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徽商与书画艺术综述.docx





《古代徽商与书画艺术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徽商与书画艺术综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徽商与书画艺术综述 摘要:明清时期,具有儒者气质的徽商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染指翰墨、收藏书画、刊刻书画等方面。徽商之所以热衷书画艺术,其原因主要有徽州的文化氛围和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格、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收藏风尚以及徽商雄厚的财力支持。反过来,书画艺术也对徽商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画艺术促进了徽商的文化修养;徽商以书画为媒介,便于其在经商中左右逢源,从中获利;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为书画家艺术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中可以看出徽商与书画艺术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明清;徽商;书画;原因;影响;互动 一、徽商与书画艺术间联系的表现 明清徽商与书画艺术之
2、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染指翰墨 徽商十分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徽商虽然忙于商业经营,但只要有机会就会挥毫泼墨,因此,许多徽商都善于书法、绘画。如明代休宁汪志德15岁弃儒行商,“虽寄迹于商,尤潜心学问无虚日。琴棋书画不离左右”。1绩溪章策12岁时随父至浙江兰溪经商,拜名儒赵虹桥为师,读书应举。18岁时章父病逝,章策不得不“弃儒承父业学贾”。此后一直往来于兰溪、徽州之间经商。但“君(章策)平居多艺能,善草书,精音律”。休宁西门人汪梦龙不仅儒学功底深厚,而且精于真草隶篆及各家书法。每摹一家书法,从不致杂入一笔,大则方丈,小则径寸千言。铁笔之妙,包罗一百零一家,前无古人。据说
3、汪氏“少时至楚中贩米,逆旅暇日,偶至一寺,见衣冠者十余辈,在佛殿,以沙聚地成字径丈,曰岳阳楼。山来(汪梦龙字)笑谓曰:是可以墨书也,何限于八法乃尔耶!众惊愕,因白之郡守,延入署,煮墨一缸,山来以碎布醮墨,书于匾上,顷刻成。守叹赏久之,因嘱山来落款于后曰海阳汪涛书。至今楼虽屡修,而此不能易也”。倪穆原来基本为文盲,但后来在经商之余发奋读书,最后竟然“学草书栩栩有神”。方辅“书法学苏、米”。吴麐“山水学黄子久”。汪已山“工书,能作方丈字,得率更笔意”。黟县胡际瑶世代在江西经商,每至山水名胜之地,“或吟诗,或作画”。精通书画的徽商俯拾即是,在此不一一举例。 徽商书法喜摹仿魏晋唐宋名家诸如二王、柳、褚
4、、宋四家。受新安画派影响,徽商绘画基本上是以山水花鸟人物为描绘对象,并喜作诗附之,这也是与他们放情山水情性是一致的。 收藏书画 作为儒商的徽商,也喜欢收藏古董和名人字画。明末徽商兼书画鉴赏家吴其贞书画记称:“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争而收入。时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因此,时得甚多。其风开于汪司马兄弟,行于溪南吴氏丛睦坊,汪氏继之。余乡商山吴氏、休邑朱氏、居安黄氏、榆林程氏,以得皆为海内名器。”可见,收藏书画之盛行。而且徽商还影响了江南地区书画艺术的鉴藏时尚。明末精于鉴赏的徽人詹景凤对此说:“余好十余年后吴人乃好,又后三年而吾新安人
5、好,又三年而越人好,价酹悬黎矣。”1热衷收藏书画的徽商还难免受骗购入赝品,如苏州自作赝物售人的朱殿尤欺“歙贾之浮慕者”。1 清代以书籍收藏著名的徽商也所在多有。如吴守淮,“珍藏法书名画”。1鲍漱芳,“多蓄宋元书籍、法帖”。1胡积堂,“富藏古今书画”。1至于乾隆时大藏书家鲍廷博,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藏书更为丰富,其中也包括名家书画,已是人所共知的了。 对于徽商痴迷书画收藏风尚,梁启超先生有精辟概括。他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洁亭舍、丰馆谷以待。”1而这些淮南盐商中绝大部分都是徽商。 刊刻书画 徽商不仅收藏书画,而且致力于将一些书画作品刊刻出版。
