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的再思考——基于30年社区发展实践的回顾与反思-于显洋.pdf
《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的再思考——基于30年社区发展实践的回顾与反思-于显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的再思考——基于30年社区发展实践的回顾与反思-于显洋.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整堡鱼生墨笪至Q!鱼主箜查塑-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的再思考基于30年社区发展实践的回顾与反思于显洋,任丹怡关键词 社区建设;化解矛盾;服务体系;引领需求摘 要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30余年的曲折发展历程,本文从社区研究的理论视角、范式与方法以及被普遍关注的四大问题,对以往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未来城市社区建设在保障政策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构建完善服务体系的前提下,重点思考如何从“问题解决模式”及“按需服务”转变到化解矛盾及引领需求上,如此才能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作者简介 于显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任丹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政治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城市基层社区建设工作逐步展开。在此之后的30多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愈加重视起社区建设和发展工作,学术界也基于中国国情,结合国外社区建设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自1991年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以来,学术界对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在CNKI(中国知网)上以“城市社区建设”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可以找到5 000多篇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但是,通过对早期文献到近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却发现,尽管社区建设和相应研究工作已开展了30余年,而对于社区建设,尤其是建设中发现的问题研究
3、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也没有改观,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和矛盾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故本文拟在回顾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尝试转变思路,对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新的思考。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之回顾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1986年初,为了配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国家民政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随后社区服务工作开始在全国普及展开。关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
4、设逐步被纳人学者研究的视野。(一)理论框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就我国30多年来社区建设的研究而言,学者们主要是基于“国家一社会”二分或“国家一社会一市场”三分框架,从公民社会理论、社会资本i刀万方数据_丝鱼塑笪 垄壁!鱼主苤鱼塑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治理理论、社区行动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及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其中,基于公民社会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的研究更关注于社区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他们多将“社区”本身看作是一个客观的实体对象进行研究,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新的联结点,社区建设如何能够整合“发展基层社会的自治
5、能力和形成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和动员机制”口这两大基本诉求,以及在完成这一目标之后,社区如何实现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问题。而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社区行动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的研究则通常是在“国家一社会一市场”三分的框架下,将“社区”看作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社会场域,以社区为切入点,探讨社区建设中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参与以及市场机制的引入和作用发挥等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其何以可能的培育和发展路径等问题。除此之外,治理理论的引入和讨论,虽然也基于将“社区”视作多元互动的场域,但它更多的是讨论在社区建设中如何能够达成国家、社会与市场的三元合作,并以此推动社区建设的良性持续发展问题。(二)研究范式与方法1
6、研究范式。研究范式上,在我国30多年的社区建设研究中,“结构一制度分析”和“过程一事件分析”的范式兼而有之,但从整体上来看,则主要是以“结构一制度分析”范式为主。虽然对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从理论引用和反思的层面来看,学术界应明显受到并倾向于“过程一事件分析”范式的影响,但从实际的研究开展和成果来看,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沿革问题,在“单位制”解体的大社会背景下以“替代性”身份所出现的城市社区,本身就存在着“先天畸形,后天不足”的问题。因此,相关研究便更多地围绕社区定位、功能和国家制度关系等展开论述,所以“结构一制度分析”范式反而稍显优势。具体而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先天畸形,后天不足”主要体现在
7、以政府主导为主,社区自组雨织力量不足且发展缓慢等现实的局限性方面。因此,对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便也多是立足于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社区建设的制度体制、社区定位与功能、社区整合以及社区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协调等,这都是基于“结构一制度分析”范式下所展开的主要形式。而为数不多的采用“过程一事件分析”范式的研究也并非完全基于这个范式,更多是从属于动态分析范式,从个别角度切人,研究现有制度和组织背景下的社区内各方之间及社区与政府之间的互动。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上,近30年来的社区建设研究呈现出了从宏观理论推演到微观事实研究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大致是以21世纪初为节点。对于城市社区建设研究方法的转变不仅体现出
8、了学术界由抽象理论到具体问题的现实回归,也显示出了学术研究与时事政策的良好互动。具体而言,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在宏观理论推演时期主要以文献分析和历史分析为主,研究重点多是从制度建设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层面,通过引入西方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社区的定位、功能及重要性等进行理论对照和分析。而在微观事实研究时期则主要以个案研究分析为主,研究的具体展开形式较为多样,包括比较分析(主要是国内外和国内不同地区间的社区建设与管理体制比较)、调查研究(主要是以居民的社区参与、社区满意度等问题为主)以及数据分析(主要是对社区内部的成员结构、资源分布和社会资本等进行测量和研究)等等,但相对而言,对于
9、城市社区建设个案研究分析的视域仍较为狭窄。(三)研究关注:城市社区建设的四大焦点问题1有关制度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社会以“单位制”为主体,单位作为城市社会的基层组织,既是国家政治体制的延伸,同时也承担着社会整合的功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单位制”解体,城市社会管理职能开始从单位流向社会,在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但与此同时,因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场所,Et渐形成了“生活万方数据整堡鱼堕墨笪垄壁!鱼主苤鱼塑I单位”与“生产单位”相分离的局面,进而引发了社会“原子化”的发展趋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社会再组织化”就成为了学术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10、。出于对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国家直面社会的焦点便落在了基层的社区单元之上,也由此形成了基层管理“条块分割”的政治体制格局。但在学术界对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中,关于“条块分割”制度体制设置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部分学者对此采取认同态度,他们认为,面对新社会状况,国家必须要将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并借此建立新的社会调控、整合和沟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众对政治体制的支持,最终达成国泰民安和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局面(李亚雄,2003;杨淑琴等,2010)。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从社会实际发展趋势和背景来说,社区和行政区的性质并不能等同,社区建设实质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与国家相分离的、现代文明的
