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属到爱情农村年轻女性婚姻逻辑的变迁——基于南方水村的调查-杨华.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从归属到爱情农村年轻女性婚姻逻辑的变迁——基于南方水村的调查-杨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归属到爱情农村年轻女性婚姻逻辑的变迁——基于南方水村的调查-杨华.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厩而蒜磐 D1an xing Yan小u=。写日,基于南方水村的调查口杨华王会摘要:农村婚姻有两重逻辑,分别是归属逻辑和爱情逻辑。归属逻辑说的是通过婚姻将农村年轻女性置入娘家、婆家和村落熟人社会构成的归属体系之中,并通过“归属体系一传宗接代”的模式来体验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爱情逻辑则是将爱情作为夫妻关系的连接纽带和目标,婚姻被认为是男女双方个人的私事,而与双方家庭、家族及村落熟人社会无关。对于农村年轻女性而言,前者是“找婆家”,后者为“找对象”。2()D()年以后伴随着农村女性地位提高、流动加剧和学历提升,以及男女性别失调、宗族瓦解等,婚姻的归属逻辑逐渐被爱情逻辑取代,农村年轻女性在婚姻中更倾
2、向于“找对象”而不是“找婆家”,这意味着其个体追求和意义体验发生了改变。关键词:农村妇女;婚姻;归属;爱情逻辑;找对象婚姻是农村女性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它是女性脱离父姓村落进入夫姓村落的开始。结婚既涉及她们婚后家庭生活的质量,又关乎她们一辈子的人生归属。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价值多元化和农民分化的加剧,农村婚姻无论是形式,还是观念,抑或是本质,都在经历着一场巨大变革。当前学界对农村女性婚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婚姻市场、婚姻观念和婚姻质量三种进路上。婚姻市场进路以农村男女性别比失衡为基础,认为在男多女少、女性外流的农村婚姻市场中,女方占据卖方市场可以漫天要价,而男方则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比较优势来
3、获得女方青睐,从而使得婚姻成本抬高旧J。女性在婚后解除婚约还可以很快找到婚配对象,男方为了维持婚姻就必然要迁就于女方,使得婚姻和家庭的权力向女性倾斜o。婚姻观念进路认为,随着农村年轻女性向城市流动,她们的知识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都有很大变化,使得她们在婚姻家中国青年硒窒!Q!垫!追岁一一一迁一一变一卜的一口耳一:辑一虚同芝一I盯1It1一爱姻一dYC斗气一到婚一属性一归女一从轻一年一一村一一农一一一万方数据庭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性观念、离婚和对待婚外恋的态度等方面都体现了农村年轻女性婚姻观念的多元化和宽容化J。在打工潮、生育年龄超前、婚姻期待转变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年轻女性对闪婚闪离也
4、很快接受【s J。农村离婚率上升、闪婚闪离现象增多与农村年轻女性婚恋观的变迁相关,农村新“逃婚”6 J、“抛夫弃子”现象也与之有关。婚姻质量的研究进路运用相关理论,从夫妻关系满意度、物质经济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家庭融合度、家务劳动分工满意度等方面来考察农村年轻女性婚姻质量的现状和问题,总体上认为当前农村年轻女性婚姻质量状态呈现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状态,具有双重性特点【8 J。男性婚姻挤压降低了农民的婚姻质量,而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婚姻的影响是正负交织j。也有研究表明,农村女性迁移使他们避开传统关系和家庭政治从而降低了她们的自杀率,提高了她们的婚姻质量0|。 总的来说,对农村女懒及其
