相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表达。四、教学过程:1.相识1/2“分数的初步相识”必需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觉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
4、的学问阅历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然后给出分数的概念,揭示课题(相识分数)然后让学生回想,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的,让学生理解只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定义。这一环节以后,我让学生说说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从而把分数的定义上升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接着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表示出这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相识,以及学会操作,如何来得到一个图形的二分之一,这里还是重点强调二分之一的定义,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推断涂色部分是不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更加巩固了学生的新知
5、的理解。2.相识几分之一在相识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还想相识几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并用圆形纸片表示出他想相识的分数,并且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的。从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然后进行练习,完成书上想想做做1,学生填出分数以后让学生说说怎么看出来的?相识了几分之一以后,我再利用学生表示出的同样大小的圆片的几分之一,让学生视察涂色部分,比较一下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关系,再让学生猜想假如有个相同大小的圆片,表示出它的八分之一,那八分之一应当排在哪个位置?假如再分下去十六分之一,一百分之一呢?老师小结:当我们把同样大小的物体,平
6、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表示其中的一份就越来越小。让学生了解到如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关系。然后进行练习,书上想想做做3,最终进行练习,想想做做6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说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详细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纳看图找信息、依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纳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老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
7、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许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始终是个难点。须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须要从实际生活事务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状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须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肯定的方法。学生由于特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焦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
8、理解题意不够精确。教学目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依次,能够正确运算。2、能敏捷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沟通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依次,能够正确运算。教学难点:能敏捷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讲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学问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
9、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依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2、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4、师:同学们思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1)2002=100(本);1004=25(本)。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2)20024=1004=25(本)。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
10、(1)这种想法一样吗?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学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验实际测量的过程,相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学问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肯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供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白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识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干脆阅历,增加学生
11、学习的主动性。依据课标要求和详细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 相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洁换算。3、 识千米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视察实力、估算实力和实际测量实力。同时培育学生肯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实力。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绽开的。二、说设计思路义务教化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动身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千米的相识的教学时,
12、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相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假如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相识了1千米?答案确定是否定的。而望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支配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确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学问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相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各位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
13、5=?。教材分析:05=?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其次个内容。学生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觉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终学习连乘。05=?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得0,学生不易理解,简单和加法混淆,乘积怎样写也简单出现错误;几乘0得0后,很简单遗忘加进位上来的数。为了分散难点,教材把一个因数中间有 0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支配在学生学会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一般运算方法之后进行讲练,这样可使难点分散,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在乘的过程中,0的详细处理方法。学习05=?,有利于学生完整地驾驭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连乘乃至于学
14、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法学法: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洁到困难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课件情景为背景,通过探究每盘苹果顺次削减至0的过程,计算苹果总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然后通过试一试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引导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学问和阅历,把新旧学问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把数学课上得好玩、有益、有效。教学目标:1. 探究并驾驭“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2. 探究并驾驭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3.
15、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学习中的简洁问题,培育学生应用的意识和实力。4、经验与他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培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1. 驾驭“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0”的规律。2. 驾驭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动身,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加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实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复习,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说明应用,全课总结五个环节。一、复习通过口答一个五是( ) 二个五是( ) 三个五是( )口答完毕让学生说说第2、3题的加法和乘法
16、算式,口算75= 45= 85 = 55 = 95 = 65 = ,口答完毕让学生说说随意2题表示的意思。目的是让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娴熟驾驭整数乘法的意义二、问题情景通过创设情境(1)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然后每盘苹果顺次削减至0,都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弄懂0的基本含义,整数乘法的意义。用好玩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2)推理归纳。依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
17、,026=0)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目的是培育学生的推理归纳实力。(3)小结、深化。再次引导学生相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目的是强化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规律。三、建立模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老师指导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让学生初次驾驭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育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四、说明应用1、课本第35页练一练。(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全班沟通。2、用你喜爱的方法算。213 4322013 40322103 4302全班完成后沟通,把你的算法告知其他同学,让学生体验算法
18、多样化。3、练习设计。我买20枝铅笔和30本书,每枝6元,每本9元,一共须要多少钱?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会用学过的方法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否会解决涉及到的简洁的实际问题。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留意什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教材内容:大家好,今日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课标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教材分析: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帮助学生相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学问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视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相识事务发生的确定性和不
19、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摸球嬉戏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务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设计思路:1用学生感爱好的嬉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问。2引导学生经验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教学目标:1、通过揣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验事务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2、让学生感受肯定、不行能、可能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在活动沟通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实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概念。(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
20、下的教法):创设开心的教学情境,利用好玩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务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沟通的习惯。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
21、阐述我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娴熟驾驭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详细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究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育学生快速的口算实力,发展学生的留意、记忆和思维实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娴熟驾驭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
22、问题有着深厚的爱好。教学目标:探究并驾驭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系。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难点:发觉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纳了以下教学方法。1发觉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觉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绽开思维,发觉方法,发觉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敏捷多样,肯定量化的训练,使学
23、生驾驭方法,提高实力。3迁移法,由于数学学问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学问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学问迁移,最终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庆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1.探究新知(1)细致视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依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
24、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2.探讨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索,沟通算法)(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洁?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依据已有的阅历解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驾驭的口算方法,所以老师抓住机会刚好总结、强化。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老
25、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二、 迁移应用,探究规律。1.出示练习32 54 67302 504 6703002 5004 6700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视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觉了什么?学生能够发觉,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2.拓展训练1、300
26、02 50004 67000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2数学嬉戏老师事先打算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嬉戏活动。嬉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精确。(设计意图创设嬉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育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敏捷性。)三、 变式练习,积累内化。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2页3题304 508 9600
27、405 607 80043页2题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905 850 70042.归纳巩固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2、布置作业。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四、说板书设计小树有多少棵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今日说的是第一课时,相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探讨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
28、视察、操作、沟通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终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其次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挚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挚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终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
29、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相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相识及长度单位的简洁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相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驾驭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视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阅历,打好基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2. 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和简洁的推理实力。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