11、公民社会,即实现社区居民自治(费孝通,2002;沈荣华等,2008;孟超,2014)。因此,单纯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不适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区发展,更不利于社区居民自治体制的形成和完善,进而也就阻碍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向前推进。所以,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之中我们首先就应致力于开展和完善社区建设的政治制度体制改革(刘君德,2000;严瑞忠,2003;杨佳毅,2014)。2有关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正如前文所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任务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和“单位制”解体的大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当国家迫切地寻求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经济政治的长治久安时,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主要单位,便自然而然地成
12、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新联结点。由此,国内一部分从事社区研究的学者认为,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与国外所倡导的自下而上的社区建设在本质上和实际情况上并不相同,即,在我国既有的社区行政化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环境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所以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之下,政府一方面因政治控制的需要而对城市社区建设具有强大动力,另一面也因掌握着社区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而成为城市社区建设最为有效的推动者。因此,政府势必要作为社区建设的主导者,既决定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也为社区发展的进程和阶段性主要任务规划负起责任(孙政等,2001;赵晓芳,2009;伍垄,2012)。
13、但随着近些年来“社区自治”、“小政府、大社会”等概念和相关理论的提出,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角色日益尴尬起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就在于:政府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和意见导向上与社区基层组织存在着“交叉重复”和“越位”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导致了有关社区建设的政策指向不明确,多方管理混乱和在部分社区事务处理上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相互推诿”、“两不管”的现象发生,更使得社区自治组织难以承担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因而,政府不重视、政策不支持和经费李亚雄: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杨淑琴,
14、王柳丽:国家权力的介入与社区概念嬗变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理论反思,学术界,2010年第6期。费孝通:对上海社区建设的一点思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沈荣华,赵利,胡岚: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苏州市平江区社区体制创新探析,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孟超:从“基层组织主导”到“社会组织参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一种可能转变,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2期。刘君德:社区建设中的新问题与新思路,规划师,2000年第1期;严瑞忠:城市社区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杨佳毅:浅析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5、2014年第1期。孙政,李力: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动力及障碍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赵晓芳:探索政府主导与社区参与的中国当代城市建设模式,时代建设,2009年第2期;伍垄:政府主导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i汀万方数据I整堡鱼塑笪垄Q!鱼主苤鱼塑一二不足等问题成为社区工作无作为的首要“借口”(朱汉平,2004;陈建新等,2008;黄锐等,2013)(D。3有关基层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实践层面来看,社区工作的覆盖面较为广泛,所涉及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涉及社区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略为琐碎但又都十分重要。因此,客观上社区建设的
16、实践工作就要求管理和工作人员具有极大的耐心、细心以及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多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所探讨的社区建设基层工作队伍问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居委会性质和职能问题(包括与国家基层政权组织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二是基层工作队伍的人才建设问题。首先是居委会的性质和职能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从法律性质上而言,居委会是源于社区居民授权所建立的居民与政府对话沟通的纽带,它是以维护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为主要存在价值和目的的城市基层群众的社区性自治组织。2但由于历史沿革,实际上我国的社区居委会仍主
17、要是地方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居委会工作仍以政府下派的任务为主。而疲于完成任务的居委会并没有真正代表居民利益,也无暇深入辖区居民、体察民情,它们所做的大多是站在政府立场上去思考居民的需要,看待和处理社区事务,俨然成为了街道办事处下的政府准行政组织(陈捷等,2003;彭苏,2007;王群,2011)。其次,是基层工作队伍的人才建设问题。从我国社区建设长期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基层社区工作队伍仍以中老年热心居民为主,大学生等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匮乏。相对而言,在基层工作队伍中的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流动率也较高,且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而人才匮乏和高流动率直接导致了基层社区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失败,进而也直接影响
18、了社区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以及社区建设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邹明洪,2005;张璐,2012)。4有关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与不足。在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无论是建设初衷、发展导向还是推动助力和完善服务,都无一不围绕着社区的主体社区居民而展开。因此,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和推动社区建设发展的根源与主要动力,社区居民无疑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最多关注。自我国社区建设提出之初,如何打破人们仅限于血缘依赖的传统思想,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等问题就已被作为社区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而提出。3然而,现在我们却依然看到,在社区建设开展的30多年间,这一问题
19、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已有的涉及社区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几乎都会提到“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了参与主体的构成、参与领域和参与形式等方方面面,并且在历年所有的社区调查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归属感、参与度与参与热情等虽有缓慢提升,但都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向前推进(王时浩,2007;王晓丽,2014)。除此之外,居民的社区建设参与问题还涉及社区朱汉平: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陈建新,李文彬,吴克昌:论加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黄锐,文军
20、:走出社区的迷思当前中国社区建设的两难抉择,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陈捷,薛元:从社区行政化到社区自治社区居委会功能角色的重新定位,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彭苏:社区自治中地方政府、居委会、居民角色探讨,社会纵横,2007年第11期;王群:论城市居民委员会自治的角色错位与回归,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邹明洪: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张璐: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王晓丽: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
21、4;王时浩:论社区参与,中国民政,2007年第1期。|丽万方数据 整堡鱼塑窒垫!鱼主箜鱼塑I建设中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社区自组织化问题。该问题不仅对社区建设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和作用,更是直接涉及社区性质及定位问题。在我国,针对城市社区建设的性质和目标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声音,一是“后单位制”时代国家权力的渗透,二是公民社会的自治空间。综合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向下贯彻国家权力,还是形成社会整合向上传递社会需要,社区作为社会与国家联结点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实现社区这种连接和传递作用的最有效且具有影响力的,只能是直接生活在社会之中、对居民的需要有实际了解、能对居民需要的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市 社区 建设 研究 思考 基于 30 发展 实践 回顾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