5、变迁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对于理解农村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地位、体验及婚后的家庭权力关系等有很大助益。但鲜有对农村女性婚姻变迁逻辑的考究。遂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婚姻逻辑的角度探讨农村年轻女性婚姻的变迁。婚姻逻辑主要包括归属逻辑和爱情逻辑。婚姻的归属逻辑意味着,农村年轻女性通过婚姻确定婚后的人生归属,即将年轻女性置入男方家庭、家族和村落及女方家族构成的归属结构之中,女性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相应的角色和履行一定的规则,并由此来体验其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1。妇女在婚后要努力在男方家庭、家族和村落里立足、安身和立命,娘家则是敦促和支持妇女归属于婆家的重要力量【l 2。妇女要归属于婆家,但与娘
6、家又有千丝万缕的亲密关系,娘家对女性的归属也有义务引。因此,娘家、婆家与村落是女性婚姻的限制性条件,是农村婚姻正常运转的结构。在归属逻辑中,农村女性将家庭作为“落脚点”Ll 4|,以获得归属、完成人生任务为目标,婚姻是完成该目标的手段,而其个体的个性和主观体验被遮蔽和隐藏。爱情在归属逻辑中可以成为女性走向归属的一个中介,但爱情本身不是目的,即便婚姻生活中没有了爱情,婚姻仍能够维持。在归属逻辑下,农村婚姻相对比较牢固,离婚会受到归属结构的约束。鎏挈蒜而婚姻的爱情逻辑则是将爱情作为夫妻关系的连接纽带和目标,婚姻在这里被认为是男女双方个人的事情。对于农村年轻女性而言,爱情逻辑的婚姻更注重女性个体的情
7、感、感官、性及夫妻关系、生活质量等主观体验,而忽略娘家、婆家和村落等外在约束。当维系爱情的主观体验没了之后,婚姻也可能没有联接的纽带。在此,结婚是个人的事情,离婚也是个人的事情,娘家、婆家和村落都无权干涉。离婚在爱情逻辑下是非常轻率和司空见惯的事情。婚姻逻辑可以从婚姻的形式和观念中窥探出来。不同的婚姻逻辑有不同的形式和观念表现。从形式上来说,在归属逻辑的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家庭和家族(及村落)是缔结婚约的主体,男女双方的个体条件及其爱情则不那么重要。在农村女性的观念中,结婚即意味着寻找终身归属。在爱情逻辑的婚姻中,男女双方的个体条件及其爱情就变得至关重要,婚姻是他们两个人的私事,与双方的家庭和家
8、族关系不大。2000年以后农村婚姻中的归属逻辑逐渐被爱情逻辑取代,爱情由之前作为缔结婚姻的形式,上升为婚姻的实质。婚姻逻辑的转换,意味着农村年轻女性的个体追求和意义体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下文以湘南水村调查为个案,从婚姻的形式、观念等方面来阐述农村婚姻逻辑的转变。湘南水村地处湘赣粤交界处,自古形成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结构。水村共有338户,1760人口,辖12个组,分布在8个自然湾,其中5个自然湾为杨姓村民居住,其余皆为曾姓。杨姓与曾姓人口对半,两姓自古有通婚和竞争的习俗。婚姻形式是指缔结婚姻的方式,其变迁表现有二:一是从介绍到自主的转变,二是婚姻仪式中家族的退场。婚姻形式的变化体
9、现的是背后婚姻内涵的变化,表明农村婚姻逐渐从家庭、家族和村落的事情转变为个人的事情。1从包办介绍到自主爱情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水村婚姻的缔结方式是典型的包办,这之后女孩在婚姻上开始出现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女孩能够在婚前跟未婚夫见面,名义上有决定权,后来演变为婚姻的一个主要步骤“交手脚”(“交手脚”是指女孩在媒人的陪同下上男家,看中国壹生研究,10偿017迫影万方数据厩两善磐霉 Dian xing Yan Jiu=j1田y男孩、父母、家产等。如果女孩觉得可以,就会相互交换礼物,一般是男孩买一套衣服给女孩,女孩给男孩买手帕、面帕、戒子之类物件。)。之所以会有这个演变,可能与新政权提高妇女在婚姻中