6、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为捐助资金,一为开设刻坊。 詹景凤题汪芝黄庭后记徽人汪芝刻帖于苏州之事:“(汪芝)其家始者有六七千金,以好帖结客新阊,将刻黄庭。先结文太史与张简甫凡二人,意旨靡不求得当焉。盖二君摹刻,尽一代名手,而又供养之笃,即二君虽不为肉而礼意若此,固宜其为殚精也。一摹一刻,垂十余年,始克峻事,乃后又刻释怀素自叙,宋仲珩千文,祝京兆草书歌行,尽为海内称赏。刻成而金尽,又卖石吴中。迄归,赤然一身,然尚畜一鹤。后数年以贫死。”汪芝联合文征明等人刻印黄庭经等帖,后以穷死,为人所笑。然数十年后,因石毁于火,汪芝本已为珍本,“好事家无处搜寻,价遂腾涌至五六千钱”,1詹景凤以同里之便,数年搜索之功
7、,也仅得三本,可见其珍贵程度。 鲍漱芳毕生搜集唐宋元明诸贤书法墨迹,经鉴定评跋,选其精者,汇为安素轩法帖,于嘉庆四年(17101)邀请扬州著名篆刻家党锡龄钩摹镌刻。逝后,其子继承父志,至道光九年(1829)刻成,为清代著名书法丛帖,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鉴赏把玩的嗜好和为初学者提供临摹的范本,明代休宁人胡正言在南京开设十竹斋刻坊,刊印了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把雕版套版印刷彩图的艺术推向历史上的顶峰。 二、徽商热衷书画艺术的原因 书画是我们古代一项优秀的艺术。明清时期人们对书画的爱好比比皆是。那么徽商为何热衷于书画艺术呢? 首先,徽州的文化氛围和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格使徽
8、商重视书画艺术。自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1自唐末开始即俗尚文雅。随着明清徽商的兴起,徽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徽州文化也在明清时期发展到历史最高峰,号称“人文渊薮”,并形成了文化的独特性。徽州文化发达,“篆学、图书多出于新安,为他郡所不及”,1这也客观上为徽商爱好、擅长书画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大环境。因此,徽商喜好书画者可谓比比皆是。 徽商一向都有“贾而儒”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商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明代歙县人汪道昆评价徽州时说:“新都三贾一儒,要之文献国也。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驰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乃为子孙计,宁驰贾而张儒。
9、一驰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择术审矣。”1而且可见徽商经商是为生计所迫。为子孙考虑,他们宁愿“张儒”,重视儒学素养。因此,徽商虽为商人,但常是有儒行的儒商。而书画修养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品味,所谓“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所以徽商收藏、临摹书画作品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明清以来社会收藏古物之风深刻影响到徽商。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一向喜好风雅的士人开始收藏古玩书画。此风一起,上至贵戚高官,下及文士、商贾,无不纷纷效仿。沈德符描述明代中期社会收藏之风时说:“嘉靖末年,海内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间及古玩。比来徽人为政,以
10、临邛程、卓之赀,高谈宣和博古,图书画谱,钟家兄弟之伪书,米海岳之假帖,渑水燕谈之唐琴,往往珍为异宝。”1沈氏还说:“赏识摩挲,滥觞于江南好事缙绅,波靡于新安耳食,诸大估曰千曰一百零一,动辄倾囊相酬,真赝不可复辨,以致沈唐之画,上等荆关;文祝之书,进参苏米,其敝不知何极。”这里沈氏讥讽了徽商受时代风气影响,对书画古玩收藏趋之若鹜以致真假不分。但同时也证明了由于晚明社会收藏风气愈演愈烈,以至于对古物缺少修养的徽商也难以避免。 方家指出:“民间收藏真正成为社会时尚,是在明中叶后才出现。明中叶后,收藏爱好者已不限于社会上层的达官显宦或富商大贾,也有一般的文人士子,中小商人,甚至奴仆。”恰在明代大富起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书画艺术 综述

限制150内