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微课”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微课”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微课”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 “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手机也成了现代人生活中密不行分的工具,4G互联网大大加快了学问传播的速度,学问量也成爆炸的速度在增长,传统教学受到严峻冲击,因此老师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使数字化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不受学校时间、学习地点的限制,满意的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特性化、多元化、碎片化学习成为新时代教化发展的趋势。以“微课”为代表的教化技术创新应用,成为基础教化、高等教化和职业技术教化的重要工具。一、“微课”的起源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高校 LeRoy A.
2、McGan Khan)录制的微视频一度风靡全球,衍生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基础教化领域。类似的“微课”模式,还被大众科普方向的TED-Ed网站胜利采纳,并逐步渗透到面对高等教化的诸多“慕课”平台。201*年国内学者起先关注“微课”的探讨,发展至今,对“微课”的诠释有多种版本,领先提出“微课”概念的广东佛山教化局探讨员胡铁生通过不断提炼与归纳,其最新定义为:“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老师针对某个学科学问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试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二、“微课”的
3、特点“微课”之所以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热衷,主要因为它是以学问点为单元,符合新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可反复看、跳动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它制作简洁,简单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加性强、可以形成共同爱好的群体,进行网上探讨沟通等特点。“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为3至8分钟,时间短,可保证学生的留意力集中在黄金时间;最新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则建议短于6分钟的在线课程视频最吸引学生。三、国内“微课”资源建设现状近两年来,我国“微课”发展也取得了喜人成果。“微课”受到教化部和各级教化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基础教化、高等教化和职业技术教化等领域,均在主动开展“微课”资源建设。“微课”在全国范围的初
4、步发展已获得广阔师生及教化工作者的剧烈反响。1、发展快速。“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应用面广、交互性强、运用便捷等传统课堂无法替代的优势,快速成为一种学习的重要手段与资源,并得以迅猛发展。201*年启动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全国共设有31个省级赛区,1600多所高校参赛,参赛选手逾12000人;教化部教化管理信息中心201*年举办的首届中小学老师“微课”大赛由 15 个省(市、区)的 7万多名老师上报的优秀参赛“微课”作品21814 件。以“微课”为资源进行系统建设的平台也得以蓬勃发展,如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中国微课网”、“凤凰微课网”、
5、“第一视频教程网”、“我要自学网”等等。另外,有关于“微课”的学术探讨也出现快速增长之势。 2、官虚民实。由教化部及各省、市、县教化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微课”竞赛在国内此起彼伏,有些主办官方还建设了网站,用于宣扬、征集、票选、沟通、分类筛选“微课”作品,但此类作品的开发目的是为参赛或完成行政任务,并非针对教学实际,更无系统性可言,所以其“微课”资源的建设在赛后就几乎陷入停滞,好用价值难有好的体现。四、国内“微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1、系统设计缺失。目前“微课”资源数量虽多,但基本呈相对孤立分散、互不相连状态,官方“微课”平台也只是将征集到的作品作简洁的分类筛选,不能在特定主题下对已有“微课
6、”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利用,难成体系。2、互动效果低。国内现有“微课”大部分没有互动的设计,少数有互动的,也无法即时解决关键的教学问题,只是为了形式的实现而已;部分网站具有互动功能,但就用户和内容来看,基本是老师之间就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的非教学性沟通。目前国内“微课”资源只能进行线性播放,虽有网络的支持,但也没有实现学生和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互动功能的缺失,使学生无法就学习问题与老师进行沟通,使学习完全成了学生的单方面行为。而这一问题,在美国的可汗学院则早已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平台具体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历程,供应在线测试,统计学习及测试状况,通过互动可让学生刚好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个人学习
7、安排。老师也可通过统计与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刚好在线指导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3、“微课”定位不准。没有老师先进教学设计理念支持的“微课”作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视频式课件”,仍旧只是传统课堂的“翻版”。许多作品将“微课”定位于一般性的课内学问讲授,甚至就是传统课堂分解后的视频化,没有重视选题策划和设计,对“微课”的应用环境、途径、方式缺乏必要的考虑,对“微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缺乏提炼,因此不管在“微课”内容、环节的设计,还是与“微课”平台有机融合方面都存在严峻的缺失。 4、学习动力诱导机制的缺乏。目前国内“微课”的学习还只是一种个人自觉行为,教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还未赐予主动的引导,无论是“微课”资源平台还是微课本身都缺乏诱导机制的建设。另外“微课”必需通过肯定的设备终端和网络才能实现运用价值,学生受时间、终端、尤其是网络的影响,很难随心运用“微课”资源。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