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共生视角的分析-张丹宁.pdf
《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共生视角的分析-张丹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共生视角的分析-张丹宁.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张丹宁、刘永刚: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分析张丹宁,刘永刚(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 )内容提要: “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催生于现实经济发展,是在消费者责任消费意识逐渐增强、企业合作趋于深化等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经济现象。通过引入“共生视角”,在对产业集群社会责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马太效应”进行探讨;进而,以共生系统三要素为判别标准,运用系统动力学对“中心供应链式”和“行业同盟式”两种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主导模式进行系统仿真分析,研究结果对“马太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需要依托于集群内“共建联盟” ( “
2、泛组织合作化” )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建设;由于“马太效应”存在,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必须是长期而持续的;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最大化收益会促进其进行社会责任“创新”。关键词:产业集群社会责任;产业共生;马太效应;中心供应链式;行业同盟式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张丹宁(),女,沈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刘永刚(),男,山西长治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集群。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产业网络视角下产业社
3、会责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外部性优化配置的产业链环境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共振性”日趋加强,企业仅仅关注自身社会责任建设已经远远不够,产业链上任一环节合作伙伴的“失误”,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声誉危机”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到企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少数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都具“前瞻性”地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美国匹兹堡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创建了集群内的“绿色制造协同平台”,中国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国内首个产业集群社会责任联盟(),石狮服装产业集群发布
4、了纺织业首个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等。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社会责任衍生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有两个重要的引致因素:一是产业集群在拉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重要的经济推动引擎,各国都纷纷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这为产业集群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社会责任缺失是制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群体“环评”不过关,集群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癌症村”增多等现象的频发都说明了推进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二是产业集群,这种中间化的网络组织形式,为社会责任共建提供了有效的建设载体。从
5、组织特征上看,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网络化形态中的一种,其内部往往会基于一条或几条产业链形成弹性专精的本地化生产网络。在这样的环境中,危机的传递和波及效应会被放大,因此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更易形成“合作共赢”的社会责任建设意识。此外,通过企业在本地集群形成的共生网络关系的“粘性”会为企业之间构筑起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使集群内社会责任共建更易推进。 万方数据 年第期与实践中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迅速发展相比,该领域的研究年后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及系统性框架的构建,理论成果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呈现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 ,简称,这里称为 );
6、合作化阶段 供应链社会责任( ,简称,这里称为 );泛组织化共生阶段 产业集群社会责任( ,简称,这里称为 )。在三阶段的演化过程中,社会责任的主体由“企业”逐渐向“联盟”进行转化,组织载体的形式也呈现“点链网”的演化趋势,与之伴随的社会责任建设活动日趋创新化和多元化。本文在对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马太效应”;分析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载体的组织特征与构成;研究共生视角下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模式。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发展和完善产业集群社会责任的理论体系以为经济现实中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借鉴。一、产业集群社会责任的界定(一)产业集群
