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李志强.pdf
《产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李志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李志强.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604总第468期 商业研究文章编号:1001148X(2016)04002508产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李志强,吴心怡(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030006)摘要:基于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本文分别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08-2013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耦合协调度虽整体偏低,但是对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发挥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两业协调发展程度最高的东部地区更为突显。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两业互动融合,推动区域经济持续稳
2、定增长。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和经济服务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前向后向关联,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加强关系,这种紧密联系使得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成为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其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上,并通过实证方法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例如,黄锦堂(2011)旧1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思想建立协调函数对我国31个省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水平进行测
3、度,孔婷等(2010)。使用层级回归法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关系进行研究,胡晓鹏和李庆科(2009)o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江苏、浙江和上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生水平进行评价。近几年,学者们逐渐将物理学概念“耦合度”引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研究中,建立了“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如张沛东(2010)1使用2006年我国省级截面数据计算出各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发现我国这两个行业整体的协调度仍属于中低水平。总的来看,由于耦合协调度的计算过程较为繁琐,学者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的测算多使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而且少有学者进一步实证研究检验这种耦合协调关系对
4、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存在促进作用,作用到底有多大。杜传忠等(2013)1首先将耦合协调度作为自变量引入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中,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确实能够提高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制造业的竞争力。但是,该文并未触及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以及两业耦合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是否在不同地区问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选题。总之,目前仍没有学者从理论上系统归纳总结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是如何作用于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导致学术界对于产业耦合协调水平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为此,本文首先在理论上系统梳理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然后
5、依据物理学耦合度模型得出全国30个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并进行动态与静态分析,并将耦合协调度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收稿日期:2015-12-25作者简介:李志强(1963一),男,江苏丰县人,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吴心怡(1991一),女,陕西韩城人,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万方数据 26 商业研究 201604的一个重要指标引入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理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增长。从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既有
6、直接因果关系,也有间接过程转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部门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各自的竞争力,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两业的互动发展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成产业集聚、实现产业协同创新、扩大政策效果和优化制度环境间接影响了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其具体作用机理如下:第一,两业协调发展能够增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程度较高的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更为极致,甚至在研发、制造、营销、运营的每个阶段都会进行再分工,保证制造业企业将生产资源集中在优势环节上。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更加高效地给制造业企业提供对口的研发设计、高素质人才、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等服务
7、,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可变成本。同时,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1,在两业协调程度较高的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也相应更高,制造业企业能够吸纳服务行业定制化、弹性化、便捷化等特征,更加顺应互联网经济下对于“长尾”产品的需求一一,通过产品的异质化跨人“蓝海区域”、扩大利润空间。服务化程度高的制造业企业还能够更佳地选择生产材料和设计方案,改进物品的维护和操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总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通过影响制造业企业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资源条件,影响企业的技术素质、人员素质等以及优化产业的组织结构提高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提高
8、地区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第二,两业协调发展能够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一方面,根据“需求遵从论”的观点,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最主要的需求方,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的种类、结构、质量等。在两业协调程度较好的地区,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间联系更频繁、更紧密,在这些地区两业在区位选择上也更倾向于协同定位。这能够显著减少两大产业前向后向关联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尤其是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来说,它们提供的一般是异质性、无形的、需要即时消费的产品,协调发展能够使这些企业明确市场需求,缩短单件产品生产经营周期,同时能够在生产过程中随时调整战略,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服务。另一
9、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在与制造业的互动中也逐渐进入了分工细化程度更高、专业化水平更强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了一些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如自动化服务、标准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等,这对于规范生产性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减少与规避无序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通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地区增加值、节约地区资源、提升经济发展效益。第三,两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数量的扩张,更能够通过提高产出和效益水平影响到区域经济质量的提升。优化产业结构的途径有两个,即产业结构
10、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是产业之间协调水平提高和关联程度加深的动态过程,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题中之意。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地位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与制造业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有效嵌人制造业的生产中,推动构建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第四,两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具有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产业关联性强、集聚程度高的行业特点,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2|。同时,生产性服务业