10、的地位和话语权有关系。女孩到男方家去“交手脚”,意味着女孩去选婆家。但是当时女孩到男方家,更多的只是象征性的,女孩对男孩及其家庭中意与否只做参考,最后决定权仍由父母掌握。而且那个时候年轻女孩一般都缺乏自己的见解,不发表或者不好意思发表自己对未来老公和婆家的意见,而少数有主见的女孩,也不得不屈服于父母。随后的六七十年代,父母包办的说法就不存在了,换作“媒人做介绍”,虽然决定权仍在父母手中,但也开始考虑女儿自身的感受。“交手脚”在70年代逐渐具有了实质性意义,水村杨姓于1971年出现第一例父母同意但女孩去看男孩后没有“交手脚”的个案。原因是该女孩嫌弃男孩个子低、家庭状况不好,虽然父母气急败坏,觉得
11、女孩的举动让他们在当地很没面子,但还是容忍了女儿的行为。这件事之后,父母开始事先征求女孩的意见,女孩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打探男孩的情况及见到男孩本人。因此,若女孩对介绍不满意,父母也不会强行要求她去男家“交手脚”。表1:父母反对子女自主婚姻案例到1975年,水村杨姓出现一个“交手脚”之后女孩因故要求解除婚约的个案。这在当时的水村震动很大,无异于离婚。在介绍婚姻中,女孩个体的因素逐渐凸显。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爱情开始在水村的婚姻中出场。爱情主要在两个群体中产生:一个是中小学同学群体,一个是大队文宣队。在文宣队产生了两对恋人并且成功结婚,都是杨姓与曾姓联姻,其余大部分爱情都是在中小学群体中产生
12、的。介绍婚姻中也开始出现爱情,即从“交手脚”、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内,男女双方的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时间拉长,因而有机会和充足的时间进行感情交流。但是,1970年代中后期和八九十年代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它受到父母的强烈干预。因为此时,爱情与介绍一样只是联结为夫妻的一种方式而已,父母完全可以否定爱情作为儿女婚姻的联结方式。这个时间段的父母仍从归属的角度考虑女孩的婚姻,认为自己老道的经验更能为女儿挑选一户好人家,以后过更好更安稳的日子,但有了爱情的女孩则更情愿让爱情去决定自己的婚姻,于是就产生了两代人的冲突。据笔者统计,水村父母反对子女爱情的婚姻共26例,详细情况如下表:序列 姓名 性别 时龄 时
13、间 情况 后果 备注1 曾叶柳之女 女 20多岁 70年代末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未果,母亲吃安眠药自杀 女儿结婚,父亲没送2 歪脑姐姐 女 20岁左右 2001年 阻止女儿婚姻 女儿喝药自杀 母亲至今气未消3 曾明明之女 女 20岁左右 80年代中期 阻止女儿婚姻 女儿喝药自杀4 曾名理之女 女 19岁 80年代中期 阻止女儿婚姻 女儿喝药自杀5 曾昭好之女 女 20岁 80年代后期 阻止女儿婚姻 女儿喝药自杀6 曾刮莲 女 18岁 80年代初期 阻止女儿婚姻 女儿跳河自杀7 杨二莲 女 20岁左右 80年代中后期 阻止女儿婚姻 女儿跟情郎私奔 数年之后再回来认亲8 杨国莲 女 20岁左右 8
14、0年代中期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未果,但父母不认女儿 几年之后相认阻止成功。阻止宗亲恋情,女9 杨检英 女 21岁 1998年 阻止女儿婚姻 随即介绍出去儿听话婆家看不起,后来母10 杨外梅 女 20岁 1996年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未果父亲不送女儿出嫁兼去看其子1 1 杨未未 女 23岁 2000年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未果,父亲不送女儿出嫁 后来母亲去看了月婆12 杨莉姑 女 21岁 1998年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成功。女儿听话 随即介绍出去阻止未果,嫁至平屋里,断绝13 马花 女 23岁 1980年 阻止女儿婚姻 六七年后关系缓和母女关系宴垦壹生登究!一10!墨Q旦7_迥万方数据露丝挈蒜而续