7、社会责任的定义产业集群社会责任( ,简称)是基于“共生理论”、“契约理论”以及“企业回应理论”而提出的:()从契约理论角度出发,由于“地理临近性”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嵌入性”,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先天就具有“契约精巧化设计”的特征,因而产业集群社会责任的建设需要依靠精巧的契约安排来进行维系,契约的制定、修改贯穿于整个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过程之中。在此种契约系统中,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成员更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建立具有根植性特征的伦理行为规范,并依托契约机制将其运行下去。 ()从共生理论角度出发,产业集群是“产业网络”组织形态的一种,因而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过程中包括的网络节点不仅有企
8、业,在更广泛的范围上还包括政府、教育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以及金融机构等;从共生模式来看,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中存在以偶然性的合作为特征的“点共生”模式;以不连续的间歇性合作为特征的“间歇共生”模式;以连续性的合作活动为特征的“连续共生”模式以及以一体化进程为特征的“一体化共生”模式。而在不同的模式中, “市场机制”、“中间性机制”以及“科层制”等内生和外生媒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每个成员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共生网络。 ()从企业回应理论角度来看,产业集群社会责任的衍生恰恰是集群内的企业在适时地判断和评估集群环境外部变化的过程中做出的“应激性”决策,而且其决策的制定
9、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同时还要兼顾集群内诸多其他成员的利益,以回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基于上述思想,结合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特征,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可以界定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组织对其活动给其他共生主体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责任的行为实践集合,这些行为要符合集群成员共同达成的“微观社会契约”,包括遵守集群伦理道德,保障集群整体利益,并推动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二)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马太效应”企业是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中最为核心的群体,因而对于拥有“逐利本性”的企业而言,从企业社会责任向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演进的必要保障,是企业需要意识到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会比单纯企业社
10、会责任建设获得更多收益,是更高层级“商业价值”与“伦理价值”的有效融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自主进行社会责任建设必然要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从投入产出的视角来看,进行社会责任建设的成本是比较清楚和明确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显性成本,即为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所直接付出的包括人力、资金和设备在内的各种资源;二是隐性成本,即显性投入的“机会成本”,是企业将这些资源投入到非社会责任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能带来的收益,比如广告等营销活动在短期内获取的回报等。同样的,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也会获得相关收益,但同成本相比,社会责任的收益是多元化且难以在短期内进行直接测度的,其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1、一是直接收益,即包括安全生产、员工职业健康培训和困难员工关爱行动等直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社会责任收益;二是间接收益,即由于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建设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而使得企业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以及在产业集群本地化网络中同其他共生主体之间关系的拓展和深化等。此外,产业集群社会责万方数据张丹宁、刘永刚: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任的建设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的当前收益要受上一期投入量的决定,未来的收益受当前投入量的决定,并且表现出“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现象,该现象可用下述公式刻画:() ( ) ()其中, ()为当前(第期)收益, ( )为上期
12、( )收益(也可视为投入), 为马太效应作用因子,为大于的正奇数。不失一般性,取 ,在 , 区间内绘制式()的图形(见图),图中虚线为度直线,实线为投入产出曲线。图马太效应曲线图中, 、 为临界点, 、 是马太效应区间, 在点之上,是“富者愈富”的正效应区, 在点之下,是“穷者愈穷”的负效应区。这里将马太效应引入产业集群内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共建的收益模型,对式()进行改写以用于进一步分析。考虑企业实际运行的机理,构建“基于马太效应的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如下: ( ) ( )()式中, 为上期企业的总投入, 为企业当期生产收益, 为企业当期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收益,
13、 为当期净收益, 为企业参与产业集群责任建设投入系数( ), 为企业生产建设投入系数, 为企业参与产业集群责任建设的投入产出比( ), 为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产出比(正常运行的企业,满足 ), 为马太效应作用因子,为大于的正奇数。对式()进行合并整理后得到: ( ) ( ) ()为便于直观分析,在不失一般性的条件下,取 、 、 ,得到: () ()在 , 区间内绘制式()的图形,见图。图投入产出关系图图中绘有条线,包括条度线,该线作为一条判断基线,描述了“单位投入获得等量产出”的同比例线性生产方式,以下称之为等量基线;同时还包括条曲线,分别为 、 、 时的投入产出曲线,描述了“单位投入获得非等量
14、产出”的非线性生产方式。注意到图中 、 为负值的情形,本文采用相对意义(即正负等价于增减,而非绝对的数量含义)去解释运用 、 为负值的经济含义。为负的经济意义可从两个层面理解:从生产角度看,企业的资产折旧超过追加投入,使得整体投入呈现负值;从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角度看,企业消耗的社会责任资本(企业信誉、客户关系等累计无形资产)超过了新投入,使得整体投入呈现负值。为说明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本文取用后一种解释进行分析。同样, 为负值的经济意义是企业发展退步的象征。综合考虑式()的结构及图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比较直观地得出如下的一些结论:() 时,线性接近直线,说明