11、产品和服务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二者的地理位置选择互相为对方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函数o。由于这种产业特性、产业关联效应和市场放大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并会随着市场的细分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愈加紧密和频繁,这种互动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万方数据总第468期 李志强:产业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27调度高、匹配度好、市场程度高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引。这就要求建立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之间更高效地进行技术、人才、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这样就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包括其他相关产业的集聚区。这种两业间的协调集聚和协
12、调定位,能够实现低成本、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的“双轮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6|,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还表现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落后地区产业跨越式的发展J。第五,两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产业问协同创新。Hansen(1990)指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的依赖与互动关系就表现在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创新是互相激发、互为因果的,这两个产业的协调是围绕创新而展开的。徐力行(2008)也从反面论证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创新取决于这两大创新体系的关联程度与整合能力。根据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属性,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对象多
13、为工程和应用技术,在创新过程中由于知识专业化程度高,与研发机构的关系并不紧密。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创新对象多为信息和组织管理技术,由于这些技术具有较高普适性,在创新过程中参与者的关系更为紧密和复杂。因此,可以看出两业在创新对象上互为补充,同时制造业企业需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介,强化参与创新主体的广泛、紧密程度,以提高创新效率、扩大创新外溢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要素关联互补性强,易形成内部自发展机制“,需要与制造业紧密联系以避免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相背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能够激发两业协调创新,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阶段向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跨越71。第六,两业协调发展能够扩大政策
14、效果,优化制度环境。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不仅对制造业产生了“外溢生产效应”,在中国经济转型期这一特殊背景下还发挥着重要的“外溢改革效应”“。这是因为,产业要素间关系的复杂程度越强、产业附加值越高,该产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就越高,对于政策变化的反应就越敏感。制造业的要素投入和要素间的关联互补性虽然视产品的不同而不同,但总体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占绝大比重。相比之下,生产性服务业的要素投入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这种要素结构具有关联互补性高的特点,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比制造业对制度环境的反应更为敏感,而且要求构建成套的、更加健全的体制机制。传统制造业对技术要求较低,其知识可编码化程度高、易于模
15、仿和扩散、竞争程度高。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与制造业良好互动,将高级生产要素更广泛和深入地嵌入制造业的生产中,提高了制造业对于准入机制、定价机制等市场机制的敏感程度,能够快速地对产业政策作出反应,扩大政策效果。同时,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作用倒逼制度创新,有助于形成一种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制造业通过将研发设计、管理咨询、计算机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更大程度地外包出去,有效削弱和规避了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现象,规避了合作企业和政府的寻租行为,有利于制度环境的优化5|。三、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模型(一)耦合协调度模型产业耦合即由两个性质不同的产业组成两个子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
16、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引。本文使用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构建包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个产业子系统的模型:c=2Mlu2(MI+u2) (1)u。=A口uF (2)J。1A口2 1 (3)其中,c(01)为系统耦合度,c值越接近于1,说明两个子系统间耦合的越好,越接近于良性共振的耦合状态;c值越接近于0,表明系统耦合差,可能不存在相关性,并有继续向无序状态发展的趋势。Mi(i=1,2)是耦合系统中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是第i个系统中第_个变量的标准值,h为各指标的权重。考虑到某些地区可能存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子
17、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当、但都较低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耦合度较高的“伪协调”现象,需要构造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既能反映两业的耦万方数据 28 商业研究 201604合程度,又能真实反映出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对系统有序度的贡献大小。耦合协调度模型如下:D=(Cr)V2 (4)T=0cul+届u2 (5)其中,D为系统的耦合协调度,r为反映两业协调效应的综合评价指数,d、p是待定系数,综合考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各区域产业整体系表1统运行的贡献程度,本文取a=04,口=061。(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本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遵循产业特性发展原则、可计量性原则和重点突出贡献率原则,基于现行的统计核算
18、体系,针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个子系统分别选取了规模、结构、效率、成长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见表1)。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及符号 指标权重制造业子系统 规模指标03结构指标O2效率指标O3成长指标O2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 规模指标O3结构指标02效率指标O3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高新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制造业非国有就业人数占比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制造业税收占增加值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
19、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非国有就业人数占比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利税率0417983158O1052527770111853173036491089201377353720745692448O11657218003434977130656502287O51884946lO481150539O3309050860356191669008264297lO230260275078324665l0167891162O048862186052
20、041018004795;89820成长指标02 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率 O884861757生主丝璺壹些塾些鏊塑兰生 Q:!i!i!丝i注:就业人数使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致。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4个一级指标由10位学者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分别为规模指标03,结构指标02,效率指标03,成长指标02。11个二级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出权重,这一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出由于样本数据差异带来的指标变化度对系统整体影响的重要程度。熵值法赋权的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数据都是正向数据,采用下式极值化方法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酽孟罴“2忑i了i忑两 o,其
21、中min(戈,)和max(算,)分别为第_项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第二步,计算第i个方案下第歹个指标的比重:Pi=uou“(m为样本数量) (7)第三步,计算出第J项指标的熵值:勺=一kp“lnpg (8)1k=(9)Illm第四步,计算第,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该系数越大指标对系统的贡献越大:hj=1一ej (10)第五步,得出第_项指标的权重:hAj=_(11)hi(三)数据选取及耦合协调度测算本文收集2007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年鉴,整理出我国30个省市(除海南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原始数据,并以2006年为不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影响 研究 基于 制造业 生产性 服务业 面板 数据模型 分析 李志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