15、表序列 姓名 性别 时龄 时间 情况 后果 备注阻止未果,母女、姐妹两年不14 杨贝影 女 23岁 1979年 阻止女儿婚姻 后来关系缓和说话1 5 杨国旗 女 21岁 80年代中期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未果,母女不说话 数年后关系缓和16 杨红旗 女 18岁 1998年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成功 随即介绍出去阻止未果,父母不悦,没有举1 7 杨邱梅 女 19岁 1999年 阻止女儿婚姻行婚礼18 杨春梅 女 16岁 2006年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未果,女儿未婚先孕 没有举行仪式阻止未果,女儿出走一会儿, 母亲可能是自杀,亦19 杨天女 女 19岁 80年代中后期 阻止女儿婚姻母亲从楼上掉下身亡
16、可能是心不在焉摔下20 杨寿姐 女 20岁 1995年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未果,没有举行婚姻仪式 婆婆看不起21 杨永莲 女 21岁 1 996年 阻止女儿婚姻 阻止未果,没有举行婚姻仪式22 杨嘎嘎 男 22岁 1992年 阻止儿子婚姻 阻止成功,因为是同姓 没有不良影响23 杨国洋 男 21岁 80年代初期 阻止儿子婚姻 阻止成功 没有不良影响24 杨上路 男 22岁 1993年 阻止儿子婚姻 阻止成功 没有不良影响25 杨安子 男 23岁 1995年 阻止儿子婚姻 阻止成功 没有不良影响26 杨过天 男 23岁 1978年 阻止儿子婚姻 阻止成功 没有不良影响从上表来看,在20世纪八九十
17、年代,父母反对女儿自主婚姻,大部分造成了严重后果,或酿制自杀,或母(父)女断绝往来;凡是父母阻拦女儿爱情者多数未成功,而父母阻拦儿子爱情者皆成功。那么,为什么父母反对女儿婚姻一般都不能奏效且造成严重后果,而反对男孩则会成功?这与年轻男女在家族和村落截然不同的结构性身份相关。农村女性做女儿时是待嫁闺中的依附性身份,既有迟早要出嫁的身份,又对父亲及其家族有依附性。这双重身份在变革时代可能触发矛盾,即女孩认为反正自己是要走出村落的人,还不如自己决定怎么走和走到哪,其意图是要摆脱依附;而父性则极力保持依附状态。这种张力可能导致以下后果:一是女儿自行其是,父母无奈认同;二是女儿自行其是,父母亦固执己见,
18、女儿出走娘家,与娘家断绝关系;三是父母固执己见,女儿既不想放弃爱情,又不想背叛父母,因而自杀;四是父母固执己见,女儿屈服,最终回到传统的依附状态。女儿迟早是要走的人,使她有胆量去摆脱对父姓的依附性。后果之不同与女孩对父姓的依附性强弱及自身反抗力量强弱有关系。一般而言,若父亲兄弟少、儿子少、近房少、家族小或者父亲不在了,那么女孩的依附性就弱,女孩摆脱依附实现婚姻自主的概率就高。相反,在那些父亲家族大、自己兄弟多、近房多、父亲有主见的家庭,女孩对父姓家族的依附性就强,其婚姻自主性就低。就女孩自身的情况而言,若女孩子上了初高中,接触外界的时间长,尤其是为“公家”做过事,则女孩子摆脱依附的意愿就强,力
19、度也大,反之则小。上表中的杨莉姑、杨检英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成天跟在母亲身边的女孩子,一向“听老子老娘的话”,所以对母亲的决定少有异议。如果女孩子的强依附性与摆脱依附的大力度碰到一起,就很可能造成恶果。上表曾叶柳老人的夫姓家族也是个大家族,在当地享有名望,丈夫有四兄弟,且丈夫是水村有名的道士和礼生,因此家族和家庭中的传统氛围很浓厚。她的大女儿人高马大,在生产队时能够像男人一样犁田,而且个性很强,看上了另外一个村落的生产队长。但老人不同意这门婚姻,认为女孩子自谈有辱门风。女儿不管母亲的教导,经常上男方家玩耍,这令老人很痛心并数次以“死给你看”威胁女儿,女儿仍不为所动,后来老人果然吃安眠药自杀。但老