15、此时决定产出的是传统意义下的纯生产性因素,而 、 时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作用愈发显著,表现为变化更加激烈的曲线图形。企业用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资源越多,变化就会更加巨大,这也解释了目前现实经济中企业对于社会责任建设“望而却步、举步维艰”的观望与恐惧变革的心理。 万方数据 年第期()观察图中的第一象限,企业在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在曲线与等量基线相交之前,需要经历一段培育期,该时期的特点是产出低于投入,企业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来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可形象地描述为“黎明前的黑暗期”。同样,在第三象限,企业处于产业集群责任建设的“负投入期”,处在等量基线之上时,企业的特点
16、是减少投入,但产出减少迹象不明显,也可形象地描述为“黑暗前的微亮期”,在等量基线之下,企业进入“黑暗”的衰落期。()比较 、 、 的情形,系数值越高,表示企业用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投入越高。在图中第一象限,高的值使得企业能更快达到临界点,进入自我加速成长的“马太正效应区”。此外,在图中第三象限,高值的企业也会较低值的企业更快跌入自我加速衰退的“马太负效应区”。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具有一种自我的内在承诺机制,信誉良好的企业一旦出现“丑闻”事件,公众的反应会比对于普通企业的反应强烈得多,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也会更大。所以,这一特性要求企业对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投入是长期
17、而持续的,应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全心投入,才会有持久丰厚的回报。()分析 的情形,当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投入被生产投入置换时(图中的曲线作用是由社会责任的因素引发),会出现收益短暂为正(反向增长)的局面,这恰好可以解释当下诸多企业秉承的“责任不如择利”的短视思想,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形如蜜月”,当正处于企业进入崩溃的危险前期,该区域狭窄,并且极不稳定,进入临界点后企业将快速衰落。在企业决定是否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决策中,临界点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结合式()及等量基线,可以得到临界点条件为: ( ) ( ) ()整理式(),若仅考虑投入产出均为正的情形,得到: ( ) ()分析式
18、(),考虑 且为大于的正奇数条件,可以得到下述结论: ()在总投入给定的条件下,企业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投入产出比越高,所要求的企业进行的责任建设投入系数越低;相反, 越低, 要求越高。()给定的条件下, 越低,要求投入的越高;反之, 越高,要求投入的越低。为直观分析而不失一般性,对于式(),取 、 、 ,得到: ( ) ()在 , 区间内绘制式()的图形,见图。图投入产出随取值变动图综上分析,提高企业用于社会责任建设的投入产出比 ,即研究怎样促成“社会责任建设向收益转化”是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取向,这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兼具管理科学性及艺术性的问题。二、
19、共生视角下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的分类(一) 建设载体 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共建联盟正是鉴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所以不同的企业和组织机构都倾向于通过“合作结盟”的方式来进行社会责任的共建,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社会责任的建设收益。从组织载体来看,对于涉及多利益主体的“产业集群社会责任”而言,其建设载体是由不同规模的企业和组织机构共同交互而成所组建的“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共建联盟”。引入模块化视角,从联盟的构成来看,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共建联盟主要包括三个子模块(参见图):核心模块: “企业企业”模块(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组成的利益相关者系统,即“企业企业”模块是产业集群社会责任
20、联盟中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根据企业之万方数据张丹宁、刘永刚: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研究间的竞合关系, “企业企业”模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于“上下游合作”的企业社会责任共建联盟,即“供应链社会责任联盟”;二是基于“同业竞争”而组建的“同业社会责任共建联盟”。监督模块: “企业政府媒体舆论组织”模块( )。政府和媒体舆论组织构成了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共建联盟中的监督模块,从监督的力度和效果来看,政府监督具有更加直接的效力,属于“直接监督”;而媒体舆论组织的监督性则相对间接,属于“间接监督”。图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共建联盟组织结构图资源模块: “企业金融机构研究机构”模块( )。金融机构以及
21、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组织是产业集群生态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支持程度将对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资源性质来看,金融机构提供的是“资金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是“智力支持”。(二)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分类研究鉴于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共建联盟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因此这里引入“共生视角”,将共生系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作为判别标准,以共建联盟中核心模块(企业企业模块)为判别对象,产业集群社会责任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主导类型:一种是“中心供应链式”,另一种是“行业同盟式”,二者之间的比较如表所示。 “中心供应链式” 建设模式。在“中心供应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集群 社会 责任 建设 模式 研究 基于 共生 视角 分析 张丹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