20、人的死并没有改变女儿的婚姻,后来最注重礼仪的父亲没有送女儿出嫁。相对于女孩,男孩的身份要单纯得多,他是村落的原住民,天生就归属于家族与村落,而且他的生活资料及财产都首先从父亲那里获得。背叛父亲和村落,堂国青年硬窒!;o20l!迫万方数据瓜两等磐【Dian x1g Yan Jiu=1q,他将一无所有。女孩背叛父亲之后,尚可进入男方的村落照样过日子,但男孩却不能跟随女孩到女孩父亲的村落。因此,男孩对家族、村落及父亲的依赖性要比女孩强得多。受自身身份约束,男孩反抗父权就不会有女孩那么强烈,对村落也不会有决绝的姿态。如此,当父亲反对男孩的自主婚姻时,男孩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由于女孩的待嫁身份,在变革时
21、代父权对女孩支配就缺少着力点。因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父母对女儿的爱情怀有恐惧,一般在萌芽时就会加以阻隔以除后患。比较开通的父亲则对女儿说“你谈恋爱可以,但不可以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出格的事情无非是“私奔”、未婚先孕,或者谈数个男朋友。到1990年代以后,父母对女儿的自谈婚姻就看得开些了,不再硬性阻止,这与80年代女孩的自杀对父母的冲击有关,也与父母强迫自己接受变革的事实有关。“女儿反正是人家的人”、“活的总比死的好”对父母起了很大的心理安慰作用。1990年代以后水村只出现1例女儿自杀个案足以说明这点。但父母对不听话的女儿仍有“惩戒”,如不给女儿举办正式婚礼、不送女儿去婆家,甚至女儿坐月子
22、也不看望。八九十年代的婚姻,若父母做出上述姿态,有些确能影响女儿在婆家的地位。但父母的姿态并不否定女孩在婚姻上的自主权,女孩逐渐把婚姻权操控在自己手中了,介绍婚姻在水村走向终结。无论是本地婚还是外地婚都由爱情主导,即便男女双方由“介绍”认识,但能否缔结婚姻要看双方爱情发展。2000年以后由于水村一带年轻男女皆外出务工,本地婚越来越少,异地婚普遍起来,本地通婚圈被打破。女孩在打工地结识异性并产生爱情,与父母及其介绍已无瓜葛,即便父母不愿意女儿远嫁他乡也没任何办法给予约束。据笔者调查,水村的异地婚一般都没有婚姻仪式,也就谈不上父亲送不送女儿出嫁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异地婚强化了婚姻中的自主爱情,进一
23、步否定了传统婚姻中的父权。2婚姻仪式的简略与家族从妇女婚姻中退场传统婚姻仪式对妇女的归属而言具有象征意义。仪式能够举行需要各方力量的鼎力参与和支持,否则没有仪式婚姻也就不成立。因此在必须有婚姻仪式的年代,妇女对这些力量就有依附性,正是因为他们的支持才使得妇女的婚姻成立,其归属才有可能。所以,从仪式上说女性的婚姻是众人之事,它涉及娘家、婆家和村落等多重关系。正如妇女联结婚姻的方式从包办介绍到自主爱情的转变,妇女的婚姻则由众人之事最终演变为个体私事,婚姻仪式上的变迁也体现了这个变化过程家族逐渐从妇女婚姻中退场。在传统婚姻仪式中,新人远非仪式的中心。仪式中重要的有三方力量:一方是娘家,他们送女儿出嫁
24、。在水村婚姻中,新娘的父亲要送女儿至婆家,他是仪式中最重要的角色,称之为“上客大爷”。娘家父亲的出场有两个作用:一是结亲家,与亲家正式见面;二是送女儿到婆家,这一行为代表着整个娘家家族,关系到女儿以后在夫姓家族的地位问题。一个女子没有父亲送,可能会一辈子在婆家抬不起头。有父亲的角色,婚姻才算正常。如果父亲去世了,他的角色由其他人替代,首先是兄长,再是女孩的叔伯、叔伯兄弟及外公小舅。无论谁去扮演父亲的角色,都可以认为是妇女在做女儿时对父姓家族的依附,妇女的婚姻就是他们的义务与权利。如果从女儿说媒到结婚等一系列步骤,寡居妇女都没有跟家族商量、让家族做主,而自作主张将女儿嫁出去,则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归属 爱情 农村 年轻 女性 婚姻 逻辑 变迁 基于 南方 调查 杨华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